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程与经验

2019-12-25 22:43刘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刘颖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是大部分高校都会开展的一项任务。并且,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定要注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改进,并需要注重加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以及针对性,为学生的发展形成助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必要总结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程与经验,对经验进行总结并持续关注。

1 新中国成立至党的十八大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程

1.1 1949—1956年:起步阶段的缓慢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对大批党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调整以及创新,要求其参与到高校教育事业中,形成稳定的高校政治教育状态,为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形成了稳定的保障。高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新中国的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格局。

在这一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把建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改造旧大学、创建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根本标志[1]。1951年,中共中央印发 《关于健全各级宣传机构和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理论教育方面要领导和推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领导和推广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旨在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取代封建的、买办的和帝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1.2 1956—1966年:曲折阶段的前进发展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后,为了强化国家的发展实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的稳定推进,我国的各大院校纷纷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高度重视,并且开始落实相关任务,对原本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创新以及完善。在1956年9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一套完整的高校思政教育规定方案,并将这一内容划分成四个不同的课程,其分别为马列教育、中国革命教育、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唯物理论教育;在1957年,由于批判性政治理论的融入,对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较大的阻碍以及消极影响,我国的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停滞状态;在1961年,由于教学改革任务的推进,思政教育工作重新起航,并列出学生阅读书目,马克思主义以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又重新出现在高校课堂中。

1.3 1966—1984年:恢复阶段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十几年期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教学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扰,甚至导致教学停滞[2]。在1978年,我国的教育部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否应推进马列主义教育”进行了征稿分析,并将其中的四门课程进行重新规划以及推广,为思政教育任务的推进形成了较强的支撑以及保障。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思想政治理念逐渐开放,并摆脱了传统观念的禁锢以及影响,强化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实力。

1.4 1984—2012年:学科阶段的科学发展

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走向正轨,体系也逐渐趋于完善。在1980年的机械行业思政座谈会以及1983年的职工思想政治座谈会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贯彻推广。1984年,我国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开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编撰相关教材,并成立了专门专业,开始招生。在1998年,我国对思政教育两课的设计形成了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贯彻,也就是众所周知的“98方案”。这一方案的推行,为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做好的充分的铺垫。在2005年,由于教学改革任务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并以此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形成了新的教育创新体制以及教育方案,深化了思政教育工作。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于教育工作领导,习近平同志对教育问题进行了重要讲话。我国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这些重要会议对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问题以及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刻回答。我国党中央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我国的国情比较特别,而且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样的前提下,决定了在教育发展中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思路。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需要关注对学生德、智、体、美方面的培育,让学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建设者,需要坚持自己的政治方向。与此同时,我国国务院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发了意见。分析了思想理论教育的引领,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向,并且提出需要提升思想文化阵地以及课堂教学的管理,需要重视专门力量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这样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有利于党中央对于高校的领导,可以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主持召开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座谈会,并且进行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强调我国需要走自己的教育路线,思政课需要理直气壮,利用新的时代精神进行教育,需要贯彻我党的仿真,并且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在引导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为特色社会主义奋斗、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奋斗的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推动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形成了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共进的立体化建设局面,促进构建“大思政”格局。

3 新中国70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验

3.1 加强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

高校教育培养人才,必须要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要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心中有党、有国、有民,保证人才能够成长为符合国家标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在具体的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把握“主导权”不松懈。坚守“主渠道”。从战略高度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2 加强课程建设,以学科为龙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对整体教育工作的价值目标以及教育理念进行明确,是教师们主要的教学任务之一[3]。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要注重以人为本、强化课程建设。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学科地位不高,不少人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缺乏归属感。200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各高校应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意识,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抓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及时推进“三进”工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融入教学之中,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就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科的发展为基础,完善教学体系,加强教学关怀,推动学科以及学生的共同发展。

3.3 构建“大思政”格局,抓好阵地建设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强化高校在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在思政教育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高校具备着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条件以及作用,并且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任务。讲好“思政”课,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要讲清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要讲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抓好“思政”课阵地建设,要树立“大思政”格局。“思政”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树立“大思政”格局,强化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着眼于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狠抓实效性,狠抓工作落实。全体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高校教育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当前在校就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爱党爱国的,但是也要防止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正面引导。要平等待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思政”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