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泽宇(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
前言
中国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不断扩充着的一个集合,体育文化,是依托着外界物质实体,以人体身体形态为表现方式,依靠社会存在而存在的一种文化。体育文化,和众多文化一样,是一种受到历史和社会发展所影响着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社会中的人,不断的对体育文化这个大的集合进行扩充与删减。地域性的体育文化根据所处社会背景,来决定地域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体育文化同样还具有磅礴的活力,会与周边的不同体育文化进行碰撞,会和同样是历史积淀形成的体育文化进行反应。因此会在碰撞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基础,所以促使不同体育文化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发生变化,进而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厚度。
早期的诸子百家时期的中国体育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且相对封闭的基础上,是在中华传统儒道学思想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立足点,包含着明显的礼制取向。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强调道德,不太重视结果,强调健身忽略竞争,贵和不争。在目的上,与早期西方体育思想一致,体育锻炼是为了国家,而忽略自身。并且在体育活动当中,都包含着明显的礼制取向。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文明内部在不断的分裂和统一,外部疆域上也在不断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逐渐增多,在意识形态上,在与周边国家碰撞的过程中,发现与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在内容上与形式上存在着差异。而差异,则标示着不同,不同既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其中矛盾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进行转换吸收。中国体育文化在和周边体育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中,对周边体育文化进行吸收,丰富自身体育文化的含量,同时也将我国的体育文化内容,发散出去,影响着周边各国。在吸纳于转换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体育文化,同时也影响着其他地区的文化。
唐朝,是继随之后的大统一王朝,疆域南至安南(现越南),西到哈萨克斯坦,北至贝加尔湖,东临日本,是一个经济开放,与世界各个文明都具有往来的开放性的王朝。在体育舞蹈上,唐舞包括文舞和武舞两个大类。文舞通常是指宫廷雅乐舞蹈,其中唐舞(文舞),吸收的不同民族的舞的特点,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融汇集于一身。据研究发现,唐舞包含了高丽、鲜卑、扶南、天竺、龟兹、安国共计十四国的乐曲。同时,为了会外国使节宾客,在原来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增添高昌伎。形成具有唐代特色的“十部乐”。“唐十部”是一种早期的音乐形式,在特殊节日用来给皇帝和使臣进行表演。
有研究表明,公园5世纪前后,中国东南吴地的假面歌舞传入日本,称“吴乐”或“伎乐”。7-9世纪隋唐燕乐随着唐使传入日本。而传入日本的乐舞,是西域乐(胡乐)与传统舞蹈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舞蹈则应该是早期祭祀礼乐的一种演变体。随着日本遣唐使将唐宫廷燕乐带回日本,这些被唐使带回去的舞蹈会在日本本土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将转换为具有日本特色的舞蹈。例承和乐来源于唐雅承和乐,万岁乐来自武后《鸟歌万岁乐》。
武舞,是指舞蹈者,在表演是手持兵器盾斧,常包含着搏杀类的技巧。太宗时期的“秦王破阵舞”。属于武舞的一种。伴随的玄奘的西行,将此舞传播到了中亚各地。在东亚方向,唐代的《兰陵王》、《拔头》、《苏中郎》随着日本僧人和日本使节,传到了日本。现在可以通过日本的出土文物得到证明。
棋类活动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流行开来,其中以竹林七贤阮籍、王戎最为出名,《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在下期时听闻家母去世,对手表示可以让其料理家室,阮拒绝并说需先下完棋再去料理家室。籍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棋早在先秦时期就得以传播,围棋二字,脱胎于先秦时期一个“奕”,后逐渐称做围棋。唐代对于围棋的热爱与流行超过先前逐代。唐代在翰林院设置了“棋侍诏”一职,官阶九品。主要目的是陪皇帝下棋和陪伴宫中其他人员下棋。唐代诗人继承了魏晋时期诗人的习惯,将棋作为自身的主要爱好。唐朝关于棋诗有韩愈 《酒食罢无为,棋槊以相娱》、杜甫《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之类的诗句流传。
围棋不仅仅在当时的中国流行,在随着各国派往唐朝的使节归国之后,将围棋带回了本国,将中国的体育文化,传播到了东亚各国。据史料《杜阳杂编》记载,早期的国家之间的围棋比赛,就已经在这个时期进行。根据《旧唐书》记载,唐848年,日本唐使约见鸿胪寺的官员,称日本王子,愿与唐朝国手对弈一局。时任唐宣宗任国手顾师言与日本王子进行对弈。根据史料记载,本想手到擒来之事,发现王子棋艺甚高,顾师言三十三还未取得胜负,后汗手凝思,方敢落指”。最终万分小心,还是取得了胜利。
蹴鞠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近代3大球类项目中足球的前身。据记载,最早在黄帝时代,就有着关于类似项目的文字记载,出自《十大经·正乱》充其胃以鞠之,使人执之。后到了汉代,在汉书中就有关于蹴鞠的明确文字说明。“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
蹴鞠运动,也和其他中华体育活动一样,在当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唐朝,蹴鞠通过商旅和僧人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出自《日本书记》,文中说到皇极天皇三年(时公元644年),皇子正在在进行蹴鞠活动的过程中,将蹴鞠的球与鞋(镰足)踢飞。由此可见,蹴鞠在当时已经传入日本,并受到皇室的喜爱。
蹴鞠也受到了日本当地特色文化的影响,在运动形式和规则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蹴鞠运动本身是一种军训活动,传到日本,演变成了一种贵族的特有的体育活动,在贵族中,甚至演变成了一项必须的教养。甚至发展成了“歌鞠二道”。直到后期日本政局的演变,到了幕府时期,赋予市民和新型武士阶级地位的提高。为了模仿传统贵族的生活方式,蹴鞠开始成为了这些新兴阶级的娱乐活动。
此外受到了日本宗教思想的影响,蹴鞠和日本宗教扯上了联系,演变出和蹴鞠相关的宗教仪式和相关神灵日本神道教,在正月初四,会举行一种“蹴鞠使”的祭祀活动。意向蹴鞠神灵祈福,提升自身的蹴鞠水平。时至今日,这项传统的祭祀活动还保存了下来。此外,蹴鞠也通过了当时的新罗使臣传回了朝鲜,见《旧唐书·高丽传》,作为当地体育文化的一种补充。
击鞠,或称马球或打毯。是一种在马上持棍对球进行击打的马球运动。对于马球运动的起源,现在还尚未确定,不过关于击鞠和蹴鞠,目前有种说法就是,击鞠又称蹴鞠,实质上蹴鞠这种称法,包含的击鞠。从文献中可以发现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打毯古之跳鞠也”。意即唐时的打毯就是古时的嗽鞠。唐·蔡孚《打毯篇·序》的第一句也说:“臣谨按打毯者,往之嗽鞠古戏也。文献中还提到《封氏闻见记·打毡》所载“永泰中,苏门山人刘钢于邺下上书于刑部尚书薛公云:“打毯一则损人,二则损马,为乐之方甚众,何必乘兹至危以邀暑刻之欢邪!”其中二则损马,从侧面表明打毯,就为马球。
关于击鞠的规则,唐代文学家韩愈《沐泅交流赠张仆射》诗中“筑场千步平如削,短坦三面缭透迄”两句,表明马球场很大而且极为平坦,球场三面围绕着矮墙,可以为证。《鞠城铭》的作者李尤(约5-135年)是后汉中期人,对马球的规则和场地都作出了一定的描述,表明击鞠在当时后汉,至少在贵族阶级中以是一种流行运动了。
唐朝时期,击鞠这项活动在西域也十分流行,唐《封氏见闻记》中提到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大好为打球,比令亦习,曾一度观之。昨升仙楼有群胡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此胡”。此外文中也提到了吐蕃派遣使臣来对击鞠进行观看并邀约进行比赛。”景云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并详细记载了打球时的情景。“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驸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其都满赞咄尤此仆射也”
此外,践鞠被当时新罗的使者,留学生等传入朝鲜见《旧唐书·高丽传》。
射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着射艺的比赛,早期的射被纳入了君子六艺当中,关于射艺的比评在当时都有了一整套框架进行评价,孔子提出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
唐代,射艺也和其他竞技项目一样,与周边国家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唐高宗时期,日本使者与虾蛦人(北海道人)来唐面见唐皇。在大殿内表演射术,射无不中。新唐书·东夷列传》中记载到:”日使者与虾姨人皆朝。虾蚊人亦居海岛中,其使者须长四尺许,拜箭于首,令人载额立数十步,射无不中”。《唐代体育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方协邦》。
日本射学主要受到了明代中国射学家高颖的 《射学正宗的影响》。但射术在传入日本后,同样受到日本本地文化的影响,在弓箭所蕴涵着的思想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日本学者指出,《弓道——日本射术的本质与实践》中提到弓道是日本的古代射术在受到日本的神道教与古代中国的禅学影响下产生的。在形式上,它既继承了日本弓术的特点,又吸收了中国射礼的内容。在抛弃中国射礼繁复的礼仪的同时,又将禅宗中的许多理念融人其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射。
在体育文化上,中国体育文化,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在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再吸收外来的体育文化,同样也将自身的体育文化通过西部丝绸之路,海上的丝绸之路,以及各式商贾和外国使节学者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些交流将中国文化以体育为载体,将中国文化以体育的形式传播出去,在东亚形成了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