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景东彝族自治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三弦跳歌

2019-12-24 12:33钮璐璐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景东三弦彝族

□ 钮璐璐(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在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三弦一响脚就痒,跳歌要跳三跺脚,跳起黄灰做得药”。随着三弦声的响起,人们载歌载舞,既是强身健体的身体需求,也是增进感情交流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成为了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在景东地区民族人口和汉化人口中呈现形式多样、参与频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形成了一种氛围浓厚的、特有的、值得探索、传承和推广的文化形态。

1、三弦的形成

1.1、三弦的历史背景

彝族三弦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现已广为流行。琴筒似水桶,直径28-35cm,全长137-150cm,使用肠衣弦,音量宏大,音色浑厚,用于歌舞伴奏。由于在系弦板系上有小铁片,弹奏时可随弦音“刷刷”作响,犹如沙球为弹拨乐伴奏,越发激起彝族演奏和歌舞者的兴致。当地偶尔也能见到特大的三弦,琴筒直径在70cm以上,形似一口水缸,琴杆也有170厘米长,在歌舞中用于简单的节奏。小三弦的定弦,过去多为(C1、g1、C2),大三弦低一个八度,如今已不拘旧格,有了不少变化。演奏时,将背带挂于颈项,三弦横置于腹前,右手使用木质拨片弹弦,左手按弦取音。彝族三弦是彝族人民的密友良伴,每逢彝族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人们就要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欢乐歌舞,是群众性歌舞活动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很多时候男子手持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在景东称这种歌舞为 “打歌”。景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打歌,个个都是“三弦一响脚就痒,调子一唱心就想”。

三弦作为景东彝族人民娱乐时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人们通过三弦创作的歌舞不计其数,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已深深的扎根于景东的文化忠,代表着彝族人民的文化结晶。

1.2、三弦的文化背景

景东有着“魅力银生”的美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许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诸多景东民间文学艺术形式,数不胜数。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它们都以它们各自的特点,有些风格独特、有些内容丰富而见长。著名的“茶马古道”,景东曾是其中的一个驿站。上个世纪90年代出土的陶府文化遗址,是景东悠久历史的见证。翻开景东的历史,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民族风情等,就像一个个有些有肉的细节一样丰富着景东的历史文化,并构成一幅内容丰富的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画卷。

景东的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具有吃苦耐劳和开拓精神的民族。景东彝族语言属于滇西巍山彝族。彝族人民的节日有:二月的祭龙节、六月的火把节、十月祭扫坟墓的“十月招”,与汉族人民同度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和春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唯有火把节是他们特有而又隆重的节日。景东彝族有密撒濮、腊鲁濮、罗罗卜、香堂等自称。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上,东面的哀牢山与西面的无量山也各自的风俗。在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的今天,景东彝族人民仍然继承和弘扬他们的传统习俗 “跳山歌”。“弹起三弦脚就痒,成群结队笨歌场。扣起手来跳起舞,一直跳到大天亮”。这首歌是对景东彝族人民对跳山歌的真实写照,可见他们对传统习俗的喜爱程度有多深厚。

1.3、三弦在民间的价值

在景东彝族人民心中三弦做为生活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余暇时间还是节日庆典三弦都作为伴奏乐器的首先。“小小三弦一块柴,辟陡石岩砍下来,衣裳挪烂三五件,生死不丢这块柴”,每当节日、喜庆、丰收或是平常的日子里,从城镇街头小巷到偏远的山区,无论在跳脚打歌场上还是青年男女窃窃私语的生活场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看到,彝族人民边跳边唱这样的民歌。同时,彝族小三弦是彝族人民较为普及的“打跳”伴奏乐器。现在经过历史发展,在彝族地区只要有人弹起三弦,不管是彝族还是汉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弦子一响脚就痒”,很快聚集起来,燃起篝火,踏脚击掌,欢歌起舞,一直跳到更深月西斜;“小哥跳烂千层底,小妹跳烂绣花鞋”,“跳起黄灰做得药,跳到天亮才快活”,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三弦即一种演奏的乐器同时也代表着少数名族人民的劳动文化结晶,由于科技的发展,生活方式与生活条件的进步,通信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化生态与传统音乐也迅速的演变、蜕化。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德观念伦、感情、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景东彝族文化

2.1、景东彝族文化的精神文化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运省西南部,普洱市北端,至2006年,共有13个乡(镇),166个,3个社区。景东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粮食甘蔗、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普洱市的“粮食肉仓”,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有。景东县拥有文庙和卫城2个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有卷帙浩繁的《景东府志》等6部志书存史,有程含章、刘琨等清朝包臣和戴家政、曹鹤鸣、侯应中等文人学子诗书传世。有用笛子、芦笙、三弦乐器伴奏的“三跺脚”、“躜歌”、“合脚歌”等彝族歌舞。

彝族有语言,一般没有文字。彝族地区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民间神话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它从不同侧面曲折地反映出了彝族人民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况和思想观念,也表达了彝族人民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不畏艰辛、不畏强暴的信心和决心。这些神话传说,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人物史事传说、风物传说和风俗传说。人物史事传说所述的是与彝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景东是滇西南地区开发较早的地方,陶府在景东经营了25代,500余年。因而,有关陶府史事的传说在景东流传较广,如《陶府木马两家的传说》、《陶府的封地》。其他史事传说还有《周道人和金鼎寺》、《程月川三拜小黑龙》。然而这些故事有着彝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想象与期盼。

2.2、景东彝族文化的历史文化

景东境内的先民,首先创造了古朴原始的新石器文化。在澜沧江东岸一带,散落着打制平双肩石斧和溜双肩石斧等;在川河沿岸,发现刃口弧形、通体光滑的梯形石斧等。尤其是林街乡丙况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打制双肩石斧、磨制石锛、青铜器残片、陶片以及柱洞、房屋沟槽等先民生活聚落的遗迹,为后人留下了解新石器时代澜沧江中游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历史物证。在有记载的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重道崇儒,实行教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与景东少数民族文化、土著文化融合,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做过同治皇帝老师、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刘崐,担任过四省巡抚的诗人程含章,晚清云南五大诗人之一的戴家政及谢遇清、侯应中、罗大任等文化先贤、历史名人。千百年来遗留下了文庙、卫城、凌云塔、文笔塔、振文塔、清真寺等具有浓烈民族特色兼有中原文化韵味的历史文化古迹、爱好读书的风气,可见景东灿烂文化之一斑。至今流传着的还有撒火把、打歌、跳龙纵、耍龙、耍狮、玩灯、跳菜、煞戏、洞经弹唱等。在这里,各民族的山歌、彝族情歌祖祖辈辈一直传唱着,闻名省内外。新中国成立后,景东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渐发展、日趋繁荣,不少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景东,人民、白云、驭江、瑞霞、银生、南岳、陶府、月牙湾8个文化广场;文庙、卫城、凌云塔、文笔塔、振文塔、清真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是游客的好去处。每当华灯初上,南岳广场、人民广场、驭江广场等3个景点就成了景东一道亮丽的风景。众多中老年人聚集在这里,或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或跳笙唱山歌、做健身健美操,三弦声声响起传承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千百年来景东厚实的文化底蕴,还可享受到勤劳朴实的景东人民制作的各种传统美食。

2.3、景东彝族文化的民俗文化

景东是滇西南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沃土上生息繁衍;秦以前景东均属西南夷地;唐代南诏时期,设“银生节度”;宋代,景东属大理国辖地。正是这悠久的历史背景下,景东民俗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景东的民俗有许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服饰、饮食、跳山歌和婚俗。

3、景东彝族的三弦跳歌活动

3.1、三弦跳歌在景东彝族自治县的开展情况

三弦,是彝族人民的代表性乐器,三弦作为跳歌(跳山歌)的重要乐器之一有着很广泛的使用。景东县今年修建了占地面积约为82亩的三弦文化广场,制作了一个具有景东彝族特色的大三弦雕塑,三弦文化广场是景东县提升城市形象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广场占地5.8万m2。三弦雕塑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精心设计、制作,于2012年5月26日在景东县城三弦文化广场全部安装完成。雕塑高 21.733m,长:24.965m,宽:13.454m,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同时为着力打造“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普洱·景东”对外宣传品牌,传承和弘扬绚丽多彩的彝族三弦文化,建设生态景东、文化景东、和谐景东,景东县组织近万人同奏三弦曲活动,展示景东彝族人民热情豪放的宏大场面,申报最大型三弦合奏吉尼斯世界纪录。

3.2、三弦跳歌的传承发扬

彝族的“火把节”、“打陀螺”、“跳歌”等,每逢重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去宽敞的公共场所 “跳歌”,其实也就边跳边对歌,一般是男女对唱,伴奏的乐器有三弦、笛子,芦笙等,跳歌的人们手挽手,围成一圈,在三弦、笛子美妙的旋律中有节奏地跳着,唱着,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热烈气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没有通电,看不成电视,跳歌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这种娱乐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彝家的人们要是哪家结婚办喜事,人们也会去用跳歌的方式祝贺新郎新娘。到了晚上,人们手挽手跳歌时,中间还要燃上一堆篝火,人们尽情地唱啊,眺啊!跳累了,热情好客的主人家把准备已久的小米酒、小锅酒招待跳歌的客人。在三弦、笛子的对歌声中,跳出人们对新郎新娘深深的祝福。当今社会,电视、手机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人们的精神享受得到了更多的满足。传统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吹、拉、弹、唱和跳才能达到娱乐、交流感情的目的。而如今,所有这些都被现代科技手段所替代了。想达到精神上的娱乐,只需看看电视节目;想达到情感上的交流,只需打打手机。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前傍晚后的跳歌已经慢慢地减少了,现在的年轻很少有人会弹三弦跳歌了。三弦文化作为景东的重要文化之一我们不能让它流失。

3.3、三弦跳歌在景东彝族文化中的地位

三弦属于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乐器,在经过时光的冲刷后,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大众乐器,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都能够参与的娱乐活动。弹三弦跳歌是一种表演艺术,口头作品,完全依靠的是人的口头表带来实现的,它是传承、传播、讲述、表演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三弦文化在景东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三弦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团结力,使人们能够聚集在一起,在共享着文化成果的同时,在心理上、感情上产生共鸣,共同认为彝族着一共同体。三弦同时也为景东县带来是经济的发展,保持传统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以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传承,给后人创造着难以估量的财富。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粹,亦即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一三弦文化的精髓传承。它们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是民族标识和精神象征,保护好这些,民族特色就恒久永远。我们要审慎地剥去陈年旧屑,细致地剔析出精髓,着力加以培育,使之壮大乃至升华,这才是及其需要做的。文化既然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变了,传统文化也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景东彝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的更远能景东的明天更加美丽。

猜你喜欢
景东三弦彝族
彝族海菜腔
云南少数民族三弦分类研究
——基于黄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乡音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景东县总工会: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进企业活动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左手握右手
逆风挥杆
云南景东欢庆彝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