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 侯世伦
(1.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2.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北京 100084)
传统上主要采用牵拉、按摩、理疗、针灸、药物等方法消除疲劳,减轻酸痛,但对于局部肌肉疲劳的消除与缓解,这些方法效果各有不尽如意的方面,很多运动或日常生活需要运动员上臂重复做功,三角肌中束易疲劳,便携式筋膜放松冲击仪通过振动放松对缓解即时性局部肌肉疲劳的效果优于传统一般方,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振动放松的指导能够具体说明在一定振动频率之下多长时间的振动放松效果最佳,本文通过测量表面肌电测量实验数据,来明确振动放松在何种时长下效果最优,对应用振动放松方法进行肌肉缓解提供一定的指导建议和参考。
本研究之所以以观察三角肌中束振动放松后的效果,是因为三角肌比较肥厚而有力,且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而且一是考虑到三角肌在上肢运动的高频使用是易于紧张亦或受伤的肌肉组织,对其研究何种时长下的振动放松效果最佳具有现实际指导意义;二是考虑到三角肌较为肥厚有力,振动放松后的身体感受明显,易于观察分析;三是考虑三角肌做工后容易达到疲劳状态且肌肉位置靠外,便于实施力竭性训练且监测肌肉数据和在治疗缓解肌肉疲劳上都便利上手操作。所以笔者以三角肌中束为例,展开思考和实验,并验证思考推论。
在传统的筋膜放松术中,通常使用的仪器是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仪电动肌肉振动仪(Deep Muscle S timulator,DM S),电动深层肌肉刺激仪通过击打与机械振动可作用于深部肌肉组织,刺激其本体感觉功能,促进感觉的恢复,缓解痉挛。有效缓解组织粘连与过度兴奋,迅速分解炎症产物并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环境;同时感受器因不断受到振动刺激影响,从而抑制了疼痛传导。但DM S的缺陷在于需要接入稳定的电压,并且因仪器自重较重,无法自己单手持治疗仪器为自己治疗或缓解肌肉疲劳,必须配合治疗师使用;但最大的问题在于,DM S电动肌肉振动仪不能变换频率,敲击力度只有60Hz一种敲击力度,对于女性运动员或者对较小、疼痛耐受度较低的肌肉组织和部位,不能完全适用,同时60Hz频率相当3600r/min,即便是对于男性运动员来说,承受此力度也不能算是轻松,所以虽然缓解肌肉疲劳的效果还尚可,但受用者的自适度并不高。
笔者实验中为避免DM S的一系列缺陷问题,采用手持便携式筋膜冲击仪,目前市面上的筋膜放松仪器品种很多,原理也大体相同,笔者选用美国的HYP E RVOLT筋膜冲击仪,具有其无线便携、频率选择多样、自重较轻可自用或治疗师辅助使用等优点,笔者选以40Hz的频率即2400r/min的敲击力度为受试者三角肌中束运动后疲劳进行放松缓解。之所以选择40Hz是因市面上大多数筋膜冲击仪都具有此频率敲击力度,运动员从体感舒适度上来说也更易接受,因此选择此频率使实验结果有更广泛的指导意义,而不会因笔者使用的这款筋膜放松仪而使实验的可行性实用性受限制;同时笔者选择的这款肌筋膜振动放松仪现被世界各项目主流运动员所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实用价值。它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快速连续的振动和打击,影响人体机械感受器的功能,从而抑制了疼痛,放松痉挛肌肉,控制脊柱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和按压技术一样,可以减少肌肉,肌腱,骨膜,韧带以及皮肤上的扳机点敏感度。依此原理,筋膜放松术也是通过快速连续的机械振动作用于深部肌肉软组织,有效缓解组织粘连与过度兴奋,迅速分解炎症产物并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环境。
在国内对这一研究命题目前国内研究较匮乏,研究更细化层面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在现有的研究中,程亭秀深层肌肉刺激仪治疗臀小肌损伤临床研究中使用仪器时长8分钟;陈勤在:半导体激光与DM S治疗腰肌劳损105例临床疗效研究使用仪器时长为3-5分钟分钟,由此可以看出对深层肌肉放松时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研究,使用完全凭借经验和受试者的体感来判断,得出的结论较为笼统和概括。
目前国外尚无同一命题的相关研究,只有使用其他物理治疗器械如泡沫轴对肌肉放松效果的相关的研究。泡沫轴是通过滚动按摩对肌肉紧张进行缓解,也是放松筋膜的一种方式,但其放松效果自然不如深层肌肉刺激仪(DM S)或筋膜冲击仪这类高频刺激对肌肉的放松效果明显,所以便携式筋膜冲击仪在不通时长下对肌肉放松的效果研究是有现实需要和意义的。
研究对象为北体大20名体能专项学生,男20人,年龄19-26岁,身体健康,上肢无损伤经历,测试前2天上肢未进行剧烈劳力性运动。
通过观察不同时长下振动松弛前后三角肌中束的肌力、肌肉物理性能和肌肉肌电图特征参数的变化,探讨振动松弛对缓解肌肉运动性疲劳的影响,以期为运动员肌肉运动性疲劳的缓解提供新方法。
(1)实验仪器:表面肌电测试仪(16导肌电检测仪)及相关配件(同步触发器、高速摄像机、电脑及配套软件);
(2)实验简述:筛选出上肢无损伤的体能专项运动员男20名,实验分施以三角肌中束疲劳至力竭的动作后,开始对其使用便携式肌肉筋膜冲击仪的肌肉筋膜放松实验,以30S为一个阶段,施以30S、60S、90S、120S的肌肉振动放松,实时监测其肌肉的表面肌电并测量不同时长下的肌肉物理性能,收集相关数据并整理,比较分析其自身数据,探讨比较此肌肉筋膜放松术在不同时长下的效果;
(3)对男20名体能运动员上臂三角肌中束肌肉疲劳后进行肌电检测。表面肌电测试指标包括:积分肌电值(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等;
(4)数据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 P 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力量训练前后测试三角肌中束(做标记点)的物理性质(伸缩性、弹性、硬度),记录相关数据力量训练结束后,立刻采用便携式筋膜放松枪对受试者进行振动放松,放松方法为受试者坐姿于与治疗师手中筋膜振动冲击仪相同高度,肌肉完全放松的状态,采用40 Hz频率对其进行振动放松。分别于30S、60S、90S、120S记录相关肌电及肌肉物理性数据;
(5)实验注意事项:电极片的贴放要求:贴放电极片前的备皮准备工作按常规进行,即对贴放处皮肤进行处理,除去粘贴部位的汗毛,以除去皮肤上的角质层,目的是减少皮肤与电极间的阻抗。电极片的放置在三角肌中束的肌肉最隆起的位置,以该位置为中心上下处为电极片中心的贴放位置,两块电极片贴放时要沿着肌纤维走向贴放,中心点相距。
本研究选取20名体能专项男性学生,在实验前分别对实验者三角肌中束的中轴位置固定标记并测量其肌肉的表面肌电数据,同时对同一位置使用肌肉功能测量仪测量实验前的肌肉物理性能数据。力量训练采用一次性12RM重量的哑铃,站立利用哑铃做侧平举,手臂平举到与地面平行,全程控制动作,规范不变形,直至力竭,旨在造成三角肌中束疲劳;练习过程中全程记录三角肌肌电图变化情况后期截取肌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力量练习后使用HYP E RVOLT筋膜冲击仪采用40Hz频率,2400r/min,I次实验进行30秒钟筋膜振动放松;II次实验接续I次实验再进行30S振动放松,即60S振动放松;III次实验再在前序实验的基础上增加30S,即90秒的振动放松,对I V次实验进行再次30S时间叠加,共计120S振动放松,对照四次实验的肌电图和肌肉物理性能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时长下的振动放松的效果。振动放松从始至终,始终记录肌电数据和肌肉功能性数据。始终保持测量测试三角肌中束同一标记位置的肌肉性能和肌电。所有测试过程均在同一场地条件下进行,温度、湿度基本相同。
力量训练后20名受试者的肌肉硬度都明显增高(P<0.01)。I次实验30S振动放松后,肌肉物理性能略有下降(P<0.01);而II次实验进行60S振动放松,肌肉物理性能有明显恢复,硬度降低明显,肌肉肌腹伸缩性明显提高、弹性提升、硬度明显下降(P>0.05);III次实验实施90S振动放松后,效果较振动放松60S相比,效果提升轻微;I V次实验实施120S振动放松后,与90S筋膜放松数据变化不大,效果表现不明显。对比四次肌肉硬度测量数据,60S振动放松效果最佳,肌肉放松效果最为显著。
为进一步印证不同时长下振动放松的效果,肌肉表面肌电进行测量,I次实验进行振动放松后,肌电图i E MG略微下降(P<0.01),MF和MPF略微上升(P<0.05);而II次实验进行60S振动放松后,肌电图i EMG明显下降(P<0.01),MF和MPF明显上升(P<0.05),而III次I V次实验较II次对比,肌电图i E MG略微下降 (P<0.01),MF和MPF略微上升(P<0.05);而肌肉肌腹伸缩性、弹性、硬度与II次实验相比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上臂侧平举力量训练的方案结束后,肌肉力量下降,i EMG、MF和MPF3个肌电指标达到了运动性疲劳的肌电图特征,表明肌肉运动性疲劳模型成功构建;60S振动放松后三角肌中束的物理性质指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恢复,而常规超出90S后的振动放松使得肌电、肌肉物理性状无明显变化,表明60S振动放松使肌肉疲劳缓解效果达到最佳。
便携式肌肉筋膜冲击仪作为新的放松手段,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力量,同时对改善肌肉肌腱伸缩性和硬度也有着明显的效果,对于不同时长下的振动放松对缓解肌肉运动性疲劳效果有所不同。一定时长下的振动放松使疲劳肌肉的肌电图i E MG,MF,MPF得到显著恢复(P<0.05);同时使肌肉的硬度、伸缩性、肌力得到极显著恢复(P<0.01)。同时再验证在超出某个时长后,放松效果改变不明显,证明超时放松可能导致过犹不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