钱思颖
【摘 要】小津安二郎被称作是最具日本风格的导演,其风格被称作“小津调”。其拍摄的家庭伦理片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其影片通过深入社会的观察,抓住了重要的也是日本所独有的“娇”的社会心理特征,再通过电影表现出社会变化中传统家庭的解体,使其电影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影响深远。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撒娇;家庭主題;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4-0072-02
时至今日,在研究日本电影的时候,依然避开不了小静安二郎这个名字。他是被称作最具有日本风格的导演,其影片多次位居日本《电影旬报》十大佳片之首,在世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对小津电影已有大量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传统家庭的解体、社会转型期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孝道、物哀、父权、嫁女、生命的现实等方面,却都不约而同地将研究重点指向了重要的家庭关系主题上面。
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其关注点都放在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上。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化在家庭生活中会有具体而微的体现,变动中的东方家庭成为了西方人了解东方的一个途径。
在土居健郎的《“撒娇”的构造》中,从日本的社会环境出发,谈到了一个日本人所独有的一种叫作“撒娇”或则是“娇”的心理特征。当再次分析小津的影片时,又有了一种新的解释,能够更深入理解那些潜藏在小津电影中的细腻情感。
一、“娇”的定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天皇裕仁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民众面对崇仰的天皇所宣布的这一结果,一方面被天皇的广播内容所感动;另一方面,民众在多年战争结束后感觉到茫然,感受到悲伤、悔恨、欺骗与愤怒。有人紧绷的神经忽然放松了,然后带来了无尽的空虚。
在日本社会中,天皇制和家族制度思想的消失,导致个体无法完整建立,这带来了依赖心理的泛滥。这种依赖心理在日语中被称作“甘い”。这一日语词是模凌两可的,没有一个准确的翻译。在日语中,“甘い”本意是指甜蜜、好说话,或看得简单等。但是在使用中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意思是这个人有向人撒娇的倾向。
在《“撒娇”的构造》中,将“撒娇”分为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是与语言、文化分开,独立存在的心理上的撒娇;另一个则是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研究这种撒娇。
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心理,土居健郎认为“撒娇”的心理原型是母子关系中的婴儿心理。就是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不同的存在,并感觉到母亲不可或缺并寻求亲近的一种现象。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试图与他人接近、亲密或成为一体的感情和行为都可以说是“撒娇”心理的表现。
简单来说,“撒娇“是指一种类似婴幼儿对父母依赖、撒娇,希望得到父母宠爱的心理。不仅是指亲子关系,也包括成人之间的依赖。在日本,人们将亲子关系看作是最为理想的关系,并以此去衡量所有的人际关系。
但是日本人的内心是复杂的。他们一方面不想失去对方的好意,希望对方允许自己永远依赖;另一方面,他们知道长期的依赖会产生一些潜在威胁,使子女无法真正独立成长,从而产生抵抗,形成了一种节制意识。所以,“撒娇”的表现也是依赖与反抗共存的。
二、影片中的“娇”
小津关注现实生活的表现,在电影中真实展现了日本家庭生活的真实状态。将人物之间的日常相处通过写实的手法完整展现在观众面前,获得普遍认同。而在对小津影片的研究中也都提到了普适性的问题。
唐纳德·里奇在谈到小津电影时说到普适性,他认为,普适性实际上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思考为什么看小津的影片能够引起共鸣时,发现无论是在《我出生了但……》中,父亲与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孩子以绝食来进行反抗,还是在《东京物语》中,儿女们忙着工作无法照顾父母,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小津正是在经过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之后,借用影片来反映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而这就是其普适性的源头。
小津对于日本社会与家庭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他通过运用“撒娇”心理对传统家庭进行描绘,反映出了整个转型期社会的变化,引起人们对于家庭、亲子关系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思考。
不难发现,从1949年小津拍摄的《晚春》到1969年的《秋刀鱼之味》,这期间的一系列影片都在通过表现家庭主题的过程中放大了导演对社会以及社会大众心理的关注。
(一)亲子关系的“撒娇”。1949年的影片《晚春》,讲述了一对父女的故事。居住在镰仓的大学教授曾宫周吉早年丧偶,他与女儿纪子相依为命。纪子从小担负起家庭的重担,悉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转眼间,纪子已27岁,依旧待字闺中。纪子的姑姑和朋友都很关心她的婚事,然而她因为对父亲的依恋,不愿谈婚论嫁。在电影中,各自单身的父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十分平淡且融洽。女儿照顾着父亲,而父亲也欣然接受着女儿的照顾。
在1969年拍摄的《秋刀鱼之味》中,同样讲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妻子去世多年,寡言的山平已习惯被待嫁的女儿道子贴心照料的生活。道子也乐意照料老父亲,从没流露出嫁人的渴望。从影片中可以感受到父亲与女儿间相互习惯且和谐的生活。
这两部电影中都有女儿要嫁人的情节,《晚春》中女儿的反应是十分抗拒的。相对于用“恋父”情节来解释影片,其实表现出更多的是女儿对于父亲深深的依恋,影片中女儿说出一句“我只想就这样和爸爸在一起,哪儿都不想去。”这无疑是一种女儿对父亲的“撒娇”。
而在《秋刀鱼之味》中,女儿得知父亲有让她出嫁的打算时,她理解为父亲在赶她出门,悲伤不已。哭泣成为了这部电影中女儿“撒娇”的表现方式。
两部电影具有相同的故事情节,都表现了那种父女之间微妙的关系。借用父女之情来表现最为理想的亲子关系,子女对于父母的依赖也是人类情感中的共通点。这十分符合日本人对于亲子关系的态度。
另一方面,从父母的角度也反映出了这其中“撒娇”的相互性。
《东京物语》中,两位老人来到东京,想要子女陪伴,这是父母对于子女撒娇的方式。《彼岸花》里,父母坐在桥上,看远处的一对女儿划船。母亲对父亲说“可是那时我们一家人是那么的亲近。”兒女长大了,无疑拉开了与父母之间的原本亲密的关系,而当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时候,表现得更多的是对子女的不舍和依恋之情。
不难发现,在小津的影片中,表现的大都是些平淡的日常,通过亲子之间“撒娇”的方式表现相互依赖的幸福生活。
(二)“撒娇”的悲伤。传统家庭关系的崩塌也是小津影片中不断表现的主题。
小津的家庭题材影片,总会通过一些“人生必经的事”来给原本平静幸福的家庭增加一些悲伤的情绪。长大之后的儿女总会因为工作、结婚等原因离开家庭,留下孤独的父母。总是这样重复不断地经历着长大、离开。不着痕迹地揭示生命的无奈以及生活的残酷。
人们在一种依赖心理之下会意识到这种情感的过度沉溺会形成潜在危险,所以会产生出一种拒绝,形成一种节制意识。
在《晚春》中,女儿出嫁之后,父亲回到家,坐在房间中。孤单的背影展示了父亲孤独寂寞的内心。这与《东京物语》中母亲离世,儿女回到东京之后,父亲一个人坐在屋里的落寞场景十分相似。在《麦秋》中,父亲得知女儿的决定后,第二天坐在铁轨前发呆,看到天空中飘散的气球,父亲说:“一定有小孩子在哭了。”结尾处,婚礼队伍静谧地穿过那大片大片在风中摇曳的麦田,渲染放大了女儿出嫁之后父亲的落寞情怀。
《秋刀鱼之味》中,女儿出嫁之后父亲来到一个居酒屋喝酒。有人问“你这么盛装,是去参与葬礼了吗?”父亲回答“嗯,差不多吧。”所谓酒后吐真言,醉酒后的话语往往是在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抑,但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父女之间内敛且沉重的感情。
这种节制意识与两代人之间必经的一种分别过程相结合。当父母或者子女们从依赖中走出来,过着各自的生活,才算是完成了这样的分别。从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中体现了对于匆匆流逝的时间的无可奈何。如,在《东京物语》中母亲离开之后儿女都各自离去;《晚春》《秋刀鱼之味》里父亲让女儿结婚,等等。其实小津的本意并不在表现结婚或工作本身的戏剧冲突,而是想通过儿女长大离家、女儿出嫁等人生必经的事,带给全家人,特别是父亲的那种落寞情怀,由此引出影片的悲剧色彩。可以说小津的影片在表现了家庭温暖的同时又带着点感伤。
子女离开之后剩下的寂寥失意体现了一种生活的薄情,在影片中表现的又有几分节制。电影中父母独自坐在屋里落寞孤单的画面给予观众对于亲子关系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娇”的人生智慧
看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会发现“家庭”是他电影的标签,成为了其作品美学重要的部分。
有一种说法认为小津一生都在拍同一部电影。毕竟这些电影都共享着同样的主题和美学,粗看起来无非是相似的,但实际上小津在每一部电影中都变换着路径讲述着不同的人生故事,而在每条不同路径的终点都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小津电影主题最迷人之处也在于此,不经意间将不同的人生展示在观众面前。
小津说过,他认为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他在电影里表现的是平凡而又熟悉的生活。人物偶尔会自言自语,不小心就向观众道出了生活的真相。有种“如果命运就此终结,就听天由命”的淡然。小津将他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融入到电影之中,使之电影“明朗不能失之轻薄,必须始终严格坚持审视现实之精神并加以发扬。”①正因如此,尽管小津影片都有着相似的主题,但都成为了小津所独有的智慧。
因为生活本就是在日复一日中积攒起来的无穷智慧。
注释:
①小津安二郎.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8.
参考文献:
[1]鲁承临.英文视阈下的小津安二郎研究简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6).
[2]佐藤忠男.小津安二郎的艺术[M].仰文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3]王娇.浅谈小津安二郎与他的作品[J].电影评介,2013(5).
[4]唐纳德·里奇.小静安二郎的电影美学[M].李春发译.北京:电影资料馆,1983.
[5]士居健朗.“撒娇”的构造[M].王炜译.济南:济南出版社,1991.
[6]莲实重彦.导演小津安二郎[M].周以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7]小津安二郎.豆腐匠的哲学[M].吴菲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6.
[8]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