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何去何从

2019-12-24 21:07:02宋佳慧首都体育学院北京10019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 宋佳慧(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191)

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校有关如何开展课程的研究,也有很多文献仅单单围绕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进行研究,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研究的文献尚少,本研究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由来,即内在理念进行研究,旨在为广大学者进一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尽微薄之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的文献数量共36249篇,以“创新创业”为主题进行检索的数量为67165篇。

在国家图书馆以及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的政策措施从中得到帮助,为撰写文章提供了理论支撑。

(2)逻辑法。

采用归纳、演绎、综合等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分析。

3、研究结果

3.1、对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的梳理

(1)创造教育的出现。

早在1933年,国外出现了创造教育。前期,美国麻省教育部开办发明训练班。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电气公司为技术人员开设了创造工程课程。10年后在布法罗大学创办了培训创造性思维的学校,正式开始进行创造教育。50年代以后,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参与了创造力的研究,逐步发展。我国开放后,国外创造教育引入我国。

陶行知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曾说过,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凸显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重视。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书中,多次举例强调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他倡导行动的教育要从小就干起,解放小孩自由,让他们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主要强调“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他是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也是创造教育实验的身体力行者。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在合川创办了育才学校,后发表《创造宣言》。他的教育思想为后来逐步出现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奠基作用。

张武升曾表述,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是创造教育的灵魂,创造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总之,微课非常适合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可以为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并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微课的合理应用,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微课具有共享性,教师可以针对他人提出的建议予以改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

(2)创新教育的由来。

创新教育的起源“创新理论”最先由约瑟夫·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他探讨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创新与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严格区别开来,认为“创新”是经济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形成新的经济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受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创新成为教育的新热点,创新教育最先诞生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其他发达国家逐渐兴起。

一个个创新教育活动的产生是随着社会一步步发展出现的,社会逐步需要创新型人才,有明显的时代性。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全面落实江泽民关于创新的系列论述和指示精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联合了20多个省市的学校开展了创新教育研究,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全国教育学会2004年正式启动的“创新教育研究工程”,指出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策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多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贯重视创新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3)创业教育的由来。

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尔斯梅教授率先在MBA教学中开设了一门创业课程—“创新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标志着创业教育首次在大学中出现。20世纪末美国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设立“创业教育项目”。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1991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东京会议报告中具体阐释了“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技、社交和管理技能。”2002年,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此后一段时期,一些学者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对创业教育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研究与探讨。2010年、2012年,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进一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按时间轴梳理三个独立名词可以发现,在创新教育中有着创造教育的影子,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单独的创业教育也存在着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影子,没有创新何谈创业。但创新创业教育一词不仅仅是这俩个独立名词的叠加,因为从不同角度,创业教育还有着不同的释义。由于该教育所承受的载体不同,因此侧重点也应不同,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样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显然不是完全适应的,教育专业学生将教师作为未来的职业。对于大多数师范类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职业规划就是将来能够有资格成为人民教师,那么他们的任务则是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同时实践教学类活动,同时在学校将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现体育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形成政策与教学衔接脱轨这一局面,也就是教育理念没有真正植根于学生的课程中,刘军表述,高校在创新创业这一教育环节中出现问题,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足、相应课程体系未形成、学生意识较为薄弱等。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一定作用,但学生大多数参与课堂的时间是在专业课中,如果在专业课成中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培养体系,学生能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自身创新思维,那么该教育效果将事倍功半。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加上大背景下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鼓励,该理念的落实会收到更大的成效。

3.2、创新创业教育

结合如上所说的“创业教育”,分析到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实现就业、创办企业等特殊形式,而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一种思维。以上观点着重强调了创新的作用,突出创造与职业相结合教育的重要性。表明创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一种商业管理领域的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所需素质的教育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中国原创的概念,有着深刻的本土性的理论和实践渊源,需要更多本土化的发展与实践。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期待也从传统的对于新创公司如何发展的领域,逐步扩展到关心“如何才能产成创意的想法,如何才能形成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如何才能养成创造性的行为习惯”等范畴。

尽管学者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众说纷纭,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且侧重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们创办企业的能力,从而多举办创业大赛、挑战杯等。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创新教育,把创新简单理解成科技创新、技术创新。还有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创新创业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素质。本研究赞成后者观点,现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被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使学生都成为企业老板,而是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们惯于创新的意识,将来不论走入何岗位都能够有创意之心。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高校作为一个地区内各类人才最富集的地方,是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枢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大学生的未来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还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有力的支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关乎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各高等院校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力争在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4、结论

(1)在上个世纪就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子,创新创业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新内涵,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向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而不是局限于培养企业家;

(2)我国体育院校目前正在尝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存在政策与教学衔接脱轨这一局面,也就是这种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植根于学生的课程中,过程中没有与专业课融密切结合。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电影(2018年9期)2018-11-14 06:57:21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