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2019-12-23 07:23毛琦
甘肃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语文教学培养

毛琦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75—01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素养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成为了现阶段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还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在阅读中丰富自身的知识,进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2.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都蕴涵着大量的知识点,同时还包括丰富的思维意识,这些情感非常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也可以受到启迪,进而获得优秀的品质,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而言也是如此。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推荐适合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其次,根据需要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文章通读一遍,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些乌鸦喝水的图片,通过多个角度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契机。

2.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大量的知识,还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而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跟着学习什么,接受什么。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大家逐渐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应鼓励每一位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己所教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摸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所教内容的实际。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师生关系;在课下,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只有这样,真正构建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爱屋及乌,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语文课,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课下需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阅读模式,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来进行文章阅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感受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进而提高阅读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还需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逐渐感受語文知识的魅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阅读习惯语文教学培养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