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现状研究

2019-12-24 07:33
新营销 2019年7期
关键词:港区人才发展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121)

一、郑州航空港区发展历程

我国现有的几大新区中,浦东新区引领着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滨海新区带动着北方经济的发展步伐,两江新区又推动着西南地区的迅猛发展,而港区就是推动中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从2007年开始,经过6年的积累与发展,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发改地区〔2013〕481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目前唯一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航空经济先行区,由之前的新郑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和航空都市区,也是郑州朝向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的主要载体。港区成立的地位和意义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高度评价。港区是把区域的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现代交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紧紧融为一体,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几年的工夫,港区周边从当初的沙地和果园,变成高楼林立,逐步聚集了三四十万人口,在政策、体制和模式创新的基础上,港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距离原定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制定好人才发展策略,是指导港区产业快速发展的重点。

二、人才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经济学研究,是由美国人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开拓了对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绪。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资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

人力资本管理并非全新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结合了“人”的管理与经济学的“资本投资回报”两大剖析维度,将企业中的人作为资本来进行投资与管理,并依据一直变更的人力资本市场状况和投资收益率等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法,以此获得长期的价值回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开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其特点决定了人才在其发展过程中更是处于基础和首要的位置。人才的质和量也是决定航空产业等高新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当代经济的发展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明创造的主导力量,也是新兴产业顺利发展的保证,更是新兴产业企业成功的决定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完成高效益,才能长盛不衰。

三、航空港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二五”时期,在全球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港区的各项经济数据却在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港区生产总值为520亿元,年均增长4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430亿元,年均增长61.4%;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20亿元,年均增长6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9.5亿元,年均增长79.1%;进出口总额完成490亿美元,年均增长411.1%,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7.4%以上。各项数据都远高于全国各省市平均水平。2015年新郑机场新开航线171条,其中全货运国际航线30条,居内陆第一,基本构成了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达到1 729.7万人次,五年实现了翻番,居全国第17位;货邮吞吐量达到40.3万吨,五年增加3.7倍,居全国第8位。

港区规划的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航空物流、高等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从起步到快速发展阶段有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为经济指标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方面发展效率不高。新形势下,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对提升港区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港区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现状分析

港区发展的要点是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人”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以实现人与产业的不断融合。实际上,只有依靠人才,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各项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港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这就需要大批专业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河南省乃至国家重点打造的航空港区,是以高精尖的新兴产业为发展契机,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更加严苛。虽然近些年来,河南省在某些领域或行业诸如“许继”“安玻”“双汇”“宇通”也涌现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技能人才,但是依然无法缓解产业结构在优化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就目前来看,港区的人才储备与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如下。

(一)人才资源中拥有专业技术比例较低

人才资源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拥有量可以用“人才丰度”这个指标来表示,指的是一万人中拥有的专业技术的人才数量,这个指标反映整体人口的素质高低。2016年河南省人才丰度由2012年的全国第30位上升到第27位。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每万人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数是275人,低于368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6位,周边的河北、湖北、山西、山东、陕西、安徽则分别是268人、331人、388人、406人、339人、215人。

(二)人才资源的层次不高

在河南省的企事业单位中,受过本硕博教育的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15年底,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有21人,远低于周边的湖北45人、山东43人、陕西40人、河北38人、安徽35人。河南省博导的数量也低于湖北、山东、陕西、河北等省份,河南省知名高校数量有限,是直接导致博导数量偏少的原因。

(三)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不均衡也是港区产业结构发展受限的一大因素。目前郑州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有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市区人才拥有量多于郊区,越偏远的地方,人才越少,流失越快。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企事业单位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足7%,远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在全市的人才队伍里,工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3%,工程技术人才仅占10%。企业单位人才比例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2012年,郑州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约40万人,其中事业单位约33万人,占83%;国有企业约17万人,占16%。国企人才比远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多集中在市政部门和高校、事业单位,其中硕士、博士分别占75.5%、64.4%,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严重不足。有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中,研究人员50%以上都是在企业中。

(四)人才的内在活力、创造力不强

郑州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指标、科研物质条件、科技财力投入都远高于郑州市科技产出各项指标。以下是郑州市一些重要指标在国家的排名。

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各项数据排名是相对靠后的。这些数据也说明了郑州市的人才内在活力与创造力不够强。

针对港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才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是一个亟须面对的问题,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详细应对。

猜你喜欢
港区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港区使命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港区文化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港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