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萍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 273165)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是对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思想认为,心理学不断深入发展,会回归其本意,有效行使其使命:对人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科学治疗、丰富充实普通人生活、对有非凡才华才智的人及时发现和培养。积极心理学帮助人们挖掘和应用自身资源,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及生活质量。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很多都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有大约60%的大学生缺乏规划意识;大约30%的大学生对将来工作和发展规划不明确;只有5%~10%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规划。这是因为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对自我不能进行准确全面了解,不能形成明确的择业目标,导致毕业后没有清晰的就业方向,更没有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中的因素与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很大关系。很多学校和学生不很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认为这种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实用。同时也是因为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及对自己的就业发展的作用[1]。有些学生感觉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多大作用,规划没有变化快。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固定不变,这是以主客观因素为基础,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实现高质量地度过每个阶段,可是,这不排除因时代发展及变化而做出的合理调整。
如今的大学生对职业价值的判断标准由以前的理想主义思想变成了现实主义思想。对于职业规划方向,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去大城市、好地方、大公司、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等地方和单位就业,都希望有好的工作条件、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所以学生们在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时,就会重视个人利益和报酬,设计的薪金期待高于实际所能提供的薪资水平。大学生对自身条件、能力、社会需要等不能明确认识,盲目追求发展空间,会有不同程度地功利倾向。进而发生结构性失衡,很多大学生就业难,同时也会有很多职位出现空缺,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艰苦行业等中小型单位缺少相应人才。
教育部做了相应规定,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人数比例应该是500:1,可是,如今很多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的人数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一是教师人手不足,另外专职教师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很多是党政工作人员或是学生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进行授课,职业规划教师队伍缺乏专业程度。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部门,很多学校实施混合建制,有学校把职业规划挂靠于就业指导办公室,也有的和教务处合并办公。如今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从事的工作都止于就业手续、政策指导、信息提高等工作层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正确指导,所以师资队伍是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制约的重要因素。
经了解,一些高校都是在将要毕业时才实施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只有一两个章节。而大一、大二教学期间并没有这样的课程[2]。而有些学校就是设置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也会有极强的就业指导思想和痕迹,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很多都是重视宣讲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等;或者培养竞争意识,强调职场取胜方法,对相应的规划意识、规划方法、职业素养、职业实践等综合思想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实际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学生逐渐失去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另外,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还是传统的灌输、讲授形式,很多高校还不能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入学生的学科教学、日常行为、实践活动当中。让职业生涯规划脱离了教学及学生的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具体平台及载体,教学时达不到良好效果。如今就业压力越来越激烈,高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要求长期坚持,要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到大学的四年教学和生活中,甚至会是人生的整个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分析、设计、实施,其主体是大学生,学校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中心只是给学生提供方法、工具、思路、课程。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生存、发展的联系,调动学生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性,使其个人成长促进教育实施。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第一,引导学生坚持“预则立,不预则废”原则。社会在快速变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想要生存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生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规划有更好的设计,要有职业规划意识,不能盲目选择。第二,要有自我负责思想。职业生涯规划直接涉及学生个人的前途命运,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职业、生活高度负责。第三,拥有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如今在单位工作要求具有综合的技术和能力,不是固定于某个单位岗位就终身不变,每个学生都要有转换职业的思想和准备,所以要有终身学习和进行再教育的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职业素养、职业环境、社会就业趋势等信息,帮助自己进行合适的职业匹配。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开拓,提高其竞争能力,调动其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选择工作的准备,也要以自我实现和人生目标为基础进行职业探索和规划职业[3]。学生重视薪资待遇没有错误,可是必须要考虑自己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是不是可以有效发挥和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有利。经研究,一个人的工作和其职业兴趣的吻合度,直接影响其才能的发挥和工作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以来都包括学生的心理因素,比如与学生认知相关的性格、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等,并且包括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有关的职业洞察力、职业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创造力等等。所以,实施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要求重视心理素质,通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对自我正确认识,全面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气质等,明确这些因素对自己职业规划的影响。同时,利用多元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体验相应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才能,感受综合行为,融合生活技巧,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并要调动学生的职业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一,要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操作模式。完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性,可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战略,借助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两个平台,建设“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学生辅导员、班级等五级网络管理运行模式,在进行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4]。第二,进行全面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是要使学生在大一就进行准备,进行自我了解,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实施专业目标确定,大三实施自身职业修养提升,大四初步完成学生和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二是开设相应的大学生生涯辅导课程,并要拓宽渠道,设置相应的“职业能力拓展训练”“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各种与职业规划有关的课程,给学生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三是要进行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系统的建立,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倾向,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要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其作用。四是要及时了解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职业结构和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方向,让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及方向。第三,建设相应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要有效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建设“创业者协会”“职业发展协会”等对学生锻炼和成长有利的社团组织,同时要有专业教师的专门指导。要科学合理充分应用网络平台,利用开设“生涯教育”“人生导航”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栏;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有着假期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各种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到企业实践锻炼等。要开展和规划相应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大学生生涯设计比赛、生存实践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应用班委、学联、团支部、院校两级团,实施创新选择、应用等机制,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组织,进行竞选岗位,进而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管理、合作等能力,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增强其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教育学生科学合理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专业的职业技能、拥有综合的职业素养。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积极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学生发展和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