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 40004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和环境质量的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在经济发展带来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问题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拉大,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深,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国家统计局从2013年开始公布基尼系数,而且在此以后逐年公布。由公布的结果来看,从2003年开始,基尼系数一直是不断上升的,数据表现为从0.479到0.491,并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2008年以后,基尼系数开始转为下降的趋势,2017年基尼系数为0.467,较2016年上涨0.002%,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仍是较大的,仍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环境质量问题日益显著。纵观近几年来中国的大气环境问题,2017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占比达到70.7%;其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比达到74.2%,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占20.4%,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占5.9%。显然,中国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十分严重。
因此,在我国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实现与环境质量、收入分配之间的平衡,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从分配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环境质量下降的成因,还有助于通过环境治理来缩小收入差距,为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Boyce(1994)最先开始研究收入不均与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市场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分配,因此,保障环境的有效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不均通常会造成社会各阶层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不同人群对环境的偏好不同,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此之后,有众多的学者对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Scruggs(1998)率先对Boyce(1994)的理论假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Boyce(1994)其实是将环境视为私人物品在进行讨论,并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因此,他认为环境作为一项优质的公共商品,其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富人随着收入的增加,对环境的需求增长的幅度更大,会比穷人更加关心环境质量的问题。实施对环境的保护,收入分配不均可以改善环境质量。
上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内外有大量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Torras和Boyce(1998)用识字率、政治和公民权利来表示社会权力分配的平等程度,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利用跨国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不均会减弱人均收入水平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力,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Alassane(2010)在Magnani(2000)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健康指标、环境变量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收入不均会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在此基础上,许多文献对中国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和内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谢小林(2018)用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来代表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用SO2排放量来表示环境污染状况,选取相关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增加污染物排放,加速我国环境质量的恶化。祁毓、卢洪友(2013)运用1980—2010年的13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收入不均对环境质量和国民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收入不均是影响环境质量和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研究分析的较多,主要是研究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体的收入差距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而以国家内部区域为研究对象的较少。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国内不同行政单位之间。所以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31个省区市的环境质量与收入不均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
为了更好地分析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方法,来实证验证中国各省区市不平等程度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Enit=α0+α1lnqit+α2城市特征+固定效应+μit
(1)
其中,Enit表示城市i在t年的环境质量指标,本文中用到的环境质量指标为PM10年平均浓度;lnqit表示城市i在t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本文采用城乡收入比来度量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其系数度量了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若在控制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变量后,依然显著为正,则表明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升将降低地区环境质量;若显著为负,则表明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升将提高地区环境质量。模型还通过控制了城市与时间固定效应,缓解遗漏变量偏误,μit是误差项。
我们选取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来实证分析中国各地区不平等程度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模型核心变量是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收入不平等指标。本文在绝大多数文献所采用的SO2、NO2、CO等常规环境污染物的基础上,选择了更能体现空气质量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排放量进行实证研究,本文PM10浓度数据覆盖了中国31个省区市,时间跨度为2008—2017年。
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通过求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得到的,是分析区域收入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工具。城乡居民收入比越大,说明地区差异程度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
除核心变量外,本文还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一组控制变量,代表各省区市的一些城市特征,以尽可能地保证回归模型的准确性,减少因遗漏变量而造成的偏误。这组变量包括:各省区市的人均GDP(rgdp);产业结构(ind),选取各省区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度量;地区绿化程度(gre),利用各省区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表示;政府环境治理投资力度(ei),选取地区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以上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以及一系列控制变量的数据均来自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
表1显示了PM10年平均浓度的回归结果。
从回归结果可知,PM10年平均浓度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增大,PM10年平均浓度也随之增加,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人均GDP、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与PM10年平均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地区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比重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PM10年平均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各省区市的环境治理投资越大,城市的绿化面积越大,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PM10年平均浓度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地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地区收入差异越大,收入较多地集中于部分地区,收入的地区集中程度越高,造成地区的环境污染排放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
地区收入分布越集中,集中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提升。当地区收入分布不均衡时,收入集中于部分城市,欠发达地区会倾向于以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排放较多的环境污染物。同时,收入较多的集中于富人群体,因此,会造成不同收入群体对于环境的边际效用不同。由于穷人的收入较低,为改善生活质量,更容易通过牺牲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来增加自己的收入。与此同时,富人并不会因为拥有高收入,就大力实施对环境的保护,相反会将自己的资产转移到环境风险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所以,收入差距越扩大,越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表1 PM10年平均浓度与收入不平等指标的回归结果
首先,通过回顾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收入不均与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框架,通过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来实证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市不平等程度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地区收入分配不均将加剧中国环境污染的问题;地区收入分配不均会大大降低居民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政府环保治理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为治理环境污染,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基于本文的主要结论,积极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建设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的根本手段。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环境质量得以改善。青山绿水与共同富裕是目前我国发展的两个重要目标,两者辩证有机统一,共同富裕是实现青山绿水的重要条件。地区发展更均衡是实现环保治理的根本手段,地方政府在环保治理中应积极推动一些环保政策来促进地区之间收入分布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