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魏芳晶
010050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
患者男性,61岁,因“皮疹、腹泻12 h”入院。患者12 h前进食蚕蛹及鸭肠,进食3 h后躯干出现大面积红色斑丘疹,伴瘙痒,腹泻,皮疹进行性加重,渐出现周身大汗、湿冷、胸闷气短,不伴胸痛、黑曚、晕厥,症状持续不缓解。120送至当地医院,入院后即刻给予吸氧、心电血氧监护。查体:血压76/42 mmHg,心率98次/min,呼吸24次/min,血氧饱和度98%(鼻导管吸氧),意识清楚,烦躁,全身大汗,面色苍白、眼睑水肿明显、四肢脉搏减弱,肢端湿冷。颜面及躯干皮肤见大量红色斑丘疹。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锁中线内0.5 cm,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界不大,心率98次/min,律齐,未闻及附加音及心包摩擦音。急查心电图:Ⅰ、Ⅱ、Ⅲ、V2~V6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图1)。考虑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敏性皮疹。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并给与20 ml多巴胺静点及补液治疗,30 min后患者胸闷气短稍缓解,1 h后颜面四肢皮疹较前消退,未完全消失,四肢回暖。复查血压103/56 mmHg,心率82次/min。化验回报(表1):白细胞21.72×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109/L、肌钙蛋白T 0.09 ng/ml、肌酸激酶 7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 54 U/L,为进一步诊治转诊我院。既往史:过敏性鼻炎3年,无高血压、糖尿病史,无烟酒不良嗜好,无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颜面及躯干皮肤见少量红色斑丘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 锁中线内0.5 cm,未触及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叩诊心界不大,心律齐,未闻及附加音及心包摩擦音。
入院后行过敏原检测,提示户尘螨、蟑螂、虾、蟹、蒿/矮豚草过敏性显著增加。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次),偶发房性期前收缩(8次),Ⅰ、Ⅱ、Ⅲ、V2~V6导联ST-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心脏核磁增强成像+脂肪抑制序列+单脏器薄层扫描,提示左室心尖部及左室外侧壁心肌梗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均未见异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1 h复查心电图(图2),转入院时无明显变化。
可见Ⅰ、Ⅱ、Ⅲ导联T波倒置,V2~V6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图1 急诊心电图
表1 急诊血液检查结果
入院后考虑诊断:Kounis综合征。每日给予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5 mg、H2受体拮剂抗氯雷他定10 mg抗过敏治疗,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40 mg(1次/d)及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30 mg(3次/d),以扩张血管及控制超敏反应诱发的血管痉挛。严格清淡饮食,避免异体蛋白摄入,患者未出现不适症状,皮疹渐消退。后连续复查心电图未见恢复。
术后给予地尔硫卓30 mg/次(3次/d),氯雷他定10mg/次(1次/d),出院1月随访患者无不适,后患者自行停药,出院2月后进食海带出现颜面部皮疹,瘙痒,胸闷气短,当地门诊急查心电图:Ⅰ、Ⅱ、Ⅲ导联T波倒置,V2~V6导联ST段抬高T波倒置,较入院时心电图,T波倒置加深,再次考虑诊断Kounis综合征。给予氯雷他定10mg/次(1次/d),皮疹消退,胸闷气短好转。
Kounis综合征(kounis syndrome, KS)是一种由过敏反应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1],亦称过敏反应相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症状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急慢性过敏反应[2]。KS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疾病、食物、药物和环境因素等。
本病例患者既往存在过敏性鼻炎多年,进食蚕蛹及鸭肠后首先出现急性过敏反应症状,明显皮疹、瘙痒、腹泻,继而出现胸闷气短、大汗、呼吸困难等表现。且症状持续不缓解,并出现休克表现,血压下降、周身大汗、湿冷、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加重。入院后化验提示C反应蛋白、IgE滴度明显增高,嗜酸性免疫球蛋白明显降低,心肌酶增高,心电图ST段抬高,考虑诊断KS。患者行心脏核磁或心肌核素扫描可发现严重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却基本正常[3]。患者首次发作后即刻给予抗过敏治疗,皮疹及胸闷气短均缓解,但未见过敏性指标如嗜酸性粒细胞异常,亦无心肌损害标记物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异常。第2天入我院后即刻复查,心肌酶出现异常,肌钙蛋白较前升高,给予抗过敏、抗血管痉挛及扩血管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但心电图无好转。出院后给予钙拮抗剂及抗过敏药物长期口服,1月随诊无不适,停药后两次接触食物过敏源均出现症状,表现为先出现急性过敏反应,颜面部皮疹,继而出现胸闷不适的心肌缺血表现,口服抗过敏药物渐缓解。再次发作心电图的心肌缺血表现较住院时加重,可见此患者缓解症状原因为脱离过敏源及抗过敏治疗,但过敏进一步诱发了心肌缺血。因此,KS患者首先需避免接触过敏源,发作时及时抗过敏及抗血管痉挛治疗。
图2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复查心电图
KS可分为3型。(1)Ⅰ型指冠状动脉正常或基本正常、冠心病危险因素少,有过敏表现,伴有/无心肌酶升高,表现为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肌缺血,常提示内皮功能障碍或微血管心绞痛。机制为冠状动脉血管痉挛;(2)Ⅱ型指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基础,存在过敏表现,冠状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机制为冠状动脉血管斑块破裂;(3)Ⅲ型指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植入后,有过敏表现,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机制为支架血栓形成或支架内再狭窄[4]。本例患者属于I型KS,过敏为疾病发生及加重的诱因,脱离过敏原及抗过敏治疗明显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此患者出院后自行停止抗过敏药物治疗后症状反复出现,考虑患者当时属于过敏易感状态,极易再次发生过敏,建议I型KS患者好转后,避免接触过敏源,并延长口服抗过敏药物至3到6月。Ⅱ型和Ⅲ型患者必须同时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过敏治疗,尤其是Ⅲ型患者,死亡率极高,须及时开通狭窄的血管。
KS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反应及过敏样发作相关,引起肥大细胞活化,释放、合成炎症介质,导致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冠状动脉血流下降、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糜烂/破裂或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些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过敏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所有支架组成部分包括金属钢梁、聚合物涂层以及释放的药物均对冠状动脉内膜有反复的、持续的、慢性的变态反应性刺激,Ⅲ型KS均指支架内血栓事件,包括支架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4],故不排除KS是支架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KS尚未被完全认识,临床诊断率偏低,但不少见,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