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的三个生态“走向”

2019-12-24 08:53周喜悦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经乡土笔者

【摘 要】诗歌的生态教学,可以是“诗”与“歌”的和鸣。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可以向“多学科综合“经典文本的拓展”“乡土文化的延伸”三个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让诗歌学习更具立体感、层次感和拓展性。

【关键词】诗歌;初中;生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3-0040-02

【作者简介】周喜悦,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14)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尚书·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者,志之所发也。然有志亦可发为文。诗之异于文者,以其可歌也。所谓“歌咏言”,即诗与文不同之处。[1]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诗歌的生态教学,可以是“诗”与“歌”的和鸣,在两者的相互融合中,选取适合的角度,让诗歌教学更加有情有味。下面,笔者就以《蒹葭》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教学时如何抓住诗歌“诗言志”“歌咏言”的特质,展开诗歌的生态教学。

一、向多学科综合,让学习更具立体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诗歌的生态教学,完全可以把诗歌的文本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与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综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更具创造性、更有立体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蒹葭》的时候,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结合《蒹葭》的诗意,自选一首背景音乐配合朗读,也可以用画作或摄影作品来呈现对这首诗的理解。课堂上按小组进行活动展示。学生要完成这个作业,就得揣摩诗意,体会情感,才能找到合适的配乐,或者画出适合的图画。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对诗歌进行翻译,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用音乐、绘画乃至摄影等多种自己感兴趣的形式来诠释对诗歌的解读,体会诗歌所呈现的意境。在这样的朗读和品鉴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其他方面的才能与诗歌学习结合起来,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的学习。

二、向经典文本拓展,让学习更有层次感

评论家周啸天说过: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诗歌的教学,可以从课堂的单个文本阅读走向更广阔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传承文化经典。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其影响自然是十分深远的。教师教学时,借助其对后世的影响,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蒹葭》的教学中,笔者不仅通过《在水一方》这首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歌词的辨析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蒹葭》的大意。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播放《在水一方》歌曲。PPT出示歌词。

师:看了歌词,猜猜这首歌词的出处在哪里?

生:《蒹葭》。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苍苍”“萋萋”“在水一方”,歌词中直接使用了《蒹葭》中的词句。

生:“蒹葭”是“芦苇”的意思,歌词中改成了“绿草”。

生:……

师:确实,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我们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歌词脱胎于《诗经》中的《蒹葭》。接下来,让我们来读一读原汁原味的《蒹葭》。

生齐读诗歌,根据注释和理解,说说诗歌大意。

师:那么这首诗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一直传唱至今呢?请结合具体内容,来说说你的看法。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原诗和歌词异同的比较辨析中发现、学习这首诗歌。同时《诗经》的“经”不仅是“四书五经”的“经”,还是经典的“经”。教学中,在对诗歌品味涵泳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蒹葭》这首诗的妙处,从而触类旁通,进一步体会重章叠咏的表达效果,对《蒹葭》的艺术性有更深的认识。在具体教学中笔者进一步引入了对《诗经》的介绍,并且列举了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小雅鹿鸣》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历经千年,还是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亲近诗歌。

三、向乡土文化延伸,让学习更具拓展性

诗歌教学还可以从文本走向生活,传承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的语文,引导学生发现和收集我们身边的诗歌——民歌民谣,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例如,《诗经》中的“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民歌。笔者任教的中学所在地有著名的“河阳山歌”,还建有河阳山歌馆。教学时,笔者就将此引入了课堂,让学生回忆河阳山歌,并用方言吟唱。

从《诗经》到童谣民歌的延伸,就是对学生生活的“激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拓展到乡土文化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将其课程化、系列化,这样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老师提出的“生态教育”的关键词是“圆融互摄”,即教师、学生、文本、环境,所有构成或影响课堂的要素,相互间“圆融互摄”,才能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2]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遵循三个生态“走向”——多学科综合、经典文本拓展、乡土文化延伸,应该是符合语文学科特质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讲义[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118.

[2]蔡明.向着生态美丽那方[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9-10.

猜你喜欢
诗经乡土笔者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乡土分外妖娆
巧用《诗经》解难题
性能相差达32%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