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正刚郭秀铭左姗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室 云南 保山 678000;.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 云南 保山 6780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水平逐渐下滑。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医体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有新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医学院校的目标方向。提升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掌握扎实体育保健知识、运动康复知识,拥有强健的体魄来完成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合理分配时间进行身体活动,保证自我身体健康,维持自己生命平衡,保障支配工作的精力。
所谓“医体融合”是指医学与体育学相互结合、交叉及渗透,利用医学与体育手段改善与优化人类生活方式。通过医疗和体育手段促进人体健康,加强医体融合推动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法、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把医学和体育学分为两个独立的学科,健康选择或判断原由和健康方式存在独行,缺乏联系性思考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现医学和体育学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医疗和运动融合手段促进健康的思想意识逐步提升。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体育教学采取相应措施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更应该提升学生运动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备较强的体能素质来胜任医疗的艰辛岗位。
对于医学院校学生来讲,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纵横视野范围,充分发挥体育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培养专业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以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为本,增加学生对运动学的认识,掌握必备的体育预防、保健、康复等知识和技能,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健康服务。
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体育观念,充分挖掘体医的内在联系,提升体育教师知识面,把握进修与培训机会,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申报医体结合的相关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加强体育教师与医学专业人才交流学习,全面学习体医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医学体育在学校或社会未来发展的作用。
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必定具备治疗扶伤的能力,更应该具备自我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监管健康和指导他人的能力,未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需要医疗体育功能作用。认识医疗体育在未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医学生提高体育教学认识,提升学生健身意识,系统组织医学生学习医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锻炼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医体结合教学模式,为医学生就业方向拓展渠道。
高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主要以简单运动技能为主,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和科学健身方面为基本层面,具体实施方式过于单一,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不足。对于高职医学类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和任务较重;通过医体结合,应用“体育+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学内容设计主要以普通体育课和运动技能教学为主,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专业特色,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医疗保健等涉及较少。以人为本,终身体育教学思想逐步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体育教学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使医学生掌握体育保健、体育医学、预防医学等知识及具备指导健康锻炼、康复治疗等能力,体育锻炼与医学保健结合促进人体健康。
目前学校体育教师配比不足,体育课程形成完成任务层面;可以充分利用医学教师力量,开设与医学有关联的课程,如体育保健、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运动营养等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医学与体育教师的优越条件,整合教学资源,通过不同专业特色来激发学生学习,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习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体育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中均属于边缘学科,医学与体育存在诸多关联内容,未存考虑融合教学与发展。医学与体育教学资源应该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增加就业等。
体育教学方式局限体育教师对运动专项技能的传授,以教授一个运动技能为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目前体育教师配比不足,体育课程教学为大班教学,教学设计与内容安排过于谨慎,教师课程教学方式选择依然为传统教学。学生具备一定运动技能和医学知识基础上,运动康复环节可安排学生带领完成,增加医学趣味知识活动环节。建设医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医体教学资源,联系医学院校发展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体育教学与医学相结合,找准教育理念,精准医学体育定位。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对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缺乏客观的认识,不利于医体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为出发点,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根据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自身职业需要,加强体育专项技能学习。
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医学生体会到体育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实效性,甚至是学习道路上的知识创新,培养快乐学习习惯。教学模式体现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由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组成。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医体知识互融,体育教师与医学教师促进“体育+医学”教学模式创新发展,医体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教学,医学康复转向运动康复、体育保健教学模式,运动处方转向健康处方教学模式,应用医学知识带动体育学科发展,体育知识与手段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
(1)体育教学课程结构构建。
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时间紧而任务重,参与体育锻炼时间较少。体育课程课时、教学形式、教学空间等都有限。通过体育与医学结合,构建合理课程结构,使学生在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用体育教学活动方式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体育保健、运动处方、健康处方等科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健康锻炼方式,提供全面健康的预防或治疗手段,培养公共健康服务方面复合型医务人才。
体育课程结构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项训练课程、社团活动等,课程拓展涉及到运动参与、技能训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选课自主性,课程形式与内容丰富,任课教师自由创新教学方式。
(2)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构建。
“医体融合”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条件,应避免教学内容单纯的体育运动知识与发挥体育功能,引入体育医疗、医学心理、康复医学、运动康复、体育保健等内容。
体育必修课为体育技能学习,掌握一至两门技能,便于参与体育锻炼和活动;课程内容分为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引入医学知识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选修课设置为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多种保健体操和健身手段,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有效手段;根据慢性病的防控,设置体育保健课程,发挥其优势,开设运动处方选修课,通过校内外实证研究,制定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以及针对减肥群体开运动处方。专项训练课程以体育特长生为主,结合学校大型活动、参与比赛项目、学校校队等,开设专业训练课程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社团活动课程以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课程塑造体型为主,培养优雅的气质与礼仪;素质拓展训练、普拉提、健身健美等保健课程,调适心理活动方式,锻炼骨骼肌、意志等。
(3)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指示,重视教学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课程评价体系多维度化,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合理进行评价,保障课程发展的价值取向,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体系为“体育+医学”综合评价,对涉及课程内容采取实践评价模式,考核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构建创新多元化评价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更新完善。
培养“医体融合”复合型医学人才是高职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公共健康、全民健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求。“医体融合”体育教学丰富了课程内容,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而起到积极的作用。健康生活在人们思想中逐步加深意识,需要健康身体来享受日常生活,预防疾病和伤后康复显得尤为重要。人们现在提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体现了生命在于平衡,健康在于运动,医体融合发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起到巨大作用。
高职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综合素养培养;需要学校政策支持,政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力量。因校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精准定位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科学教学改革方案。加强人际交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提供交流平台和创造交流机会,与学术学会、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等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交流学习,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满足建设“健康中国”的公共健康服务对医学复合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