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业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

2019-12-25 01:13李维光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12期

摘要:随着海归回流程度的不断加深,海归创业现象日趋受到关注。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海归创业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文章基于资源、知识以及制度三个理论视角,梳理了海归创业的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现有研究在海归创业者认识、理论认识与研究方法认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海归创业;资源视角;知识视角;制度视角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才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才回流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归归国越来越普遍化。与之紧随的是海归创业的浪潮,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在获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后选择回到国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据统计,截止2017年,仅中关村地区由海归创办的企业就已经累计超过8 000家。

海归创业的兴起也引发了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大量学者将其视为研究新兴经济体创业和跨国创业的切入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海归创业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了众多研究。总结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理论视角:(1)资源视角;(2)知识视角;(3)制度视角。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对海归创业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识别研究不足,厘清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二、 基于资源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资源追求机会的过程(Timmons, 1985)。资源既是驱动创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创业的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围绕资源的海归创业研究主要从海归创业者的资源禀赋着手,对海归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务资本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人力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人力资本包括一般人力资本,即创业者的教育背景、个性品质特征等,和特殊人力资本,即产业相关技能和经验、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等(杨俊、张玉利,2004)。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业学派认为,创业者是创业过程的核心,他们往往被认为在个性、特质或经历方面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从创业者人力资本角度研究海归创业也就不足为奇。研究表明,积聚于海归创业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会导致他们对创业机会和创业过程有不同的认知。例如,Wright等(2008)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入手,發现海外经历(受教育还是工作)对创业者的地点选择和公司绩效存在影响;Dai和Liu(2009)通过海归创业者和本土创业者的对比发现,海归创业者的创业导向有助于他们回国后的创业,并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Filatotchev等(2009)发现,海归背景和海外经历与新创企业的出口导向和出口绩效密切相关;Qin等(2017)则发现,海外经历会影响海归创业者的创业速度。

2. 社会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关系与结构资源(Wright et al.,2008),嵌入于并取决于关系网络的规模和关系成员拥有的资本量(杨俊、张玉利,2004)。在与关系网络间的互动中,创业者可以发现和评估创业机会,并且可以获取或创造资源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同于非海归创业者,由于其海外经历,海归创业者具有国内和国际两种社会网络,使得他们可以获得国内的和国际两方面的社会资本,并最终可能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Drori et al.,2009)。Batjargal(2007)从结构洞角度指出,由于海归创业者处于多重网络的交叉口,他们会成为很多断开网络的连接点,并以此解释了为什么海归创业者可能更容易发现和利用机会以及海归企业为什么可能具有先天优势;Qin和Estrin(2015)发现,海归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影响他们的创业速度和创业地点;黎赔肆和李利霞(2011)从强弱关系角度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对其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有积极影响;张枢盛和陈继祥(2012)基于双重社会网络提出,海归创业者国际和国内社会网络的连接强度与结构洞对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会产生不同影响。

3. 经济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经济资本是指创业者具备的的财务资源(蔡莉、柳青,2006)。虽然创业动态过程模型认为创业往往短缺的是创业者和商机,而不是经济资本,但不可否认它仍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王辉耀等(2012)对海归创业者的经济资本来源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存款,其余可能来源于亲友借款、国内资本投资和国际资本投资;McCormick和Wahba(2001)研究了经济资本来源的影响,指出资金来源会影响海归的创业倾向;Wright(2007)从投资者的角度研究指出,由于海归创业者具有的海外经历和海外社会网络,投资者将认为与海归建立社会联系更加有利,因此会优先选择投资海归创业者;Qin等(2017)发现,受外资支持的海归人员创业速度更慢。

三、 基于知识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知识基础观指出,由人所创造的并存储的人身上的知识,尤其隐性知识,是企业创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大的基础(Grant,1996)。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和企业间两个层次上对知识视角下的海归创业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企业层次研究。企业层研究主要探究了海归创业者拥有的知识对创业的影响问题。研究指出,海归创业者存在“知识优势”:首先,在海外接受教育、培训或工作的过程中,海归创业者有机会接触和获得新的技术、管理等知识,并以此形成创业的关键优势(Saxenian,2006);其次,海归创业者有更快的知识更新能力。双重社会网络使得海归创业者不仅可以依靠已经具备的知识开展创业活动,更能够依赖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网络及时获取新知识,从而实现不断更新知识基础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目的(Drori et al.,2009)。例如,Wright(2007)指出,海归创业者在国外获得的知识会影响其创业地点选择,使得具有创新知识和专利的海归人员更倾向于在非大学科技园中创业,并且与在大学科技园创业的企业相比,这些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快;Dai和Liu(2009)发现,技术知识有助于海归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商业知识则促进了他们对机会的开发利用,这都使得海归创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绩效;Liu等(2015)则发现,海归创业者的经验和学习能够提升企业绩效。

2. 企业间层次研究。虽然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往往是难以模仿的,但知识扩散的障碍不是不可逾越的,公司间的战略联系、人流流动等都可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造(Inkpen,1996)。企业间层次的海归研究就主要探讨了海归创业所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问题。研究指出,作为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海归创业者发挥着知识中介的重要功能(Saxenian,2006)。通过构筑知识沟通的“桥梁”,海归创业者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技术、战略方法和商业模式等信息传播给与之互动的企业。例如,Tan(2006)通过海归造成的知识溢出效应解释了中关村科技园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指出海归创业企业能够吸引意图占据细分市场或者提供上下游供需的其它创业企业,由此会导致产业聚集;Filatotchev等(2011)发现,非海归企业会受益于海归创业者携带的知识和网络,使得海归企业越密集,区域内的非海归企业创新强度越大,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受限于非海归企业的转化和吸收能力。

四、 基于制度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制度塑造了创业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Scott & Meyer,1991),确立了新创企业获得合法性和支持的基础,影响着创业者创业范围的选择以及创业行为的实施速度等(Aldrich,1990)。学者们主要从制度影响和制度响应两个方面对海归创业进行了研究。

1. 制度影响。制度影响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制度环境因素对海归创业者创业行为和战略选择的作用。出于两方面的原因,海归创业者可能会面临先天的“制度劣势”:一方面,由于东西方在制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东方企业交易以关系为基础,而西方企业交易则以市场为基础 (Chen & Miller,2010),海归创业者首先面临着从国外制度环境到国内制度环境的转换,可能会出现不服水土的问题;另一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度环境呈现出快速变化的特点(Bruton et al.,2008),这对海归创业者认识和了解制度要求造成了更大挑战,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环境适应问题。例如,Li等(2012)发现,虽然海归创业者在教育和海外经验上具有优势,但是他们在文化和制度环境的认识方面却存在劣势,对于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制度环境下如何开展商业活动可能难以形成准确的理解;Liu等(2014)发现,文化因素会影响海归创业者对企业间关系不确定性的处理方式;王辉耀等(2012)则基于“双元文化”视角指出,海外经历带来的基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对海归创业者决策和创业成功的有重要影响;

2. 制度响应。制度响应研究探讨了海归创业者在制度要求下的战略选择问题。面对制度环境的挑战,创业者们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可以默许、妥协甚至制度创业等多种战略响应影响、改善和塑造自身的生存环境。例如,Li等(2012)发现,海归创业企业引入国有股权能够为企业提供重要的制度和资源优势,帮助企业降低制度劣势和提高绩效;Wang等(2011)指出,海归创业者可以利用自己在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化网络的独特优势来改善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结构,建立一种与自身的利益和期望一致的准则和要求,变制度劣势为制度优势,从而创造社会认可、资源获取等竞争优势。

五、 研究总结与展望

海归创业研究的快速发展,对于理解其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有研究中对海归创业者认识不完善、基于验证理论的出发点以及静态的研究方法等都限制了海归创业研究的发展,但反过来,这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1. 对海归创业者的认识。已有的研究往往存在一个隐含假设:海归创业者是一个类似的群体。不可否认,双元文化、双元社会网络等特性对海归创业者与非海归创业者的战略选择和绩效差异存在重要影响,但是海归人员的出国地点、留学还是工作的出国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机会的发现、识别和利用。也就是说,海归群体内部也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对此产生的创业影响进行探究。

同时,创业通常是团队而非个体行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合作、冲突等才是决定创业结果的关键因素(Timmons,1985)。这对已有的基于海归创业者个体层次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未来的研究需要从团队、企业等更高层次出发,对“海归创业者如何构建创业团隊”“创业团队如何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战略和绩效”等问题作深入探讨。

2. 对理论的认识。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多是基于已有西方管理理论分析和解释海归创业问题,这促进了对既有理论的验证和丰富。然而,理论特有的假设会限定其适用性。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社会等情境因素,都可能使得这些理论并不适合照搬到中国情境下的海归创业研究中。比如,东西方文化中信任要素差异会影响交易成本理论视角下的研究;而关系要素的不同则会影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理论的适用。所以,未来剖析海归创业问题的研究要基于根据中国情境修正后的理论,避免生搬硬套导致的现象曲解。

在验证和修正之外,海归创业研究还应该尝试发展新的理论。作为新兴经济体创业和跨国创业的交叉领域,内外部环境的更大复杂性都可能使得现有的理论观点无法很好地解释海归创业的一些现象。比如,具有东西方双重经历的创业者如何在较为健全和不健全的外部制度与市场环境之间“游走”?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应对国内、国际复杂环境的挑战?未来的研究需要构建更完善的综合内外部因素的理论框架,以更好地回答海归创业的创业学习机制、创业能力发展、创业机会识别以及创业资源利用等问题。

3.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多为横截面研究。横截面的研究加深了对海归创业要素间的相关性认识,但是无法展现海归创业的动态过程。研究创业最好的方式是持续跟踪发展的历程,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时间点或者某一阶段(Low et al.,1988)。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过程性研究,也只有过程性研究才能表明海归创业的演化发展,揭示海归创业的动态机制。

4. 研究多为描述性和定量研究。描述性和定量的研究了反映了海归创业的总体趋势,从广度上推进了对它的理解。然而,由此导致的缺乏具体实例的详尽分析,也削弱了在海归创业认识上的深度和高度。这就需要学者们加强对海归创业的定性研究:一方面,通过访谈捕捉和追踪海归创业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在讲清楚“是什么”和“怎么样”的过程中发现演化路径和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作为填补现有理论不足之处的理想工具,运用案例、民族志等研究方法归纳、提炼和发展出新的理论框架。

5. 研究多为单层次研究。单层次的研究不仅在方法上存在非随机等内在问题,而且其理论上的特定化也约束了对问题复杂性的认识(Hitt et al.,2007)。创业是一个多要素的现象,任何一个单一层次都无法涵盖其本质(Busenit et al.,2003)。所以,未来的研究要从多角度、多层次上探究海归创业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这不仅可以更完整的展示海归创业的"图像",而且还可以促进不同层次的视角的融合,为海归创业提供更完备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 Batjargal B.Internet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performance of Internet ventures in China.Research Policy,2007,36(5):605-618.

[2] Dai O, Liu X.Returnee entrepreneur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Chinese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18(4):373-386.

[3] Drori I, Honig B, Wright M.Trans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 emergent field of study.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3(5):1001-1022.

[4] Filatotchev I, Liu X, Buck T, Wright M.The Export Orient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High-Technology SMEs in Emerging Markets: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y Returnee Entrepreneur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9,40(6):1005- 1021.

[5] Filatotchev I, Liu X, Lu J, Wright M. Knowledge spillovers through human mobility across national borders:Evidence from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in China.Research Policy,2011,40(3):453-462.

[6] Li H, Zhang Y, Yu Li L A Z, et al. Returnees Versus Locals: Who Perform Better in China's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2, 6(3):257-272.

[7] Liu X, Wright M, Filatotchev I.Learning, firm age and performance: An investigation of returnee entrepreneurs in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5,33(5):467-487.

[8] McCormick B, Wahba J.Overseas Work Experience,Savings and Entrepreneurship Amongst Return Migrants to LDCs.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48(2):164-178.

[9] Qin F, Estrin S.Does Social Influence Span Time and Space? Evidence from Indian Returnee Entrepreneurs[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5,9(3):226-242.

[10] Qin F, Wright M, Gao J.Are'sea turtles' slower? Returnee entrepreneurs, venture resources and speed of entrepreneurial entr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7,32(6):694-706.

[11] 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M].Ta- ta McGraw-Hill Education,1985.

[12] 王輝耀,路江涌.海归创业企业与民营企业对接合作与对比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 张枢盛,陈继祥.中国海归基于二元网络的创业理论模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77-84.

作者简介:李维光(1987-),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创新创业与企业社会责任。

收稿日期: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