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摘 要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对薄弱,在执行各个环节流程还处于不完善阶段,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上的不足造成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为有效防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风险,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对策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虽然财政部下发的若干文件完善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受行政事业单位主管人员和相关经办人员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薄弱、国有资产闲置、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加强行政事業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发挥资产使用绩效,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作用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于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促进社会经济资源最优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重要性日显突出。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完善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在大幅增加,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必然的要求,这就需要提高国有资产配置的使用效率,适应国家财政支出节约的要求,在有限的财政资金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
科学、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能够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强化监督,避免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建立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落实责任,使资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依。制定有效的资产配置计划和审批流程,能提高国有管理资产利用率,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各级政府和国资部门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合理配置资产、规范程序、科学管控,在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国有资产的基本安全完整。同时,也存在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机制不全底数不清、账物不符、重购轻管、监管滞后、绩效不高、人手不足、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资产监管滞后
1.信息与核算数据不对称。由于真实资产信息与会计核算数据不对称,使得财务人员有时不能及时掌握资产增减变动信息,存在占有、使用无偿性的资产等情况没有在账面上反映,造成账务处理失真,资产监管滞后。
2.薄弱的基础工作亟待改进。由于责任心不强,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使得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资产信息不对称。由于在日常工作中,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使用中出现的盘亏、盘盈、处置等问题,没有及时反映出来,造成信息不对称,主管部门不能及时掌握各单位资产信息,不能真正起到督查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重视不够,意识滞后
1.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在我国当前行政管理制度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缺乏明确认识,也没有明确相应岗位和人员责任,甚至思想观念与政策要求相背离。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一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受制于人员编制等客观因素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主要集中在本单位业务部门中,熟悉资产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甚至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人才都很少,内部没有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思想氛围。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认为单位主要面向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和受益不应过多考虑,这导致预算管理失衡,亏损时有发生。
2.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随意性大。在日常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部分单位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情况,账务处理不及时、不规范。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工作重点多用在购置资金的申请和物资的使用方面,对于合理配置、日常维护、妥善处置等环节则疏于管理。因此,大大缩短了物资的使用寿命,阻碍了功能的发挥,进入了“买完就用,用完再买”的恶性循环。重钱轻物的思想意识影响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干部对有关资产管理制度和政策置若惘闻,看重资金管理,忽视资产管理,造成国有资产管理过程的疏漏。
(三)国有资产重购轻管,绩效管理滞后
1.缺乏统一的管理考核机制。行政事业单位添置大量国有资产后运用效率如何,日常保养怎样,缺乏统一的管理考核机制,造成“重购轻管”的问题。
2.尚未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和绩效考评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没有建立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监管制度和绩效考评体系。应通过绩效考评全面分析、考核、评价,以量化指标的方式,规范资产管理程序,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监管措施不到位
1.监督监管流于形式,没在实效上下功夫。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注重资产的权利归属,却处心积虑规避监管监督的责任。在国有资产的预算编制上下功夫,却忽视了现存国有资产的账物核对检查,每年财政部门的资产清查也只流于形式,账目搞来搞去还是原来那一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2.外部审计监督部门执行不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审计监督部门的检查重点,或者很多情况下审计只是走过场,财政部门如果不追究,审计也会只查不改,不了了之。
3.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薄弱。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资产管理体系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较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信息化相对落后,资产数据的更新较为缓慢,只有在填报年度资产报表时,当年的新增资产和减少资产才能反映出来。但是,资产的管理是需要动态进行的,只有及时更新动态信息才能掌握单位资产的具体情况。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要强化认识,健全机制体制
1.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强化责任意识,要坚持资产与资金并重,严格落实责任。
2.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理顺财政国资部门和各主体单位的职责关系,着力解决管理主体分散,管理意识淡薄,权责利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确保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要研究解决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不清晰的问题,严厉打击非法侵占、窃取国有资产的行为,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
(二)要摸清底数,强化检查指导
1.组织开展国有资产大排查。要尽快组织开展国有资产大排查,将资产情况盘清摸实,确保国有资产数据信息真实、完整、准确,有一本明白账,为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提供可靠的国有资产数据信息。
2.完善国有资产登记等必备手续。国资部门要强化检查指导,推动各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及时对本单位国有资产进行核查,完善资产的登记、调配和报损报废等手续。
3.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要加快理顺账目,对已交付使用的项目工程要及时组织决算,履行资产转增手续,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要加强监管,形成工作合力
1.构建监督管理体系。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国资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构建“国资部门一主管部门一行政事业单位”三个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方位有效管理的良好局面。
2.建立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建立科学、系统、规范、透明、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相关软件等先进技术手段,使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比较普遍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是资产管理人员将资产信息数据录入计算机,计算机打印生成条形码,条形码上有资产使用部门、名称、日期、用途等内容。将条形码贴在对应资产上,资产所有信息清晰明了,给管理带来很大的便利。盘点人员只需通过扫码,资产信息与原本储存在电脑上的信息链接,完成盘点核对,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3.加大业务培训力度。要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充实干部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4.加强开展日常督查。要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国资部门要严把资产入口关、使用关和出口关,注重开展日常督查,努力发挥国有资产最大使用效益。
5.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监督和审计范围,依法查处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合理。
6.严格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要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置于人大监督之中,严格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形成监管合力,推动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为江西省永修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罗志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1):10-11.
[2] 赖昌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9(13):118-119.
[3] 倪慧清.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9(21):137-138.
[4] 張丹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9(17):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