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娟
摘 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和进步。智慧物流的方式逐渐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欢迎,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如何加强人才培养是高职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物流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当前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为创建独特的专业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师课堂上传授相关的职业理论所完成的。企业与学校间的沟通和交流的次数较少,导致许多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职业人才的质量普遍较差。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出行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相关政策,“产教融合”的理念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便成了当前智慧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据。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建设完善的高职物流管理制度,职业院校需要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做好市场的调研,了解企业物流管理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和交流。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短缺
以甘肃省为例,当前甘肃省产业的物流人才的输出量和需求量间难以对等,智慧物流人才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虽然政府部门已经就当前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人才引进的政策迟迟无法落实。在物流网建设和物流技术研发工作缺乏完善的制度。整个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人才培养的规格较少。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兴的技术正逐渐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但当前高职院校在这前提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却依旧止步不前,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比重依旧较少,在仓储、运输、配送等基础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所投入的资金和设备远不及其他电子商务专业。导致培养的人才在智能操作方面了解较少。甘肃省内的大部分高校虽然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智慧物流前沿的技术的授予较少,当前国内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难以匹配,大部分的沿海城市的需求量较大,兰州虽为甘肃的省会城市,但是在物流管理行业的需求量较小,虽然许多正规的物流公司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但是招聘的要求是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找到对应的专业难度较大。
(三)缺乏完善的支撑产教融合的制度
整个产业的需求量是由甘肃省内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虽然大多数地区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问题,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却缺乏合理的制度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出台,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地区性的深度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大多数学校正在加大相应当前国家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的力度,但是许多企业为能够提高本公司所获取的利润,在合作中忽视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在与学校对接时依旧采取传统的对接方式,以及让学生在毕业前期进行实习的所谓的产教融合只是形式,没有相关的制度对其支持。而学校为减轻负担,办学机制依旧单一,校企间的育人模式仅仅是个空壳,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院校中的教师虽然大多毕业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能力较强,但职业院校中工作量较大,工作精力有限,不仅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还要做好行政工作,在课堂教学上所花的时间较少,某些缺少专业教师的学校甚至还要从外校中去聘请兼职的教师,导致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一蹶不振,学校产教融合的模式尚未落到实处。
(四)产教融合相关的优质设施和配套不健全
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人才是关键。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若想要长期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就需要给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为其创造更多的利益。然而许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金较少,为防止设备被学生或教师所破坏,优质的设施和配套不够与时俱进,许多企业虽然给予学校一定的人才培养资金支持,但是学校的实训基地条件较差,特别是与企业发展所需的生产性的实验设备尚不齐全,长期缺少有效的资源,阻挡了校企合作的进程,产教融合的政策难以持续发展。
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
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后开始招生,2008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0年跻身该省的骨干高职院校,2011年成为甘肃省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13年开设了应用型本科专业两个,初步建立起高职和中职应用型相衔接的办学格局,多年来学院加强了省内大多数企业的合作,为企业设计和实施现代物流运行方案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
三、产学融合背景下建设特色专业及培养优质人才的探索
(一)更新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优质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新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培养优质的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院校需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及时地调整专业的定位方向,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新校企合作的方式,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共同探寻优质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就人才培养的方案优化教师岗前培训的方案和后期教师调研的任务,促进工学结合,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特色专业提供坚实的保障。企业和学校实现真正的互惠互利。
(二)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课程结构
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学校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就当前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进行深入的了解,将物流服务体系相关的课程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及时地更新课程的结构,就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将人工智能等新兴的信息技術引入新型的课堂体系中,与学生共同地探讨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校还可聘请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企业也可邀请院校中的优秀教师在企业中开设相关的讲座。此外,为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学校还可建立数字化的资源库,将一些优质的教学案例和项目开发的方案以更加透明的方式供学生观看和评价。
(三)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建设校内外的生产性的实训基地是关键。目前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迅速,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够结合企业内部的情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还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够提升许多。建立高水平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内部的智能设备,帮助他们更好地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学集训中收获到乐趣,全面提升学生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学习到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在相关的物流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
四、结语
总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不断地探究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强化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课堂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宝花.基于就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19(01):46—47.
[2]骆金鸿.电子商务环境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才智,2017(06):185—186.
[3]邱仁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