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霞飞 谢晓艳(三峡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跆拳道是起源于韩国的一种运动项目,动作快速敏捷,简单易操作,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其中。跆拳道作为一项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不仅考验了青少年的体能与技能,同时也考验了青少年的心理能力。在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随着训练阶段和训练任务的改变,教练员对青少年的心理训练方法也应有所改变,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去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跆拳道水平发展、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1)青少年年龄阶段划分。
学术界目前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没有准确的界定,我们可以依据发展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信息,将青少年划定为年满13周岁且不满18周岁的人群,在这个年龄段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心理能力依然缺乏,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大,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于跆拳道训练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阶段是一个改变、转化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对青少年的教育会对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
(2)青少年训练阶段划分。
我们根据青少年训练体系和跆拳道训练中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将青少年跆拳道训练分为基础训练阶段、赛前准备阶段、运动竞赛阶段以及赛后恢复阶段这四个部分。
基础训练阶段是指青少年运动员开始接触与参与跆拳道训练以及通过训练提高基础运动能力和专项竞技能力的阶段。赛前准备阶段是指青少年运动员在具备一定的竞技能力时,教练员在适当的时机为青少年运动员安排比赛,为了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竞技能力,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阶段。运动竞赛阶段是指青少年运动员参与比赛时期为了让运动员稳定发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训练阶段。赛后恢复阶段是指在经过了紧张激烈的比赛过后,通过采取适当的恢复方法与手段消除青少年的疲劳,使青少年能快速调整自身重新参与到训练当中的训练阶段。
心理能力是运动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13-18岁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会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征,如注意力难以集中、意志力不坚定、情绪波动较大、缺乏认同感等,这些心理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青少年的心理能力的缺乏,所以教练员需要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与手段,提高青少年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能力,指导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找到正确的心理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三观。
据研究表明,在比赛中无法正常发挥应有水平的运动员中,因心理因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失败约占70%,而因为训练水平、技术准备不足而造成的失败则仅占20%,13-18岁年龄的青少年心理素质不够强,在比赛中就更容易出现失误,从而对运动成绩造成更大的影响。对于跆拳道这个运动项目来说,如何在繁重的训练中集中注意力、确定目标、快速学习、掌握和运用技术;如何在激烈的对抗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稳定发挥,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如何在比赛结束后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归因,及时投入下一阶段的训练与学习中,这都是青少年在跆拳道训练中要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就使得心理训练在青少年跆拳道训练中显得格外重要。
(1)基础训练阶段。
13-18岁的青少年正处于对外界的诱惑没有分辨能力,对于自身的注意力也没有较好的控制能力的阶段,所以青少年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状态表现为训练时分心走神、开小差、不能与教练保持节奏一致。另外在基础训练阶段还存在意志不坚定的特点,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很容易会出现逃避退缩的心理,部分青少年甚至会出现直接放弃跆拳道的行为。
(2)赛前准备阶段。
13-18岁的青少年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大的现象,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在赛前准备阶段中青少年会出现过度兴奋和消极两种心理特征。过度兴奋中比较普遍的是赛前紧张、恐惧、焦虑状态,这种状态下青少年运动员会出现颤抖、尿频、心跳过快、出汗、呼吸急促等表现;而赛前的消极心理状态则是出现赛前冷漠状态,这是由于对自身能力不自信所以消极怠战,自我怀疑,在这种心理下青少年运动员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等表现。
(3)运动竞赛阶段。
13-18岁的青少年心理较为脆弱,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所以在运动竞赛阶段,青少年面对紧张激烈的比赛时大脑皮层处于极度兴奋中,这种状态下,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的肌肉与大脑,会出现耳鸣、出汗、体温和血压升高的症状,导致无法调控自己的情绪来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4)赛后恢复阶段。
青少年在比赛后大脑皮层兴奋性会持续一段时间,出现难以冷静、情绪敏感的特征,肌肉和大脑都很难放松下来。另外,青少年正处在缺乏外界肯定的阶段,比赛结束后青少年会不断回想比赛过程和结果,将结果与自己的行为或其他因素联系起来,这时候正确和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影响。
(1)基础训练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心理训练方法是注意品质训练法、意志品质训练法和认知调整训练法。
注意品质训练法:注意是成功完成技能动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高青少年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注意是13-18岁青少年运动员本身就具有的,所以教练员只需要通过一些需要注意集中的任务来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活动进行训练从而使其得到发展。例如,进行反应速度训练,当教练员发出指令后青少年需要快速做出反应,这种训练在发展青少年反应速度的同时也在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
意志品质训练法:意志力就是使人们能够坚持完成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任务的一种品质,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锻炼和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例如,通过提高训练的技术动作难度、训练负荷强度来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坚持到底的意志力。
认知调整训练法:13-18岁青少年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很容易在自我认知上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练员对青少年进行认知干预,通过目标设置方法增加青少年的成功体验,谨慎的对运动员进行评价,利用语言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2)赛前准备阶段。
赛前准备阶段主要采取的心理训练方法是表象训练法,模拟训练法等。
表象训练法: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表象训练能够使青少年的机体逐渐放松,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减弱,生理的唤醒水平降低,从而使青少年运动员在加深对技术的理解的同时,缓解青少年运动员的紧张和焦虑,教练员可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提示来引导青少年进行表象训练,从而调节青少年运动员的情绪。
模拟训练法:教练员可以设置与比赛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训练环境,包括比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干扰的因素等,使青少年提高比赛的适应性,提高比赛的抗干扰能力,调节青少年的情绪,减轻紧张感。
(3)运动竞赛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采用自我暗示法和渐进放松法。
自我暗示法:这是一种对于缓解紧张和保持自信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教练员要教导青少年学会利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进行自我暗示,例如,利用语言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我准备好了!”等等,以建立自信心,集中注意力,调整心态和情绪,以最佳的状态面对比赛,充分发挥竞技水平。
渐进放松法:这是利用身体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配合深呼吸的用来缓解紧张状态的一种训练方法。教练员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学会先主观的使一部分肌肉紧张,然后在进行充分的放松,在紧张感和放松感的交换之间达到肌肉放松和缓解紧张的目的。
(4)赛后恢复阶段。
赛后恢复阶段主要采取的是心理调节法和归因技能训练法。
心理调节法:在紧张激励的比赛过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疲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加速他们的疲劳恢复,例如,引导青少年运用自主放松法,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达到减轻疲劳的目的。
归因技能训练法:比赛结束后,不论结果如何教练员都要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归因,要让青少年了解各种因素。在归因过程中,将结果归于正确的原因,如比赛结果好,则引导青少年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而不是运气。正确的归因风格才能正确总结这一次的比赛,才能使青少年运动员以正确的状态面对之后的训练与比赛。
跆拳道作为一项综合性运动项目,不仅需要重视体能与技能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心理能力的发展。在跆拳道的比赛和训练中,青少年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使青少年以更佳的状态发挥自己所学习和掌握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教练员只有选择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加强青少年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才能提高跆拳道训练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让青少年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身心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同时为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的其他方面也打下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心理训练对于青少年跆拳道训练来说使必不可少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运动项目的发展,心理训练的作用也将越来越突出。
(1)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位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表现,正确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坚持因材施教原则,规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表现,正确引导,采取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
(2)在青少年的跆拳道训练中,教练员一定要重视心理训练,要变被动为主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遵从13-18岁青少年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不断调整心理训练手段;
(3)教练员一定要有详细的心理训练的计划,心理训练的内容要坚持促进青少年身心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心理训练在日常训练中的比重,使心理训练真正的渗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真正的对青少年的发展与成长有所推动;
(4)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心理训练方法,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覆盖了13-18岁青少年的每一个成长时期,它与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紧密相关,心理训练没有捷径可走,教练员必须坚持对青少年组织心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