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9-12-23 07:23刘小平
甘肃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刘小平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80—01

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影响着学生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只在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低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计算正确是前提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率,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他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和速度,同样影响到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逐一数数进行加减,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

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弄清算理是关键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每盒装12支铅笔,15盒能装多少支铅笔?”一题,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12×15”。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会列式,还要理解以下两点:①“12×15”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5个12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5盒的支数是多少,即5个12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12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掌握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計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5个12得60,所以又要和乘数5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12得120,所以2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和算理。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1.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传统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虽然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学混合运算“56+95÷5×4”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然后鼓励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2.利用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寻求多种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如,250×300、110×60。又如,102与65相乘积是多少?可引导学生探究:102×65=(100+2)×65=6500+130 =6630,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加强训练是途径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乘、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

2.打好基础。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灵活选用。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