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9-12-24 01:17陈艳
青年时代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人民实现路径内涵

摘 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可概括为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强烈的民主政治需要、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五个方面,它具有全面性、全民性和增长性的特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二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民主政治需要;三要加强文化建设,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生态环境需要;五要创造成长成才机会,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习近平同志首次正式提出“美好生活需要”。明确什么是“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正确理解与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的工作重心、主要方向,准确把握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化解社会主要矛盾,能够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实现共产主义做好充分准备。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

(一)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

物质生活需要是生存的首要前提。生活的首要前提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获取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断言:“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由此可以看出,物质生活需要是人们首要的、最基本的需要。

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对物质生活需要的标准不仅在量的需求上提出高要求,同时对物质生活需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质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要求不再停留于拥有简单的、足量的衣食住行,而是更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表现为吃得更有营养、穿得更时尚、住得更舒服、出行更方便快捷。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更加殷实,所以尤其要注意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质的要求,增强人民获得感。

(二)强烈的民主政治需要

民主政治需要日益凸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总量稳定持续增长,在已经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要的情况下,人民群众需要的内容更加丰富,需要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往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民主政治需要逐渐凸显出来,人民更加关注社会是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否安定、和谐,是否秩序良好。

全国人民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全国人民更加积极参与民主监督、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等政治生活,更加关注人生权、财产权等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更加看重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是否得到落实。中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前,人民依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和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极大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政治生活的积极探索和主动追求

(三)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

物质生活需要的极大满足,使得精神文化需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今天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在生产力低下和生产力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也没有条件去追求物质需求以外的诸如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制度文明或者生态文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后,人们才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在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人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维持机体生存的肉体需要,更重要的是超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之外的精神文化需要。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使得精神文化具有多样性。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具有多样性,表现在精神文化需要包含求知需要、尊重需要、娱乐需要、审美需要、道德需要、信仰需要、爱的需要等多种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的多样性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在于中国人民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中国人民的文化娱乐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在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背景下,国际、国内人民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中西方文化不断得到交流与融合,人民的文化视野得到极大提升,文化观念日益国际化。

(四)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

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是中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爱万物”等观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留给人们的文化瑰宝,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持續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5]。此外,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所以,无论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都是在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的、客观的自然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美的需要更多地体现在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意识更是深入人心。

(五)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美好生活是人的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得以发挥、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生活。随着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很快就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8]。人的自我实现就是发展需要的最高表现,只有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才能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国人民才能在创造中完成自我实现的美好生活愿望。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和人类解放的最高价值追求。美好生活正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个人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是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要的前提。

二、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性

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美好生活需要和物质文化需要相比,需要的种类更为全面。原物质文化需要强调的只是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而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人民不仅提出了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需要,还有对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多方面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的需要从以往的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扩展提升至政治需要、经济需要、文化需要、社会需要及生态文明需要,需要种类更加全面。

第二,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要求。马克思曾提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又说道:“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0]只有满足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的需要,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全民性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全民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共同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人都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但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幸福美好生活不会从天而降,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幸福美好都要靠奋斗实现,“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11]。

第二,美好生活需要是全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是满足少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是满足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要求,就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全民性的充分表达。因为,有时候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群体从个体自身出发去满足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时,有可能会妨碍、损害其他阶层、群体或个人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所以在追求自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过程中,要站在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目的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来思考,做出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更为有利的选择。

(三)增长性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增长。“在最初,需求也是极少的。需求本身也只是随着生产力一起发展起来的”[1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需要的层次愈来愈高。当前,人民的需要层次和需求结构体现为美好生活需要,当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人民的需要层次和需求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在更多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反过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为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总之,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民需要得到满足后促进自身发展,又投入到社會生产中去,如此循环,促进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需要”随着人们的心理发展而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心理的不断发展,人民的需要层次和结构上都会日趋完善,日益丰富。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提到:“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对需要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斯洛也认为需要整体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但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低层次的需要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只是对人们行为影响的程度会有所减少。

三、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路径

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路径可以根据其内涵,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

只有满足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才可能实现。经济总量越多,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人民的身上就更多,越能够全面满足人民全方位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经济是人民殷实的物质生活的最大保障,要满足人民丰富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坚持发展经济。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民民主政治需要

实现民主政治,应当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14]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满足人民强烈的民主政治需要。

(三)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

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更应当注重中华民族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活”起来;同时,还应当防范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不良影响,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满足人民多样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生态环境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5]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理念不仅要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要深入到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为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五)创造成长成才机会,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机会。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社会尽可能地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释放每一个人的潜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当前,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需要充分把握社会,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14][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22,50.

[2][4][5][7][10][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55,56,57,165,15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2]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5.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名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丰富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CX2019SP163)资助。

作者简介:陈艳(1993—),女,汉族,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人民实现路径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