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埃德蒙顿龙,距今73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我和家族的其他恐龙一起生活在北美西部的沿海平原上。我们都有着长长的脑袋、像鸭子一样扁扁的嘴巴,所以有个形象的名字叫鸭嘴龙。鸭嘴龙数量众多,有很多细分的种类,我们埃德蒙顿龙是其中著名的一种,但听说另外一种鸭嘴龙似乎名气更大,我很不服气,因为我觉得自己才是最威风的!
一口好牙
我个头可不小,身高4米,身长12米,体重4吨,在我的家族里称得上佼佼者。不过自从见过一个15米长的同胞以后,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好好吃饭多多吃饭,目标是长得比它更高大。
在吃东西这一点上我一向很有自信,因为我牙口特别好——我们鸭嘴龙是所有恐龙里面牙齿最多的,亮出来怕吓着你,有成百上千颗!我上颌和下颌的左右两侧的牙齿各有50列左右,每列有6颗不等,菱形的牙齿交错排列,共同咀嚼和磨碎食物。我们鸭嘴龙每天要吃大量的植物,但是它们普遍比较坚韧,吃起来可费牙了。上面的牙如果磨损了,底下的牙会长出来,不断轮换更新,所以说我们一辈子都在换牙。
多亏了这一口好牙,我们每天才能吃大量食物,才能长得足够高大。虽然我对此很骄傲,但我也很庆幸,幸好我们恐龙不需要刷牙……
偶遇副栉龙
我跑到水边,对着水面照了照,嗯,今天的我还是这么帅。也不知道那个比我们埃德蒙顿龙更出名的……叫什么来着?哦对了,副栉龙,这名字真奇怪。也不知道副栉龙长什么样子,听说它们也在附近这一带活动,可惜我们鸭嘴龙都是群居的,单独行动太危险了,不然真想溜出去找一找、瞧一瞧。
幸运的是,机会来了!有一天,我们大部队转移阵地的时候,和另一队鸭嘴龙在路上偶遇了,听见其他龙议论说对方是副栉龙,我连忙迈开腿跑到队伍外围,想近距离看个清楚。结果看见以后,我惊呆了——等等,同樣是鸭嘴龙,为什么它们戴了顶漂亮的“帽子”?!
它有“帽子”
不能怪我这么惊讶,因为它们的“帽子”实在是太显眼了,从头骨上方向后延伸出来,还带着向下弯曲的弧度,看起来真有范儿。现在我才知道,鸭嘴龙分为有冠饰的和无冠饰的两大类,副栉龙属于前者,有中空的骨冠;而我们埃德蒙顿龙属于后者,只有一顶小小的肉冠,看起来像个秃秃的光头。我默默垂下了脑袋,唉,难怪它们比我们更出名。
离我最近的一只副栉龙突然发出一阵叫声,声音也很特别,可能是因为它头上那根弯曲的管子,就像人类的长号一样,会引起低沉的共鸣。可惜我只能听懂同伴传递的信息,外族的“方言”我听不太懂,正当我试图通过肢体语言跟它交流时,突然不远处的恐龙群中爆发出一声示警,不是冲着我而是冲着所有恐龙,这回我听懂了——敌人来了!
天敌来袭
一只可怕的暴龙正在逼近,接二连三的示警声纷纷响起,我们和副栉龙的队伍顿时都躁动起来。虽然我很想再跟面前这只多交流几句,可是保命要紧,我果断窜回了自己的队伍中,和同伴们一起撒腿开始逃命。
作为草食恐龙,我们鸭嘴龙不像角龙、甲龙那样有尖角或护甲作为防御武器,虽然体形比较大,却不足以震慑住我们的天敌——肉食恐龙。所以我们只有聚在一起生活,凭借灵敏的眼睛和耳朵,及时发现周围逼近的捕食者,才有机会逃过被袭击的命运。
这种危急关头,不能再像平时那样四只脚站立或慢吞吞行走了,所有鸭嘴龙都半立起来,凭借比前肢更强壮的两条后腿,开始全力奔跑。我们跑得不算太快,大约45千米/小时,但胜在耐力持久,还是有机会摆脱暴龙追击的。而像伤齿龙、蜥鸟盗龙这类小型敌人,因为敏捷灵活,倒也令人头疼。总之逃命这种事,既要看体力,也要看运气。
我混在大部队里一路奔逃,跑出很远,总算远离了暴龙的阴影,抵达了安全的地方。也不知道有没有落后的可怜家伙被它抓住,那也只能认命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然界就是这么残酷。
适者生存
一阵兵荒马乱过后,重新安定下来时,我发现刚才的副栉龙队伍跟我们走散了,它们应该是逃到别的地方去了。有点可惜,我还想跟那只副栉龙交个朋友,告诉它我喜欢它的“帽子”呢。
后来我才听说,副栉龙这一族是比埃德蒙顿龙要古老一些的种族,到这时期已经快要消亡了,也许以后再也没机会见到了。而我们埃德蒙顿龙才刚开始活跃在这片大地上,一直存活到距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最后。那时出现了我们最大的天敌,最凶残的暴龙——霸王龙。但我们鸭嘴龙在它们和其他捕食者的威胁下,依然顽强地生长和繁衍,成为当时数量最多的食草动物之一,足迹遍布北美和亚洲,乃至欧洲和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