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本意蕴研究

2019-12-23 01:27康璐俐易启洪
老区建设 2019年20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康璐俐 易启洪

[提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并就扶贫目的、扶贫内容、扶贫手段、扶贫意义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有着丰富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本意蕴,对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具有重大价值导向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工作;人本意蕴;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简介]康璐俐(1993—),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易启洪(1969—),通迅作者,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贫困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吸收行为及其减贫效应”(18GL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扶贫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在新时代扶贫伟大实践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他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将人民置于核心地位,关注人、重视人,有着丰富的人本意蕴,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怀。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取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主体,社会历史始终是围绕人来发展的,人民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利益主体”的有机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共产社会的基本原则[2]。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是新时代下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的根本指针,是实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有机统一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减贫工作,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强调务必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在扶贫攻坚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多次深入贫苦地区,走访贫困农户,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疾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他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无论何时共产党都不能忘记自身源自人民的历史,要坚持根植于民、服务于民,以人民立场为根本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谋发展,坚持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长远利益要求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要切实解决好贫困群众最基本、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找准贫困“根源”与民生“根本”的精准扶贫方法

从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分布情况来看,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部分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以及边疆地区等“老少边穷”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土地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人民缺少必要的生存资源。该类贫困代际相传,若没有外界的帮助,自身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当下的贫困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缺少必要的社会资源是致贫的一个重要根源,换言之,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目前许多贫困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摆脱贫困,改善民生,须整合和补充各类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生活资料的提升。囿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造成贫困的具体原因有其特殊性,要想真正达到持续有效减贫的目标,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特别强调“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是当下扶贫工作重要举措[4]。扶贫开发重在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简言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精髓所在,主要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大主题来展开的。

首先,“扶持谁”是实施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贫困的精准识别问题。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贫困状况可以看出,农村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落后,人民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观念陈旧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脱贫工作,他强调农村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繁重,是“短板”所在。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脱贫工作要带有责任感和深厚情感,用真心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认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精准是关键。精准定位贫困群体,识别哪些群体是需要帮助的,只有扶贫对象搞清楚了,才能对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其次,“谁来扶”强调的是扶贫主体角色的确定。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扛起大任,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列入重要议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脱贫攻坚涉及民生建设与人民幸福,是党中央主抓的重要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更要集中精力,落实领导责任,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制定科学方法,帮助民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为了使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工作,切实做到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紧抓实干出成效。除了加强党组领导,扶贫攻坚工作还要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很多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由于资源欠缺、基础设施落后和人才流失等原因导致当地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基层工作人员是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深入贫困家庭的重要人员,他们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因此,脱贫攻坚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制度,改进基层组织工作环境。此外,还要重视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养和提拔,优化人才升迁机制与渠道,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最后,“怎么扶”是指扶贫举措中的具体实践步骤。确定好扶贫对象和扶贫主体,找准贫困“根源”和民生“根本”以后,要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方案。在精准扶贫的措施方面可概括为“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确保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想实现高效脱贫,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确保扶贫对象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贫困人民的脱贫志气在脱贫攻坚中至关重要,无论困难多大,只要有坚韧不拔的志气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还十分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措施。他要求各级部门要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力度的扶持,设置专项教育帮扶资金,帮助贫困家庭适学成员,确保每一位适学人员不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通过教育帮扶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和青年的自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集中力量“动真心、动真格”扶贫,形成“真扶贫”的工作格局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也是党中央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切实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政治抱负、人民情怀、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的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的情感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只有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心头,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情感,才能专心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既是经济任务,更是政治任务。作为我们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脱贫攻坚目标必须得到圆满完成。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端正态度、提高站位,力戒形式主义、投机主义,杜绝口号脱贫、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不折不扣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定目标、建机制、抓落实,绝不能把扶贫工程做成“面子”工程、“数字”工程、“绣枕”工程。脱贫攻坚必须出真成绩,人民必须获得实际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好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政策实施,杜绝形式主义、好大喜功、做假浮夸、消极腐败等现象。各级党组织必须真情实意、真刀真枪、真抓实干,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教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间,用真心去帮助他们,走基层看基层,脚沾多少泥,心有多少情。脱贫攻坚还特别注重机制形成。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根本目的不是暂时摆脱贫困,而是要先消除绝对贫困、再消除相对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树立长远目光,不仅注重眼前贫困问题还关注长远贫困问题,不仅重视物质脱贫还重视精神脱贫。完善长效保障体系,统筹兼顾,建立脱真贫、真脱贫、永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

四、实现“党心所系”与“民心所向”扶贫过程的有机融合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利民之事,豪末必去”[6]。为政者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将人民挂在心间。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志向,不辞辛苦,只愿苍生饱暖。消除贫困并不是当下时代共产党才去做的事情,自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以带领人民群众走向自强,走向富裕为目标,艰苦奋斗,永不停歇。时至今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正所谓,“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想之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知人民之所需。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与贫困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确保扶贫工作出实效;在扶贫帮扶工作中,针对贫困群众最关心的生活、住房、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各级党员干部坚持紧抓扶贫工作,牢固脱贫质量,确保贫困家庭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在精准扶贫之初,各级单位建立贫困档案,详细记录每一贫困户的信息,实时跟踪贫困户发展现状以及检查应当获得的政策帮助有没有及时到位;在医疗与教育方面,建档的贫困户可获得专项治疗报销比例,其子女可获得教育费用免减政策以及相应的款项补助;针对缺少房屋以及住房条件恶劣的贫困户,政府帮助其改善住房条件。针对已经脱贫的家庭绝不掉以轻心,始终跟进情况,确保脱贫后不返贫。此外,各级党委和政府还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自来水进村、村村通修路、垃圾桶进村以及增加文娱健身设备等,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勤劳致富,实干兴邦。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劳动创造幸福,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五、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扶贫质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千百年来,消除贫困是人民不懈追求的梦想,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最基础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事情就是共产党最牵挂的事情。正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纳进精神和灵魂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给予全国人民的承诺。为此,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为民情怀,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把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工作看作分内的事情,要真正的为民办实事,真办事,办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事。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使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着重解决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问题。不仅如此,党中央还提出要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坚持问需于民,将贫困群众家门口的“小事”看作我党工作的“大事”,稳定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的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同时,在扶贫实践中重视精神脱贫。物质贫穷的最根本原因是精神的贫穷,只有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拔掉穷根。“扶贫先扶志”,贫困群众是扶贫的对象也是主体。只有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要求脱贫,励志脱贫才能够真正的脱贫。否则,政府给予再多的物资去帮扶也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管得了一时,管不了长久;“扶贫先扶智”,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解决“精神贫困”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志智”双扶,重视贫困群众精神塑造,要营造良好氛围,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要把促进贫困群众全面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编.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党校组织编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壇的主旨演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1168510 45.htm.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熊文瑾]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