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静
摘 要: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可以看出,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要实现乡村振兴,有效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通过坚持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坚持政府引导和村民自治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和制度约束相结合,坚持移风易俗和寻风觅俗相结合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的“生活富裕”。
关键词:乡风文明;推进策略;农业农村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为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可以看出,实现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关键的一环。要实现乡村振兴,一方面需要物质文明的进步,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也要同时跟上,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最后才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的“生活富裕”。
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文明新风尚正在逐步形成。
(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首先,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各地通过采取新闻报导、公益广告、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运用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宣传栏、公交广告多种载体,在街道、小区、农贸市场、学校、医院、车站、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投放公益广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感。
其次,注重文化融入和示范带动。一是注重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乡贤文化资源,把村情村貌、历史文化、乡风民俗和家乡变化作为重要宣传内容,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二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积极选树发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典型,达到“推荐一个好人,讲述一件好事,树立一批典型,启教一代后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首先,完善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阵地的目标,建成并完善各类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市縣级农民文化乐园、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市级农家书屋示范点、村(社区)农家书屋、乡镇(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其次,健全文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拨一点、项目整一点、乡镇筹一点、企业捐一点、部门拿一点”的工作思路,多渠道“进水”,确保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有钱投入。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包括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运行和维护、农村电影放映,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再次,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基层文化指挥员、文化战斗员、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服务员“四员”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邀请文化馆、艺术学校、演艺公司专业人员给当地文体骨干进行辅导,组织参加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使其迅速成长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和辅导员。
最后,深入开展文化活动。结合“三下乡”“送戏进万村”、文艺汇演、农村电影放映等活动,借助小品、快板、音乐、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薄养厚葬、火葬转土葬、烟花炮竹随意乱放”等。
(一)愈演愈烈的“人情风”
一是“酒席越吃越多,事情越办越大”。婚丧嫁娶自不用说,小孩满月、过周岁、10岁生日、20岁生日、考上大学、搬家住新房、老人过寿等都要大操大办、大吃大喝,且花样百出,有甚者连牲畜下崽也摆酒席,让人应接不暇。二是“红包越来越厚,负担越来越重”。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家庭一年人情往来的费用正常为1-2万元,高者达2-3万元,占家庭年收入的三成以上甚至达到半数,造成一些家庭入不敷出,陷入相对贫困。一些基层干部也叹气道,“规定越来越严,只出不进,干部越当越穷”。传统习俗异变为收受礼金的托词,人情变了味,成了“人情债”;群众不堪重负,村干部苦不堪言,陷入到“人人喊打、人人参与”的恶性循环中。
(二)铺张浪费的“攀比风”
一些村镇不同程度的存在办事讲排场,衣食住行比阔气的攀比风。“比房子、比车子、比彩礼、比排场”,红白喜事浪费惊人,“结婚结不起、小孩生不起、死人死不起”已成为基层群众的普遍感受。因婚致贫现象时有发生,群众有苦难言,无力脱身,心里都盼着有个台阶下。
(三)毁家败业的“赌博风”
“农户家里设点、农村赌博成片”,一般村庄的赌博点少则十几个,多达几十个。平时如打麻将、“推牌九”“卡干子”“摇猴子”等赌博活动较为常见,到了春节前后更加频繁。
(四)害人不浅的“迷信风”
“迷信风”也是愈刮愈烈,“婚丧嫁娶看风水、生老病死搞迷信”在农村较为普遍。一些村镇“不看医生看香头”“请茅厕姑娘”时有发生。
“四风”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拖慢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其存在,既受到重人情、好面子乃至封建迷信等落后思想文化的影响,也与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法治观念淡薄等因素有关,更与基层政府引导缺位、群众自治乏力有关。
四、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坚持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民风淳。党风政风对民风起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行移风易俗,要坚持以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要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文明节俭办婚丧事,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
(二)坚持政府引导和村民自治相结合
对于基层政府来说,移风易俗的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行政干预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既要通过行政引导培育“软环境”,也要通过村民自治制定“硬杠杠”。一方面政府有责任倡导引导移风易俗。要以市或县(市、区)为单位,成立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加强对镇村的工作指导和引导;就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出台倡导性的指导意见,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尚;通过宣传栏、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结合“送戏下乡”、农民道德讲堂等各类活动,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宣传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群众转观念、破陋俗、树新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移风易俗也需要完善村民自治。规范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三)坚持榜样示范和制度约束相结合
一是要坚持榜样示范,注重发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退休干部、返鄉创业民工等新乡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让他们当好树立文明乡风的先锋。“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开展乡风评议,组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宣传典型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广大群众,引导群众崇尚新风。二是要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起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规范守则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应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年度农村文明创建工作考核和文明镇村验收重要内容,并作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好人以及各类先进典型评选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及其他喜庆活动的纪律约束,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各乡镇、村结合实际,制定普遍认可、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标准和办法;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设立移风易俗活动意见箱和投诉举报电话、邮箱等,第一时间受理、曝光群众举报的各类不文明事项,并定期进行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测评;加大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
(四)坚持移风易俗和寻风觅俗相结合
移风易俗要坚持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理念,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循序渐进,采取上行下效、化民成俗的渐进式路径,对陈规陋习要“移风易俗”,而一些远了淡了的佳风美俗、优秀的传统文化,则需要“留风守俗”、“寻风觅俗”把它们找回来。
五、结语
文化的生成和传承需要时间的累积和沉淀,乡风民俗的转变也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要按照十九大报告“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有堵有疏、有破有立,通过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实践养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