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亮
【关键词】 学校文化;意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23—01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要文化化人,环境育人,如果从课程的角度来说,学校的建筑景观、花草树木、管理流程、活动设计,师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都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这些因素,无不在时时刻刻、悄无声息地影響着每一个学生。
一、 学校文化的意义
1.物质文化的意义。学校物质文化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学校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设施,既是学校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设备,又体现学校的文化特征。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2.行为文化的意义。行为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学校的行为文化就是学校对师生的特定行为方式所作出的明确规范。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是学生道德养成过程中从知到信、从信到行不可缺少的环节,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道德实践过程的具体体现。学校抓好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通过日常行为的训练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区别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学生幸福生活、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3.社团文化活动的课程意义。社团文化活动指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的视野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是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及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中学时代正是学生思想观念、个人志向的转型期,社团活动需要社团成员独立处理社团事务,独立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步入社会后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文化的建设方略
1.形成管理理念,强化观念文化的导向作用。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它包括师生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群体精神、文明气质、学校风貌,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工程”。学校要凝聚全体师生的精神意志和价值追求,提炼形成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学校精神,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精神纲领和文化导向。
2.抓实规范管理,发挥制度文化的激励作用。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学校文化的“行为工程”。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在常规管理上求规范。领导班子要坚持带头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带头科研,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带头奉献,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感染广大教师;勤政廉洁,以营造正气足、人心齐的校园风气,确保学校的健康发展。二是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求规范。重点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课堂教学提升工程、专业素养发展工程和文明校园创建工程等主体工程建设,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效能,带领教师从职业走向事业,从事业走向伟业。三是学生学习纪律行为求规范。要抓好以文明、卫生、纪律、两操、安全为主要内容的过程与终端管理,培养学生宁静高雅的精神品质。
3.抓好物质文化,强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工程”。环境制约人,也造就人,学校要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比如科学合理的校园布局,独具个性的建筑群落,四季优美的绿化环境,别致隽永的文化景观,宽敞明亮的教室,清静雅致的宿舍,让校园每一面墙壁富含灵性,每一处环境默默传情,彰显出温馨与活力,生机与希望。
4.加强精神文化,涵养师生心灵世界。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面。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兴趣活动和文化社团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特长发展项目”,以此来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性需要。二是通过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发挥育人作用。如开展五四青年节校园文化艺术周、建党节革命传统讲座、国庆节歌咏比赛、元旦节师生才艺展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三是通过地方文化资源发挥育人作用。比如带领师生瞻仰历史遗迹和革命纪念馆,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馆等阵地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荡涤灵魂,涵养精神。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