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荣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华武术在祖国大地上延绵数五千年余年,代代相传、薪火不断,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进行完善与创新性拓展,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其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余年文明积淀下来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武术因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占有独特地位,因此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实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提出:“以学校武术教育助力国脉传承”;2017年中央电视台 《开学第一课》栏目中的,《武以震魂》节目再次展现了中华武术的精粹与魅力,足以窥见中华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与标志,其承载了中华广袤、深厚的古老文明,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学生习得中华武术可以强健体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精神,对其成长、成才具有主推能力。
1961年第一部中小学生武术教学大纲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学校武术教育开始。随着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多重培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议的提出,国家各部门、各组织、各学校在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等方面努力,大力提升中华武术进校园的环境,遗憾的是中华武术进校园的效果仍然不凸显,甚至说仍旧处于尴尬地位。针对中华武术进校园现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走访学校,发现如下问题:
武术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是连接中华武术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武术运动能否得到学生喜爱、能否在学校中得到较好传播与武术教师的数量以及质量直接关系。但普遍现象是学校里武术老师师资力量不足,半数以上学校只有1名武术老师,甚至是没有且大部分武术老师功底并不深厚,“现学现卖”现象普遍,对于武术的教学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肢体动作,无法深入讲解武术的理论知识,如《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章中针对山西省临汾市4所小学、4所初中、2所高中进行师资情况调研,发现仅有较少一部分武术老师经过专门训练,绝大部分教授武术的教师体育专项并不非武术,是通过工作后的进修和培训学习武术技能等,武术技能不扎实,对于武术流派、武术文化等方面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办法深入全面解答学生对武术的困惑,容易造成学生对武术的不理解、不喜爱。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高度关注武术进校园事宜,多种措施鼓励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武术活动,为中华武术传承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以教书育人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面临巨大的升学难题,容易在中华武术进校园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部分校领导不够重视武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忽视中华武术,对中华武术进校园的执行力不强乃至没有,导致武术课程难以在学校开展。如果中华武术失去了学校的传播环境,犹如鱼离开了水,没了传承的根基,不利于中华武术长久发展与历史传承。
家长对于中华武术的认知途径过于单一,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中华武术的了解多数是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渠道了解的,对中华武术的认知有一定程度的偏颇与不全面。所以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意识的提升,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时,有的家长过于宠溺孩子担心其学习武术会劳累、吃苦,或者耽误文化课程学习;有的家长对中华武术有一定误解认为武术动作单一、锻炼效果不明显、没有可视化的科学性等,不如篮球、足球等随处可见,运用较多,没有过多学习武术的必要,家长不支持、不理解容易影响学生对中华武术的接受与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体起步迅速,炸裂式迸发。在大众媒体营造的环境中,充斥着各色各样的内容,视觉冲击强、娱乐性强的内容较为容易吸引受众,受众被吸引并成为其粉丝。学生同样生活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形式多样内容的冲击,然而学生处于心智成长期,对事物的判断与辨别没有还需要学习,容易被吸引,学生可以通过多样渠道获取具有冲击力、娱乐性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安排简短的休闲时光。而中华武术追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的精神,需要学习者耐得住性子,忍得了苦累,这与现代社会给予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一致,学生更愿意被具有快节奏、娱乐性强的互联网所吸引,更愿意在空闲时间进行其他活动。
学校应该对武术教师师资队伍不足问题予以重视,尽可能的招收武术专项教师以匹配现有教师与实际学生之间的合理比例,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现有武术教师繁重的教学负担以及工作压力,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武术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在校武术教师学习、交流与培训,定期安排现有武术教师外出学习与进修,了解、观摩其他中华武术进校园工作突出的单位工作情况,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将优秀模式带回学校。非武术专项教师教授武术课程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欠缺,主动学习武术,通过多种途径掌握中华武术相关文化内容,提升自身中华武术的文化修养,增强中华武术的动作技能,博采众长与多家武术流派进行交流与切磋。
政府部门有关部门应该坚决履行监督职责,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宣传等工作,改变学生对武术的单一认知,使学生从动作技能、理论知识、文化涵养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中华武术。学校执行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个方面给予的升学压力,在当下各种让学生减压、减负的倡议与政策下,学校的升学压力有所缓解,学习应该调整目标,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多面取得进步,其中,中华武术因为具有增强学生的体魄、愉悦身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功能,应予以关注。比如,在制度方面,学校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武术教师提升自身技能与修养,完善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监督武术教师对武术课程循序开展、安排合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中;在学校安排上,应适当增加一系列关于中华武术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华武术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武术的兴趣。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新闻与传播,中华武术进校园也需要利用传播技术进行推广,扩大受众面积。通过积极的宣传工作,可以让学校、家长、学生正确的了解与认识中华武术,如创办中华武术武术相关公众号,普及中华武术相关常识,让受众都可以阅读、参与,如果有疑问可以进行线上咨询与解答。这种宣传即可以扩大中华武术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也可以缓解甚至是消除人们对中华武术的误解与敌意,打消家长的顾虑,改变家长对中华武术的观念,鼓励更多人学习中华武术。
伴随互联网技术普及,中华武术也应该找寻与其互通共荣的路径。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推进,中华武术应该建立一个互联网交流、教学平台,让实际教学课程有新的模式,如教学中微课、反转小课堂等,可以让更多喜欢中华武术的人士自行学习,让武术教师进行教学长相与学习,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一项以陕西传统红拳进校园的调查中有96%的武术教师表示赞成在互联网中进行红拳拳种、红拳拳种文化资源共享,60%的武术教师同意“互联网+”的新模式可以传授正确的教学方法等,有55%的武术教师认为“互联网+”模式可以扩大中华武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项调查反映了“互联网+”对于中华武术的传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值得其他学校学习与借鉴。
中华武术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薪火相传、代代延续是我们每一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中华武术进校园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是文化自信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