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2019-12-24 00:37赵瑞朋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21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群体

□ 赵瑞朋(百色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引言

信仰作为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选择,其是学生为理想目标艰苦奋斗的精神能源。现如今,我国正身在社会主义经济深化发展的转型阶段,多元思想文化互相冲击又相互交融。部分学生受享乐主义以及社会当中诸多利益的蒙蔽和诱惑,在“究竟应成为怎样的人”这一选择当中感到迷惘与困惑,甚至发生精神危机。这些对身处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尤其是体育专业学生群体信仰产生巨大冲击。虽然当今大学生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对坚定,但是部分学生当中依然面临信仰困惑的现状。因体育专业学生们成长环境与学习过程和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其相应思想情况、心理性格特点、理想信念以及政治素养等和其他专业学生也不同。因而,重点关注其信仰情况与思想动态,科学探析其信仰困惑,并针对性的给予一定教导,对于体育专业学生群体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1、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涵

信仰教育内涵盖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促使生命个体了解自身和客观世界存在的关联,即世界观。其次,促使个体明确自身和社会存在的关联,了解自身在社会当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履行义务及享受责任的同时,探索自身人生价值,即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教育工作中所含的信仰教育功能不可代替,教育工作中必须存在信仰,缺失信仰的教育工作,仅可被称作教学技术,这呈现的便是信仰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技能与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使受教者群体明确世界发展规律,重点讲授知的方面。然而,信仰教育旨在塑造受教者群体人格,重点教育情与意的方面。

2、高校体育专业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

2.1、学生信仰功利化与迷茫化

一方面,体育专业学生信仰选择趋向功利化。在当今社会商品化的深刻影响下,多数学生更为偏重个体切身利益,例如,部分大学生表示,个体的成功与信仰内容不存在必然联系,而是取决于个体地位与权利的高低,且个体追求和祖国发展也不存在重要联系,导致可以顺利就业逐渐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入党动机。由此可见,部分学生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质与内涵欠缺清晰的认知与准确的理解,进而致使学生在信仰选择层面渐渐脱离正确方向,迈向功利化与实用性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学生信仰选择趋向迷茫化。部分学生针对层次较深的政治理论问题感到迷茫与困惑,并且少数学生表示马列主义已过时或者不合时宜。然而部分学生针对马克思主义具备的指导功能认为无法判断且难以清晰表述,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现阶段国民更为追求物质层面的生活,对于精神层面建设重视度不足,发生信仰危机。而这也标志着我国部分大学生形成信仰迷失与困惑,且存在共产主力义理想边缘化的发展倾向。

2.2、教育团队信仰素养与意识仍需提高

首先,少数教育工作者信仰教育意识相对薄弱。马克思信仰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群体在信仰层面的领路人,明确马克思信仰教育精神和意识使传授马克思理论的首要环节与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教育当中,面临两种状况:一方面,少数教育者仅将自身视作马克思理论知识内容的传输者,而非马克思信仰的传输者,对信仰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少数教育者未在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观念,在传输知识时,仅将学生视作容纳知识内容的容器,而非真正有思想的群体。其次,部分信仰教育者自身人文素养与专业素质仍需提升。教育团队中存在少数教师个体对于马克思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并且欠缺一定的人文素养,缺少对实际问题的深刻探析及理论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力较为薄弱。在对学生群体展开信仰教师工作时,缺乏对学生们的人文关怀。而部分教师在此状况下,无法实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

2.3、信仰教育手段较为单一

建国初期阶段,我国便提出了马克思信仰教育在注入式教学法之外的教育手段,如实践教学等。但在注入式教学手段外的实践教教育法却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应用较少。注入式教学手段虽是信仰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对于系统性知识以及大量教学信息教授具有重要功能,但仅通过这一教育手段难以将信仰教育内容深入学生们内心,也无法切实将知识外化于学生行为。主要原因在于注入式教学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基于教育目标视角而言,注入式教学将学生习得知识视作教育目标。基于师生关系视角而言,注入式教学将教育者作为中心,轻视学习者自主性。基于教育手段视角来说,注入式通过强制与封闭的形式传播系统性的知识内容。这些均对马克思信仰教育走进学生内心、外化行为的教育成效具有不利影响。国家虽注重实践教育,但深入程度还不足,导致实践教育呈现出浮于形式的现象,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3、强化高校体育专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措施

3.1、加强情感体验教育,走进学生内心

情感体验具体到高校体育专业信仰教育中,即教育者应注重社团活动,而社会实际体验则需强化学校和各个领域的协作。情感体验是指将学生群体分成小组,利用生命叙事形式,切身体验并探究人生意义及生命价值,探寻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真善美。情感体验情境可归于实际生活,也可营造虚拟情境,激发学生们感官,使得其获得积极意义的情感体验。与之相对应,高校也应注重社团活动对学生群体价值取向的教导。校园广播站、小品社、羽毛球协会等,经过这些组织创办的大学生参加的诸多种类活动比赛,如小品、演讲与辩论等,使学生投身到角色语言和行为中,最终感悟角色所呈现的人生况味。另外,社会实践体验涵盖社会考察体验与社会服务体验等。前者重在体察与观察等方式,而后者重在现实生活当中切身感悟除学生身份外的生活,例如三下乡与志愿者活动等。基于此,高校应强化和各领域间的联动,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地质、银行或是其他领域。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到护工岗位工作中,体会医务工作者的喜怒哀乐;组织学生参与工地工作,体验城市建设工作者的艰辛等。这将深层次与多层面使学生切身感悟劳动魅力与马克思政治立场为劳动群体服务的实际意义。

3.2、加强教育团队信仰教育与人文素养建设

首先,应严格把关思政教育者的信仰教育工作。部分高校教育者信仰体现出功利化与多元化现象,若思政教育团队对于马克思信仰摇摆不定,那么其教育成效也会受到一定反向影响,从而对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团队的信仰教育在高校整个马克思信仰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基于此,高校应严格把关教育工作者转入机制,定期开展信仰相关知识与业务知识的培训活动,完善考评制度与激励制度等,从而在思政教育工作者方面把好关。其次,提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及专专业素养。基于专业素养视角而言,在信息量庞大且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教育工作者应提升自身领域的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及手段,并且应充分掌握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和语言,选择适宜的视角、手段,在明确自身立场的同时,也不失教育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基于人文素养视角而言,教育工作者应对所教学生群体充满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拥有的人格魅力及人文素养,对学生们是否愿意迈进学习马克思信仰教育的实际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群体实施感情、生活及学习层面的关怀,可切实增进与学生间的关系,这无疑会在教授马克思信仰教育内容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信仰教育知识学习兴趣。

3.3、发掘校园网络载体优势,丰富信仰教育手段

强化高校网络教育,提高马克思信仰教育相关网站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吸引力。这一目标应基于校园网络运营模式、形象建设以及内容建设层面。首先,强化校园网络形象的趣味性及亲和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内,具备较强的主体选择性,是否契合其兴趣、心理特征以及审美观念决定学生是否会浏览这一网站。因此,首先便是依据体育专业学生们审美观念与心理特征,建设具备趣味性与亲和力的网站。其次,建设优质与贴心的网络内容。学生在网络获得信息多基于检索学习资源与满足娱乐放松要求等,因此校园网络建设不仅应呈现学生所需内容建设,还应指引学生们接受更高品质的网络内容建设。比如,体育专业马克思信仰教育者利用网络部署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校园网站完成关于马克思信仰教育的相关作业。在学生浏览信仰教育专栏时可发觉网站内容与形式均已创新,并在下次会自主浏览校园网站。最后,创建交互式的校园运营模式。线上马克思信仰教育作为教师和学生们交互式的教育,教师借助双方平等交流中加以引导,并在引导中使学生接受信仰教育。利用教师的引导及学生们的自我教育,实现线上马克思信仰教育的教学目标。切实发挥网络载体优势,积极探索师生沟通互动新形式,创设优质的校园网络氛围。

4、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当今体育专业学生群体马克思信仰教育,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们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其与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民族未来息息相关,具备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教育工作者应环绕信仰教育这一工作针对学生群体展开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巩固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重要指导地位,利用科学理论以及优秀文化育人。驻足于实践,持续探究新时代下体育专业学生群体信仰教育新方法与新路径,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群主观能定性,融合时代特征,寓教于乐及寓教于行,促使大学生群体信仰教育切实呈现时代性,掌握规律性,具备创造性且强化实效性,进而推动体育专业学生融合自己专业特征,积极领域与思考,将信仰教育外化为自身认知与行为,最终坚定马克思信仰。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群体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为特殊青少年群体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