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浅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12-24 08:53刘志超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32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

刘志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其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任务之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之所以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它是推动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那么,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当前为什么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就这三方面问题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继续依靠过去粗放式的要素投入数量增加来带动经济增长很难实现,未来必须大力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2-0005-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其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任务之一。十九大为什么要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报告当中提出呢?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尤其是对于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德里克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一国的总产出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之比。肯德里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才进行的研究。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总产量的增加或人均收入的提高,一般用人均GDP来进行衡量。一国的产量如何增加?有经济学家认为,不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会带来一国经济产出的增长。传统意义上,生产要素包括三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最初,经济学家们认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增加多少,相应的经济产出也会同比例增加多少。比如劳动生产率,它指的就是劳动要素投入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同比例的增长。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衡量的是劳动的利用效率。比如资本生产率就是资本要素投入数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同比例的增长。同样,资本生产率衡量的是资本的利用效率。用每亩地的粮食产量衡量耕地利用效率,用每亩地上的工业产值衡量工业中土地的利用效率。

但是,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还是土地生产率,衡量的都只是某一种要素投入的效率,无法衡量生产效率的整体变化;而且,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要素投入衡量出的结果又是相互矛盾的。比如,生产相同数量的12个单位产品,A组需要投入3个单位的劳动力和4个单位的资本,B组需要投入4个单位的劳动力和2个单位的资本,最终得到的结果是,A组的劳动生产率更高,B组的资本生产率更高,但是具体哪一组更有效率却很难衡量。

所以,如果要考虑生产效率的全部变化,就要把所有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等都综合起来。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与一国总产量之比衡量的才是全部要素的生产效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从本质上来讲,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竞争、创新竞争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都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那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一国经济增长会有多大程度的贡献呢?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德里克从对美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入手来确定经济增长中来源于生产率的提高和来源于生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各占多大比重。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他计算出1889—1957年美国国内私营经济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7%,实际产值平均每年增长3.5%。根据这一测算结果,肯德里克认为,实际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或者说实际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其中一半是由于实际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增加的结果,另一半则是由于这些投入量的效率,即生产效率增长的结果。由此可以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呢?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四方面:第一,无形投资的增加,具体包括研究的投资、发展的投资、教育的投资以及培训的投资都属于无形投资,无形投资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生产效率。第二,技术进步,很显然,先进的技术水平会带来一国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第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会推动一国生产效率的提升。第四,生产规模的变动,也就是所谓的规模效益带动的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其中技术进步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从微观上层面上来看,比如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改善管理激发人的积极性等都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比如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等等也都能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

以我国经济状况为例,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据相关学者研究,大致可以将我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接近40年的经济增长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2000年,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是按照4∶1∶4的比例關系来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

第二个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不变;资本要素贡献率小幅提升,从原来的42.51%的贡献率提高到了50.95%;劳动要素贡献率出现了大幅下降,从原来的12.88%的贡献率大幅降到了2.84%。所以,这一阶段的经济小幅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资本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贡献,事实上更多的是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第三个阶段,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上期相比基本不变,资本要素的贡献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从上期的50.95%大幅提高到了68.82%,接近70%的贡献率。但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大幅度下降,从上期的46.22%大幅度降到了29.24%,所以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趋势,从上期的年均10.99的GDP增速降到了8.28。

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状况继续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继续下降,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又很难提高,那么中国的未来经济会非常令人担忧。因为未来中国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也是非常不乐观的。

具体来看劳动要素、资本要素以及土地要素未来发展状况。先看劳动要素的具体状况。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总人口由1949年的5.4亿人发展到2018年的13.9亿人。庞大的人口总量、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人口增加的过程中,人口红利产生了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劳动力身体素质与人力资本提升等效应。但是,图表中显示自2012年起,我国的劳动适龄人口,16—59岁的劳动人口无论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在逐年下降。与此同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图表显示,到2018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2.48亿人。劳动适龄人口的负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的持续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表明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所以我国的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在大幅度下降的。那么,未来我国继续依靠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口红利来促进经济增长恐怕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要依靠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人力资本来实现。无论是依靠人口素质提升还是技术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属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内容。

资本要素的具体状况。图2反映的是我国1995—2014年间资本产出比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图。从图2中可以发现,1995—2007年资本产出比基本保持不变,2008年以后资本产出比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表明,过去,比如2007年之前,我国资本投入2元钱就能获得1元钱的GDP产出;2008年以后,资本产出比逐年上升,到2014年资本产出比达到4的水平,也就是意味着2014年我国要付出4元钱才能获得1元钱的GDP产出。这也就意味着,单位资本的经济产出在逐年的下降。与此同时,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高投资并不一定能够带动高产出的回报,相反经济增长率可能还会出现持续的下降。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面临着多重制约。因为,我国的资本贡献率已经上升到了历史高位,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8.82%接近70%的水平,所以继续依靠资本要素数量投入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这也就进一步制约了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当然,生产三要素除了劳动力和资本再看土地要素的具体状况。从广义上来看,土地要素指的是自然资源。经济学中的自然资源是指没有经过人类活动改造过的,是大自然的恩赐,比如山川、河流、阳光、风、雨以及各种野生的动植物、各种矿产等都属于自然资源范畴。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状况是处于瓶颈的状态。自然资源短缺具体会面临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国内自然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其次,依靠进口国外资源,从长期来讲也不是长久之计,只能暂时缓冲短缺的状况。最后,由于当前各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进一步成为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脚步的桎梏。所以,长期来看,依靠自然资源量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条路恐怕也是走不通的。

因此,当前中国如果还是继续通过增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投入也就是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恐怕是难以为继的。那么,当前我国就必须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带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途径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因此,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了当前经济学家热议的话题。现代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具体有三种途径。

第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正是围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以政府“有形之手”构建和维护使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在宏观层面,应建立以鼓励企业创新和提质增效为导向的市场激励机制。在微观层面,政府无须寻找直接政策抓手,更不能人为挑选赢家。政府不能缺位也无法替代的职能是营造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允许自由进入退出的公平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环境。相关改革包括改善营商环境,消除经营许可和要素获得方面的所有制和规模歧视,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等。

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红利最明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可以促进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领域向高生产率领域转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从劳动力流动中每获得一个百分点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可以实现同等幅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

第二,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源泉。

在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教育培训投入的同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任何时候,技术进步都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源泉。那么如何提高呢?

首先,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2018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9 657亿元接近2万亿元,占我国GDP 2.1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 118亿元。同时,我国研发投入的总量也在逐年加大,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比如,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与美国相比不尽合理,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4.9%,远低于美国33.1%的水平。未来,我国还是应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国研发资源配置,进一步发挥政府对研发的管理优势。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但现实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以落地。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成(下转13页)(上接7页)果的转化率仅有10%,比美国80%转化率低70个百分点。这就表明,我国用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换来的研发成果,有90%打了水漂。即使一些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但是却找不到相应的市场,找到需求市场却又缺乏资金支持。所以,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让创新连、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结合,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金链。这样创新驱动才能落到实处,技术进步才能增长。

第三,人力资源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然而,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营商环境,都需要人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要大幅提高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让更多的人投身经济增长当中。人力资源与全要素生产率相互补充和配合,既是创新驱动的源泉,也是创新驱动的归宿。人力资源除了直接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源泉,还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尽管我国已经出现人口红利消散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劳动力老龄化在持续增加,但是因為人口基数很大,所以我国仍然要注重劳动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然要继续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进一步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满足新常态下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为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为人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等方面织成一张安全网,才能保证人民没有后顾之忧地去创业。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