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娜 钱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面对的现状,提出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与学院各级的监督引导作用,加强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诚信意识、全面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素质、为其提供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同时要深化与于兄弟院校、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加速信息流通,为科研工作者搭建有效的大数据平台。改变学校考核唯人才论、唯职称论的陈旧弊端,以公平公正为引导,以领先性、创造性,延续性为方向,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关键词:科研诚信;大数据;知识共享;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教育观念发展不断进步,国家各种教育鼓励政策不断完善,教育框架的战略性、多元性日趋凸显,继续教育的渠道和层次不断提升,高校科院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海归人员数量递增、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也在扩大,高校教师得到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会也在增大,这些,无疑对高校的科院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国家科研管理观念的创新,如何在新的政策下,从项目申请、立项、审查、结题等各环节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双把控,科研人员素质能否进行科学化提升,科研考核政策能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都值得每一位高校科院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深的思考。
一、加强科研诚信价值观,充分发挥单位监管作用
随着科研成果申报数量的增加,关于科研不诚信的新闻也接连报出,屡见不鲜,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对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诚信价值观,全方位树立科研不端零容忍的意识迫在眉睫。基于此认识,结合高校的科研环境,首先要多渠道开展学术诚信宣传教育,从全学校到各学院,持续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帮助全体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学生和青年教师正确对待科院诚信,从思想层面杜绝学术不端。
其次,要强调科研先进工作者的带头示范作用。科研先进工作者不仅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领头羊,更应该起到高校科研诚信工作的典范作用。科研先进工作者如学科带头人,先进导师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学校与学院的科院宣传活动,用自身影响力扩大科研诚信意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在科研团队中把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整体了解团队成员每一个人的科研动向,杜绝学术不端现象。
科研人员所在的高校,作为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的依托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强化大数据查重对比机制,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同时更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力度,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处理结果直接计入职称评定和项目申报,从而对科研工作者形成威慑力,让“不敢犯”成为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心中标尺。
二、精细化科研管理,助力科研工作者能力建设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各种中外思想的碰撞互融,新一代的年轻科研工作者面对从未有过的机遇,同时承担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下,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对新知识的汲取也越来越快,新思想,新思路也层出不穷;但同时,知识的共享是面向所有大众的,因此科研工作者面对的竞争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需要时刻关注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把握科技最新动态,但能够产生理想科研成果的周期却在增加。
此外,由于现在的科研工作者博士及以上学历者是主力军,年纪大都不小了,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之社会上弥漫着一些“唯金钱论,唯物质论”的奢靡思想,难免对科研工作者产生无形的精神压力,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科研道路,如何克服这些科研以外的压力,也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必走的心里历程。
面对以上这些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困境,作为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深化大数据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完善科研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科研工作的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助力。新的时代,大数据对科研工作的帮助无须赘述,科研成果要“新颖、领先、丰富”离不开大量文献参考的支撑,离不开行业最新动态的协助,为了发挥资源能效的最大作用,就需要各院系、各学校、同行业之间资源共享,不断补充完善大数据信息,同时结合各自的优势、互惠互助,打通沟通渠道,促进资源流通,形成有效的资源信息网。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从行业需求回归到研究方向,而并非闭门造车,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也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对科研工作者思想动态,一方面,学校要联合学院层面,为科研工作者搭建宽松、和谐的科研工作氛围,积极帮助科研工作者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各方面困难,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薪资待遇,特别是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加大绩效支出的比列,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另外,也需要结合高校的背景,在人文环境、体育环境等方面,给与科研工作者足够的关怀,提供丰富多彩的解压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释放压力,以饱满的热情重新投入工作。
三、完善科研评价指标,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科研考核压力大,考核唯人才论、唯职称论问题突出。因此在制定高校科研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同时也要考虑到本校科研环境实际情况,建立以公平公正为牵引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充分体现对科研工作突出者的奖励意义,同时也能照顾到其他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壓力。
参考文献:
[1]王静.人才争夺战背景下的河南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之路[J].人才资源开发,2018(11):17-18.
[2]李轮,王朝红,燕士力.当前高校科研人员发展困境及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8(5):17-18.
[3]周艳荣,张玉莲,刘松平.高校科研管理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