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目标驱动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2019-12-24 08:53杨丽红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弹力实验教学物理

杨丽红

任务目标驱动下的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为学生设置特定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形式解决问题.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中开展任务目标驱动教学能够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实验任务,强化学生的课堂意识,使学生集中于实验环节,在实验操作中完成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认知建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和操作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既严谨有序,又能充满活力.

一、精选切点,突出重点目标

教师在选择任务目标的切入点时,要紧贴实验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分层设计,降低重點知识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任务目标的难度也需要教师合理把控,若设置的难度太低,就无法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若设置过难的任务,则会打击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降低学生主动实验的兴趣.

例如,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教学中,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步骤本身较为简单,教学难度不大,教师可将教学重点设定在“弹力的深入认识”上,利用橡皮泥、气球、弹簧、直尺等物品,让学生对这些物品施力,感受弹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此时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自学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这个课例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设定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弹力知识中,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什么是弹力,弹力该如何使用,在学生对弹力的认识加深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弹簧测力的使用方法,既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又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体验,化解了学习难点.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教师设置的任务必须能够引发学生新知识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环节当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增强知识趣味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新奇有趣的小实验等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有效素材,以多维度、多角度的情境创设激活学生课堂思维,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例如,进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以创设情境的方式组织学生对“与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展开猜想:“同学们都知道,如果将一块木块投入水中,木块会很快浮上来,如果投入的是铁块,哪怕是很小的铁块也会沉入水中.可为什么重达数十吨的轮船却能够漂在水面上呢?影响浮力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这个课例中,“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一个开放型任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猜想和探究,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发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以木块、铁块、轮船三个学生熟知的事物创设了教学情境,将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向质量、体积、密度等因素,为学生的猜想和探究提供了可靠参考,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三、启发引导,优化探究体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还要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实验中蕴含的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提升学生物理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有侧重、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局限性,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挖掘内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开展“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并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进行操作,而是以“测量水的密度”为探究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大部分学生设计出的方案都是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加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将水倒入量筒中测量水的体积.教师给予肯定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会造成水的残留出现误差,这个偏差会造成我们测量出的密度偏大还是偏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这个设计加以改进呢?”

这个课例中,教师以“测量水的密度”为探究主题,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在学生得出学习结果后,先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其中的不足之处,组织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对实验设计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至少一种测量方法,而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方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

任务目标驱动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课堂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能够完美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对问题和任务不感兴趣等问题.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做好动态调整,根据学生实时反馈信息对任务设计、教学流程进行改进,以恰到好处的任务设计和适时的课堂引导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实效性,切实发挥出任务目标驱动的教学优势.

猜你喜欢
弹力实验教学物理
只因是物理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我不是教物理的
弹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