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谢病5例临床分析

2019-12-25 03:13余思邈王立福孙永强桑秀秀王丽苹许文涛王睿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脾脏变性肝细胞

余思邈,朱 云,王立福,张 宁,孙永强,景 婧,桑秀秀,王丽苹,许文涛,王睿林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

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造成的葡萄糖脑苷脂沉积症,主要累及肝、脾和骨骼,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骨骼病变,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1],本病由于报道病例数较少且易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脾肿大相混淆,极易误诊、漏诊,为探讨GD的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疗水平,现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例G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收治的5例GD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肝组织学病理诊断确诊,检查排除甲、乙、丙、戊型等嗜肝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肝豆状核变性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1.2.2 组织学及分型:腹部超声引导下采用快速穿刺法取肝组织。标本长1.3~2.0 cm,镜下包括至少6个汇管区。常规石蜡包埋,HE及Masson染色。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病理科采用统一标准一次性阅片。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5例GD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34.6±9.3)岁(21~43)岁。

2.2 症状和体征5例患者中,1例因乏力不适就诊,其余4例均无明显不适症状,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而就诊。1例入院前因脾大已行脾切除术,余4例均可见脾大。3例可见肝大,其中脾切除术后患者肝大尤为明显,查体肝右肋下可及,未触及底部,剑突下7 cm可及,余2例仅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大,查体右肋下及剑突下均未触及。

2.3 实验室检查ALT 14~67 U/L,异常升高3例(60%);AST 22~54 U/L,异常升高2例(40%);TBIL 7.7~32.8 μmol/L,异常升高2例(40%);ALB 33~45 g/L,异常下降1例(20%);CHE 4 002~6 253 U/L,异常下降2例(40%);PTA 82.2%~98%,均在正常值范围。1例入院前已行脾切除术,余4例患者血常规结果显示WBC(2.1~5.17)×109L-1,异常下降3例(75%);PLT(41~113)×109L-1,异常下降3例(75%);HGB 95~158 g/L,异常下降2例(50%)(见表1)。

表1 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2.4 影像学检查经腹部超声及腹部增强CT或核磁检查,5例患者均存在肝实质弥漫损伤,除1例脾切除术后,其余4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脏增大,经腹部超声检查测量:脾脏肋间厚(63.00±3.94)mm(57~68 mm);脾脏长径(187.75±20.05)mm(160~216 mm);脾静脉内径(12.50±1.50)mm(11~15 mm)。3例可见肝大,其中脾切除术后患者肝脏增大最为明显。

2.5 病理学特点5例患者均经肝穿刺病理学检查,共同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区域性水样变性,较多肝细胞内色素颗粒沉着,汇管区及肝窦内均可见大量明显增大的Gaucher细胞,细胞胞浆呈皱纸样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68++),汇管区无明显扩大,未见明确界面炎。其中3例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3例可见小叶间静脉及中央静脉扩张,偶见凋亡小体,2例汇管区内纤维组织增生,1例少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见图1)。

2.6 治疗与预后5例GD患者中,2例行脾切除术治疗,好转出院,其余3例仅给予保肝、对症治疗,无其他特殊治疗,好转出院。2例经脾切除术治疗3个月及半年后返院复查,WBC及PLT指标升至正常水平,肝功能正常,但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较之前增大,余3例患者未再返院复查。

3 讨论

G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于1882年由Phillipe Gaucher首先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2],后经Aghion、Brady等诸多专家学者相继研究发现,GD的发病因体内β-葡萄糖脑苷酶缺乏,导致葡萄糖脑苷脂(glc-Cer)不能水解成葡萄糖和神经酰胺而大量贮积在体内,其贮积部位主要集中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3-4],β-葡萄糖脑苷酶的基因定位于1q21~q31染色体上,目前已知的该基因突变位点就已有200个以上,常见的突变位点包括84GG、N370S、L444P等[5],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N370S基因位点突变,支持临床诊断,GD发病率极低,全球发病率为0.01‰~0.02‰,发病多以犹太人群为主,其发病率为1‰~2‰,亚洲地区少见[6],但随着全球化人口流动性增加及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我国GD的发病人数及相关病例报道也在逐年增多,本研究中5例患者,其中4例为近5年于我院明确诊断。

注:肝脏穿刺,放大200倍,条形组织1条,淡黄色,大小:1.5 cm×0.1 cm×0.1 cm。

图1 GD病理特点

A:肝细胞较弥漫性水样变性,少数点灶状坏死,未见明确界面炎;B:肝窦及汇管区内大量胞浆呈皱纸样、吞噬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Fig 1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D

A: hepatocytes were more diffusely watery denatured, with a few focal necrosis, and no clear interfacial inflammation was found; B: macrophages of macrophages that devour pigment particles had wrinkled patterns in the cytoplasm of the hepatic sinus and portal area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GD可分为Ⅰ型(慢性非神经型)、Ⅱ型(急性神经型)、Ⅲ型(亚急性神经型),其中Ⅰ型最为常见,约95%犹太人群GD患者为Ⅰ型[4],而在亚洲地区及中国北京GD患者的研究中,Ⅰ型GD患者所占比例为40%~50%[7-8],本研究中5例GD患者均为Ⅰ型,考虑与Ⅱ型、Ⅲ型发病年龄较小,多至神经科或儿科就诊,以及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造成本研究中Ⅰ型患者居多。Ⅰ型GD的主要特点为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自出生后数月至70岁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起病隐匿,发病早期仅有脾肿大和轻度贫血,随着疾病进展,脾脏可进行性增大,脾功能亢进表现明显,出血、贫血加重,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骨髓浸润可致骨痛和关节肿痛[9]。5例患者中除1例因乏力不适就诊,其余4例均无明显不适症状,因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就诊而被发现本病。

本研究中,5例GD患者肝功能指标如ALT、AST、TBIL,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且反映肝脏合成及储备能量的ALB、CHE、PTA指标也均在正常值范围,Child-Pugh评分均为A级,提示肝脏功能良好,除1例脾切除术后,余4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WBC、PLT下降等脾功能亢进表现。GD的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其中以脾大为主要表现,1例因脾大行脾切除术,余4例也均见脾大,影像学检查可见脾脏肋间厚,脾脏长径、脾静脉内径均明显增大,与严重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脾大表现不平行。3例可见肝大,其中脾切除术后患者肝大较另外2例尤为明显。

通过本研究总结GD累及肝脏的共同病理组织学特点:(1)汇管区及肝窦内均可见大量明显增大的Gaucher细胞,细胞胞浆呈皱纸样巨噬细胞;(2)肝细胞区域性水样变性;(3)较多肝细胞内色素颗粒沉着;(4)免疫组化CD68染色强阳性;(5)汇管区无明显扩大,无明确界面炎。部分GD患者可见少量炎细胞浸润,小叶间静脉及中央静脉扩张,汇管区内纤维组织增生,偶见凋亡小体及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大量明显增大的Gaucher细胞为GD的特异性病理学特点。

酶替代治疗是治疗GD应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疗GD的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重组酶包括伊米苷酶、阿糖苷酶、维拉苷酶,尤其针对GDⅠ型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GDⅠ型患者的WBC、PLT、HGB等指标,并能够减轻骨痛和关节肿痛症状,但其也存在一定弊端,如在体内稳定性差,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且一经用药便不能停药,需终身使用,费用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1,10]。对于无条件、难以进行酶替代治疗的GD患者,脾切除术也可作为GD的一种治疗选择,从而解决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的问题,但有研究表明,脾切除术后可能会使葡萄糖脑苷脂在骨髓、肝脏、肺脏等其他器官加速蓄积,且还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本研究中有1例因脾大行脾切除术,术后肝脏增大明显,故而脾切除术对GD患者的远期获益如何尚存疑虑。随着国内外对GD研究的深入,类似基因治疗、分子伴侣治疗、底物减少治疗[11-13]等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逐渐被研究并应用在GD的治疗中,使GD有治愈的可能。

猜你喜欢
脾脏变性肝细胞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晋州市大成变性淀粉有限公司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关系研究进展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锌指蛋白与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
征兵“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