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姿峰, 罗瑜琳
(湖南省儿童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约占外斜视的80%, 且儿童的患病率在所有外斜视患者中最高[1]。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有时正位,有时外斜视,在疲劳状态下或注意力不集中时看远处出现外斜视问题更明显[2]。间歇性外斜视的视功能是在发育和丢失中交替进行的[3], 由于调节集合功能逐步衰弱,导致代偿能力丧失,最终变为恒定性外斜视[4]。该病不仅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更会破坏双眼的视功能[5], 对于斜视度较小、伴调节性集合和调节比值高的患儿可采取非手术治疗[6]。目前,临床对间歇性外斜视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据研究[7]报道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为30%~80%。中文版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XTQ)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已被相关研究验证,且在临床广泛应用[8]。本研究探讨了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手术对患儿视功能的改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16岁,平均(11.23±2.10)岁。纳入标准: ① 符合间歇性外斜视的诊断标准,且未经手术治疗; ② 水平斜视度大于20△, 垂直斜视度小于5△; ③ 单眼矫正后视力≥0.5; ④ 智商发育正常,无听、说等障碍。排除标准: ① 患有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 ② 有眼外肌手术史。另选取同期在本院眼科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儿童设为对照组,视功能均正常。
采取中文版Child-IXTQ量表评估2组儿童的生存质量,问题答案分为总会(0分)、时常(25分)、偶尔(50分)、几乎不(75分)、从不(100分)5个选项,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观察组于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采用中文版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XTQ)对患儿进行评分,对照组于体检时评分,观察并比较2组的Child-IXTQ总评分以及社会心理评分、视功能评分。
对照组儿童的Child-IXTQ总评分以及社会心理评分、视功能评分均高于观察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儿的Child-IXTQ总评分以及社会心理评分、视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矫正术后3个月的Child-IXTQ总评分以及社会心理评分、视功能评分仍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时点Child-IXTQ总评分社会心理评分视功能评分对照组60体检时92.41±11.6795.73±9.6385.85±12.75观察组60术前1 d78.62±15.75∗82.57±14.42∗70.78±15.32∗观察组60术后3个月84.08±43.65∗#88.25±51.95∗#75.74±14.84∗#
Child-IXTQ: 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本组术前1 d比较, #P<0.05。
间歇性外斜视不但会影响患儿的容貌,还会造成视功能障碍,打击患儿自信心,引发焦虑、社交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9]。研究[10]显示,与既往临床观察指标比较,生存质量更能有效反映患儿的感受。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模式的改善,生存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患者身体机能、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估[11-12]。目前,临床对常见眼科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较多,但针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研究相对缺乏[13]。据调查[14]显示,2011年中文版Child-IXTQ已被证实有较好的可信度及可行性,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与视功能正常儿童对比的结果表明患儿的生存质量明显较低。
本研究对比了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与视功能正常儿童的生存质量,结果显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视功能和心理会一定程度影响其生存质量,其中眼位调整和畏光对患儿的影响较大,而社会交往影响较小。畏光是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主要症状之一,通常最早引起父母注意,也是其选择就诊的主要原因,但关于强光下不得不闭一眼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15]。研究[16]认为,强光能破坏融合造成外斜视,目的是避免复视,患儿在强光下必须闭一眼,标志着双眼视功能的恶化。
眼位调整与出现斜视的频率相关,控制力的强弱体现在斜视的出现频率[17]。当患儿控制力较高,病情轻微时不易察觉,但随着时间推移,患儿进入学龄期后负担加重,斜视问题也越来越重,度数逐渐增高,控制力逐渐减弱,将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18]。本研究采用中文版Child-IXTQ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患儿术后生存质量显著提高。此外,视功能正常的对照组儿童和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的评分比较,显示患儿评分依旧低于正常儿童,表明矫正手术虽可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但依旧无法使患儿恢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