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辉
(泰安市慈明学校 山东 泰安 271000)
在高校田径班级选取田径运动员50名,其中男生为25名,女生25名,年龄在18-20岁,国家运动健将2名、一级运动员15人、二级运动员33人,参加过省级以上田径比赛的运动员有13名。
(1)访谈法。
一是专家访谈法,就省级以上田径比赛如何减少、排除影响运动员心理因素的问题与这类大型比赛的心理学专家或者在心理方面研究较有造诣的教练进行访谈,在于与他们访谈之后,总结经验。二是与研究对象的访谈,通过与其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隐藏在背后的故事与信息。
(2)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高级搜索中输入 “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起伏变化的因素”,共发现7篇文章,并翻阅有关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因素的大量文献资料,归纳影响因素。
(3)问卷调查法。
此次问卷是根据研究需要以及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了教练员、田径运动员的相关问卷并在大规模发放之前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合理性检测,问卷通过“问卷星”软件进行正式发放,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教练员发放4份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在分析之前使用S P SS软件检验信度与效度。
田径运动被称译为Track and Field亦或是 Athletics,它是由田赛、径赛和全能比赛组成的,现代田径运动分类主要是竞走、跑、跳跃、投掷以及由跑、跳、跃、投掷的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共计四十余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被誉称为“运动之母”的田径运动,被竞技化的同时也成为群众强身健体、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运动形式。
田径运动是一项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众性的体育项目。除了接力跑之外,都是以个人为基本组成单位进行体育锻炼、参加比赛的运动项目,而且团体成绩也是由个人成绩和名次及接力跑成绩的名次的计分相加而成的。由于田径运动几乎不需要太多运动器材,让其成为体育运动中最大的一个项目,参赛运动员最多项目,群众基础也较好。
田径运动很少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群众都可以在公园、广场等较宽安全的地带从事田径运动。这对于现在工作时间增长、工作压力大的人们十分便利,人们可以在相对空闲时间在任何场地、有无器材均可的情况下参于田径运动。
问卷调查发现,田径运动员认为参加运动的动机的影响其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统计显示教练员占比为50%,4名教练员中有2名同意因素影响最大;田径运动员中占比是46%,有23名认为参与运动的动机是促使其继续努力的关键。从田径运动员产生的动机与体育项目的信念与目的、形式与内容、方法与结果等是否有联系而划分,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能胜任的动机、成就动机、接受挑战的动机等等,外在动机涵盖的是社会、家庭、教练员等等。总体来说,内在的动机能够促使田径运动员秉承运动信念,艰苦训练,锲而不舍的追求田径运动的最高目标,他的训练、比赛动力更大些,持续作用的时间更长久,往往最后容易获得较好的效果;外在的动机能够起到短时间内的刺激田径运动员,激发田径运动员的爆发力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是一个整体,内在动力激发田径运动员的耐力,外在动力调动田径运动员的爆发力,两者有机的结合,主次明确,共同引起田径运动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良好的内外在动机是田径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之一,具备它即使在成绩落后、生病等困难时期中也能克服消极因素、振奋精神、调动兴奋,通过运动员自身的调整战胜对手,获得比赛胜利。比如,“中国飞人”苏炳添被选入省队之后成绩平平,甚至想退队,因为队友对他说:“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是赢家”,从次激发了他的的好胜心,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刻苦训练,并最终成为中国田径的第一人。
分析问卷结果得知,认为赛事所给予的压力是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起伏的第二因素,有一名教练员同意此观点,占比例为25%;有15名田径运动员认为赛事所给予的压力让起心理发生变化,占比例为30%。大部分田径运动员在参加级别较小的比赛时,情绪保持较平稳,起伏不大,有利于发挥出训练水平,获得较好的成绩与名次,几乎不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但是在参加较大级别的比赛时容易表现出较强的心绪变化,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准。同时,问卷显示对于不同级别比赛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变化明显不同,省级以上运动会运动员出现紧张、焦虑情绪的有24人,占被调查者的48%;市级比赛中表现出紧张、焦虑有16人,占被调查者的32%;校级运动比赛中紧张、焦虑的运动员有3人,占6%;仅有5名田径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呈现不紧张、不焦虑的状态,而且经过实地采访了解到这5名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运动会的次数均较多,其追求比赛目标已经更远、更高,所以显示出不紧张、不焦虑的状态。规模越大的比赛,田径运动员对胜利的渴望越大,训练、比赛的压力就越大,运动员的情绪就容易激动与兴奋,一旦取得赛会奖牌乃至金牌,其荣誉感就更高。比如在竞技体育方面,田径运动员备战奥林匹克运动会压力必然会大于亚洲运动会,其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奖牌渴望程度远远大于亚运会。在学校体育方面,一名田径运动队的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的积极性不会太高,因为同场竞技的人们大多是普通同学,没有过多竞争力,取得第一名较容易,运动员对班级荣誉的重视程度不高,比赛成绩并不高,但是如果让这名学生参加更高层级的比赛,如地区各校级的联赛等,参赛选手的实力不俗,想要获得比赛的胜利需要更加努力、需要训练,比赛任务艰巨,要求运动员全力以赴,在这样的压力下,田径运动员的注意力被提高,兴奋性更加强,情绪调动更大,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获得更高的成绩。
调查显示,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排位第三的是运动员的实力,教练员有一名选择此,占比为25%;运动员选择这一项的人数为7,占比为14%。比赛中,如果遇到实力接近的田径运动员,参赛者情绪容易激动高涨,比赛过程容易胶着,比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如果与实力悬殊较大的在同一组,参赛者情绪不太容易兴奋,比赛结果悬念较小,不利于发挥出高水平。所以,即使每一名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渴望获得胜利,但同样也希望能遇到势均力敌的对手李阿激发自己的潜力与实力。
问卷统计获悉,比赛经验是影响田径运动员心理起伏的另一因素,教练员没有选择此项而有5名运动员选择了该选项,占比例为10%。经验是田径运动员宝贵的财富,如果运动员准备充分、经验丰富、训练科学容易产生相对愉悦、轻松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积极的;但是如果运动员准备不充分、缺乏比赛经验、训练不科学等容易引起骄躁、紧张等情绪,这对训练、比赛都不利,起到使其反的作用。一些初出茅庐的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容易出现肌肉抖动等紧张情况,由心理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让其不能发挥出正常训练水平,更难说超常发挥了,成绩平平。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初次参加比赛的田径运动员,对赛场环境的不熟悉导致运动个体的运动表象不清晰、注意力不集中、反映不迅速、思维不敏捷,田径运动员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未及时激发。
虽然被调查的教练员与田径运动员均没有人同意外界环境干扰是影响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但是在专家访谈中被多次提及,专家们认为越是高级别的比赛外界环境因素越凸显价值。运动成绩的高与低、比赛结果胜利与失败,不仅仅是因为田径运动员自身条件限制,还会因为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影响,比如比赛的场地、比赛地的天气、场中的观众以及裁判等等,这些外界元素的干扰会不同程度的干扰着田径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根据心理学家对田径活动竞赛的实验发现,当田径运动员情绪低落时,人体机能是没有办法被调动了,运动员的腿部肌肉、大脑等器官得不到充分的能量,运动效率降低;反之,田径运动员的情绪高涨时,大脑皮层激起兴奋,这种信号会被持续扩散,也会促使能量消耗较大,也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活动失调,从而会引起呼吸急促、脉搏跳动急剧加快,继而引起肌肉的多余紧张,产生肢体以及全身的运动,导致暂时性联系失调,破坏了人体的随意运动,这就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来的动力定型,致使不能准确的完成技术动作。只有当情绪激活水平达到是适宜程度,这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适中,暂时性联系畅通,人体的随意活动能顺利进行,注意力集中,分配得当,思维敏捷,判断准确,在比赛中才能发挥正常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