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姣娜(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 达州 635000)
运动伴随着风险,大学公共体育课也不能置外,公共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负有重要责任,在实践中如何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规避运动风险,怎样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质量,是所有体育课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本文对运动风险的概念和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运动风险视角下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对策,丰富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教学科学性、可行性的理论研究,提高体育工作者在体育课中规避运动风险的能力,增强学生运动风险意识,降低运动风险发生率。
国外对于“Exercise risk”研究较早,国内对于运动风险的研究源于,国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加强重视,各类运动中偶尔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促使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目前国内关于运动风险的研究很丰富,有关运动风险概念的剖析与界定,运动风险管理机制,运动风险防范机制,运动风险分类体系的思考,运动风险因素的调查等方面,但是对于运动风险的概念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人们在实践中,从事物的诸多属性中,对其特有属性进行抽取和概括而成。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对于事物的定义也就不同。关于运动风险概念的研究也是众说纷纭。作者认为目前来讲对于运动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运动风险的界定是广义上的,运动风险存在于体育运动中,定义外延要相对宽泛一点。如陈德明(2012)提出运动风险的概念: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风险致因所导致或引发的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过程。边菊平(2011)提到运动风险也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遇到的精神性、物质性和机体性损失的不确定性。另一种观点则将运动风险的外延定义在学校体育运动或者体育教学方面,范围限定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组织的课内或课外的教学、活动、比赛等,以及学生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开展的体育活动。比如在教育部下发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中》给出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定义是指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人员身体损伤的风险。赵宏亮(2017)的运动风险外延更为狭窄,提出运动风险是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环境、场地、个人因素或者教学组织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的可能性。
大学公共体育课以“终身体育”为培养方式,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把锻炼身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同时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将运动风险定义为: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体育馆和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可能发生的,造成的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危险,主要表现为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路主要围绕着体育教育发展的观念,普通高校中公共体育课的改革也随着发展而变化,必须要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关键为立脚点。现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实施,学校体育愈发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成为全面提高学生机体素质的重要课程。依照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其中最关键,最首要的就是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现代体育教育思想,以公共体育课为主,体质健康标准为衡量标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健康长寿、提高生活水平成为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大学公共体育的教学思想开始从唯“体”开始转变为体质、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观念,受现代体育思潮的影响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开始形成以终身体育观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锻炼方法的学习,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导教学理念,但有很多高校虽然在强调“终身体育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却很难。
物质环境是上课的必备条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学的两个主体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场地、器材和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为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场地、各种器材的安全和掌握各种器材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体育教师每一节体育课前所必须关注的。教学环境、场地器材是否充足也是满足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条件保障,根据教育部所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这一文件中的要求,普通高校生均占有场地面积为4.7㎡,1万人以下的院校配备400m田径场1块,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35块以上;1-2万人的院校配备400m田径场2块,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60块以上;2万人以上的院校配备400m田径场4块,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80块以上。目前来讲,大部分高校基本上能够在教学场地、设施和环境等方面为大学公共体育课正常教学提供保障,但是仍有少数学校尚不能保证基本教学需求。场地设施、设施、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同时也是学生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的重要条件。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体育场地、设施、环境不见改善,这给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素质”是我国深入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先进民族之列的关键所在,当下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部制定《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一文件无疑给大学公共体育课明确了教学指导思想。很大部分在校学生最主要的运动形式就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所以说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直接关联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说,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要明确,教学内容实施要灵活,教学方法要得当,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合理等。而据很多研究表明,我国的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受学科中心体育观、师资、教学环境、场地和器材等方面的影响,课程项目设置过于单一,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强调规律性和统一性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内容设置重复单调,缺乏层次性,不够灵活,内容安排缺乏整合;课程建设系统性不强,课程管理单一性;课程评价注重成绩结果评价而不注重过程评价等。
现在学生不懂得运动风险问题,只知道身体不舒服不能运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对运动风险知识的不了解,对场地设施、教学组织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导致运动风险,学校要引起重视,利用各种入学教育、讲座、网络平台等手段加强运动风险知识宣传教育。另外体育授课教师也要学会识别运动风险、评估运动风险和规避运动风险,并将这些知识给学生做详细的阐述,能够使学生准确的了解运动风险,敢于投入体育活动。此外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做定期医疗体检,定期医疗体检是大学生自身成长阶段应该重视的,只有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风险虽是不利事件,概率也非常小,在充分了解自身身体情况下,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
学校环境是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外在动力之一,是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关乎学生生命安全的物质保障,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学校要加大公共体育课教学环境、场地和器材的经济投入,体育器材、设施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配备、购买、安装,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使用、维护、更新和定期安检制度,安装体育器材的正确使用办法和安全注意须知等。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教学要求,做好课前检查体育场地、器材工作,确保上课学生的生命安全。
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课运动强度也随之增强,达到大学生健康标准会变得容易轻松,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全民健身事业会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公共体育课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身体素质是需要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练习,不能因为运动存在风险或害怕风险发生减少运动量,减少运动强度,只有正确的引导,正确的实施,在每门课,每节课开始前做好健康提示,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把预防措施做到位,运动风险发生的几率就会降低,就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内容。此外,大学生公共体育课是一个教授学生如何学习正确运动的平台,课后学生才能进行延伸,全方位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学生锻炼身体不是只有体育课,正确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开发自身运动能力,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上,发挥最大潜力,提升运动能力,要以会运用为基础,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互相带动,共同提高。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序要规范,遵循身体机能适应的规律,体育课堂分为四个部分,开始部分除基本要求外,应对身体不适的同学进行安全提示;准备部分以跑步、走步热身,拉伸肌肉活动为主,游戏为辅;基本部分根据教案要求进行正确实施,课程实施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记录课堂中出现的任何状况,保证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衔接问题,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体育课不能以同样的运动强度进行整体要求,通过第一节体育课的简单身体素质测试进行分组、分层,针对不同的整体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带动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同为一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通过对运动风险概念的正确解读,了解运动风险的种类,解读运动风险发生的致因,正确合理安排教案,正确组织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实施,针对具有常见的一些致因,进行规避,降低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运动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