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茺(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 300300)
“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后,其在不同行业得到了延伸,“互联网+”技术也被应用于各行业中,“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教育”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尽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是国民素质却有待提高。国民素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层面,同时也体现在身体素质层面,而这与国民体育息息相关。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也在朝着科学化、专业化方向迈进,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教学问题与对策,对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学生身心发育较为成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与学习方向,需求也越来越专业化。然而,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仍停留在单一、机械式的运动基本技能训练层面。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使用的教材大同小异,在“互联网+”背景下,现有的体育教材融入新媒体技术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在“一纲多本”编写要求下,加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体育教材出版泛滥严重,但内容却趋同,虽然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体育教材内容却变化不大,创新性不足。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难以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陈旧,难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仍以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模式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运动原理、向学生示范体育动作,学生不断地进行模仿训练与巩固,最终完成课堂的学习。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方式程序化、机械化,学生的潜能难以发挥出来,最终使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不高。在“互联网+”背景下,尽管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采用网络教学的模式,即通过慕课等线上学习平台进行网络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对慕课等平台的运用水平相对较低,慕课体育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重点知识、采用有趣的语言等进行教学吸引学习者,而当前一些教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信息技术水平较低,教师对慕课的运用水平阻碍了体育慕课教学。二是课程的拍摄难度与制作的难度影响慕课教学的开展。为了保证慕课视频教学资源的质量,课程的拍摄与制作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需要高像素的摄影机、熟悉视频剪辑与制作知识的人员,对学校基础设施、专业人员的要求较大。而多数高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普遍缺少专业的摄影师、剪辑师等人员,拍摄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慕课教学的需要。三是课件制作成本较高,无论是技术成本还是资金投入成本对于高校而言都是不小的经济压力,大部分高校线上体育课程是免费的,这就导致高校收支不平衡,因此部分高校慕课体育教学等线上教学仅仅开设了一个学期就暂停。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大多为教师评价的方式,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者自己认定的标准进行,严格按照条条框框打分,不仅影响了评价的合理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此同时,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大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虽然也参考了平时成绩,但绝大多数教师在打出平时成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忽视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使一些学生即使“临时抱佛脚”依旧可以通过考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社会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展开必须要与社会相结合,实现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局限于校园内,体育教学的资源也大多为校内资源,这使体育技能教学等仍然不够实用,造成体育内涵狭窄。从教学资源方面来看,高校与社会共享理念薄弱,校内外体育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一些校内资源难以与校外体育组织共享,加之我国关于校外体育活动安全责任、资源共享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也进一步降低了社会组织与高校合作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首先,要从田径、篮球等单一的竞技项目拓展健康型、娱乐型体育运动,要建立其多种功能、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建设要结合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当减少田径等竞技性体育的内容,对于一些竞技性过强的体育运动,例如体操等可以删除;同时增加二十四式太极拳、大众艺术体操等趣味性体育运动项目。自二年级开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活跃体育教学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专业化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学生在的校期间必须修满体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足球、健美操、武术、篮球等;学生在3、4学期可以自主选课,可供选择的课程主要包括: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项目。一般情况下,高校对于身体较弱、不适宜激烈运动的学生一般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主要是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其健康状况。当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为体育保健理论以及传统养生知识,这种理论性的内容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健康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对运动后疾病的预防上,但是对于一些亚健康、能够进行基本体育锻炼的学生而言意义不大。因此,在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上,高校可以引入健身气功、五禽戏等内容,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以引入健身气功为例,对具备基础体育素质、运动不受限的学生,可以向传授动作;对于骨折、关节受损等行动受限的学生可以让其练习坐式与吐纳,不仅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而且也可以使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引入安全性较高的拓展项目,进一步拓展课程内容,例如可以引入室内外破冰热身项目。例如让学生沿着某一圆圈缓慢跑动,教师发布“几人一组”口令后迅速与周围伙伴抱在一起,未与他人抱在一起或者人数不达标的淘汰,这种拓展训练运动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达到高度兴奋的良好状态。
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要加强以慕课教学为代表的“互联网+体育教学”建设。学校层面:一是要提高对“互联网+体育教学”的认识,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要从整体角度去分析与制定“互联网+体育教学”建设规划。二使要加大对无线网络、摄影器材建设与购置的经费投入,加强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建设,使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体育教学”方式能够顺利开展。三是要加强慕课等网络平台建设,若采用校内网站进行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的需求以及师生使用体验不断优化网站平台的功能,例如增设课程评论区、师生私信区等功能模块,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为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要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开设慕课等网络教学的教师,根据其工作量调整绩点,在制度层面确认该类教师在评优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优先的权利,为教师实施“互联网+体育教学”提供动力。教师层面:一是要明确角色定位,“互联网+体育教学”方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而不是主导者,教师要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尽早适应这一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要通过网络等渠道自主学习新知识,例如视频剪辑、上传等知识,使教师对慕课等“互联网+体育教学”形式更为得心应手。
在进行考核评价时,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地对考生做出评价。对于体育素质良好、普通班级教学的学生,教师要严格根据学校有关文件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给予他们一定的展现机会和加分项,充分尊重学生的特长。对于学习体育保健课程这类较为特殊的学生,其评价指标可以确定为体质水平、心理健康、学习效果、运动态度、运动与保健理论知识、学习效果这六大标准,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考虑到这类学生的特殊性应该放宽对学生体质水平的要求。根据其与普通学生在上述标准方面的差异分别赋值,运用二级指标体系计算后得出学生的考核成绩,这一评价方式相比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与此同时,要改变过去单一教师评价的方式,体育学院要尽快出台关于学生互评与自评的评价标准,结合教师评价结果进行全方面的考核,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此外,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
一方面,高校与社会要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可以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向高校提供教师培训、体育知识讲座、项目训练计划等教学资源,而高校也可以通过移动社交媒体、网站等与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就体育教学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听取外部的意见,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独立的合作教学管理部门,在教育主观部门的协调与监管下,高校合作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外部人员的对接、校内外资源共享以及课程合作开发方面,根据不同阶段的合作问题与诉求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提高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程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有效地调动了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践行“全民健身”的理念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转变思路,要树立全面育人理念,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