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安国寺

2019-12-23 07:13杨卫国
寻根 2019年6期
关键词:安国砖雕寺院

杨卫国

安国寺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镇元上村西,寺庙坐北朝南,北依瑞云山,南临永昌河,依傍昌谷。昌谷东西长约30公里,宽不过数百米,串联起两市三县。东谷口和谷中分别为洛阳市宜阳县和洛宁县,西谷口为三门峡市陕州区,是我国古代洛阳往来长安的必经之地,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关隘昌谷关便位于此处。

安国寺原名瑞云寺,初建于北周天和四年(569年),隋大业元年(605年)扩建,扩建未完工而隋亡,唐代接续扩建,于贞观丁亥(627年)完工。安国寺是唐时命名,意为定国安邦。历代战乱中,安国寺多有毁伤,但也不断修葺、扩建。盛时寺内僧众百余人,上不纳粮,下不支民用,当地人称“马奔一日不踏寺外田,僧游数日不吃外斋饭”。唐武宗时期,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陕州寺院唯有安国寺没有被破坏。历史上,每逢天灾和战乱,当地村民往往在安国寺躲避灾患,祈求庇护。“文革”时,在村民的极力保护下,安国寺得以保全,但寺内文物仍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1986年11月,安国寺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寺是豫西地区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寺院殿堂覆有琉璃瓦,阳光下宝光闪闪,也被当地人称作“琉璃寺”。安国寺曾是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下院,和附近的空相寺一脉相承,相传其建筑是以洛阳白马寺为蓝本按比例缩建的。寺院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中殿的斗拱硕大,是目前豫西一带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寺内有明清碑刻数通,为寺院的历史、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寺院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豫西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寺院今址南北长101.3米,东西阔27.6米。主体建筑背山面水,坐北朝南,以火墙为界分为前后两院,前院现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侧配殿、钟楼、火墙门楼、東西莲池,经房、禅房5处,共16间,全是青砖琉璃瓦。后院有毗卢宝殿,雕梁画栋,古意盎然,木雕精美绝伦,为豫西之冠,墙上有石碣两块,主体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附属建筑有火神庙一处、方丈院一处、僧房六处。全寺主体和附属建筑共64间,围墙内的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是豫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寺院。

安国寺山门前东西两侧,各有石狮一尊,双目睁圆,两耳扑前,威武雄壮。山门面阔三间,两侧各置一耳门,门额上书“香云结彩”,为嘉庆六年(1801年)仲冬时书,另有红底金字的砖雕,字迹清晰可见。大门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寓意吉祥的四幅精美砖雕图案。门额的四周有砖雕缠枝、牡丹装饰,檐上部有砖雕仙鹿、梅花、牡丹等吉祥图案。山门檐廊内的东西两侧壁及正面均有砖雕的梅花和鹿、仙鹤、麒麟等。

山门正北是天王殿(前殿),殿和山门之间有顺治十四年和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石碑各一通,另有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修安国寺碑。

天王殿及西侧建筑均为面阔三间。天王殿南面带有檐廊的硬山顶建筑,檐下有砖雕的仙鹤、骏马等图案。横额上有龙、鱼、猴、孔雀、牡丹等木雕图案。殿西侧有配殿三间,为天龙护法殿,奉有天龙八部。东侧有一石砌基础,青砖筑起的钟楼一座。钟楼原为三层。第一层为条石砌基,青砖砌筑,楼檐四周有砖雕仿木斗拱。二、三层为全木结构,二层有一铜钟,钟鸣远播,清脆悦耳,与昌水共鸣,威震昌谷,其景即是“安国寺八景”之一的“昌水鸣钟”。三层楼檐四角均有碗口大的铜铃,风吹铃动,悦耳动听,唱响“安国”之韵律,歌舞升平,让人心旷神怡。

天王殿北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大雄宝殿(中殿),作为寺院的核心,上盖有琉璃瓦,正脊的鸱吻色彩鲜艳,阳光下流光溢彩,十分精美。南侧屋顶上的垂脊和戗脊连接处各有一琉璃龙。檐下是单昂三踩斗拱,为明早期建筑。中殿后背墙外东西侧各有清顺治年间重修安国寺的石碣一块,殿后还有用条石砌成的莲花池,泉水入莲池,夏季池内莲花淡雅,碧色荷叶无穷,与佛心相映衬,为“安国寺八景”之一的“莲池通碧”。

大雄宝殿与圆通宝殿(正殿)之间有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安国寺金妆神像碑和“曹洞正宗”残碑。石碑字迹清晰,记载了乾隆时的寺院盛状。

圆通宝殿北有火墙,东西长32.2米,将整个寺院分为前后两院。正中为重檐歇山顶门楼两层,檐下有仿木结构垂花门饰件,墙壁及额头雕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罗汉伏虎以及蟠龙、五瑞、仙鹤、梅花鹿、骏马、龙、鱼、猴、孔雀等图案,精巧细致,形象逼真。火墙南侧东西各有两幅长3米、高2米的砖雕龙蟠(东)、麒麟(西)。门楣两侧绘有五瑞图。雕刻和绘制的飞禽走兽,因年代已久有所损毁,但仍不失灵韵。火墙门洞侧嵌有明隆庆四年(1570年)“重修瑞云山安国禅寺火墙序”石碣。

火墙北侧,为面阔五间的毗卢宝殿,硬山顶。檐下木雕工艺精致,造型逼真,线条流畅,正吻和走兽等装饰精美。檐下为五踩斗拱,廊檐下的木雕有八仙过海、十八罗汉、二龙戏珠、花鸟飞舞、仙鹿、仙鹤等图案。雕花的六抹格扇门,雕刻的飞鸟、走兽、花草保存完整。

毗卢宝殿前有两棵古柏,树枝交会在正殿顶部,遮天蔽日,有鸟类在此筑巢,秋高气爽之时更有苍鹰盘桓,即是“安国寺八景”之一的 “苍鹰秋落”。

廊檐下承檐的四根青石柱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时所立,高3米,刻有“安国寺八景”、楹联等。两副楹联分别是:“宝筏渡迷津原里犬河边牛原相逢去,金绳开觉路井中蛇腾上鼠应早脱来。”“昌水萦洄万顷流光映梵宇,瑞山缭绕四周爽气浮园。”

除了前文提到的“昌水鸣钟”“莲池通碧”“苍鹰秋落”,“安国寺八景”余下五景分别是:

“半山朝雨”:安国寺东有一山,东半山塌陷,有溪水由此注入昌谷,每逢晨雨,山中云雾雨水相混,一派朦胧景象。当地人有诗赞之——天教山寺净浮尘,雨西朝峦似有神。珉栾莲峰香益远,埃空提树色恙匀。川前雾难开宿,云外钟声欲湿晨。何必暮崖霁景,屏围水晓尤新。

“龟首夜灯”:安国寺南不远处有山名羊山,山顶若龟,自古皆传,午夜后顶上有似灯火闪耀,甚至上下游动。

“古碑苔篆”:寺内曾古碑林立。

“翠柏交荫”:安国寺西有一山,满山古柏,遮天蔽日,其状幽幽,吸取山露灵气。

“瑞岩现佛”:清晨的瑞云山水雾升腾,阳光破开云雾,石山沐浴着朝阳,如佛灵现。

人们登山游寺,祈愿祝福,赏景休闲。安国寺东西不远还各有塔林一处,僧塔数座。

当地民间传说,元末之时,寺内方丈预言:“天降一牛人,建于基业,立于功勋,与日月同行,与天地同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到访安国寺,闻听此事,遂立碑于西塔林。这传说实为后人附会,但显现出当地民众对安国寺的崇信之深。寺有朝廷敕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古帝王设官任职分理庶务,已有成制。稽诸典礼,复有僧官之设,以掌方外之士,非徒为僧荣也。欲其率修善道,荫助王化,尔非真诚、寡欲澹泊、自守者,奚足任斯职哉。朕仿古制,授尔以官,给尔以符,尔其体朕至心,广佛功德,以己善化人为善,来朝考绩。朕将合焉。钦哉。

洪武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改革僧官制度,中央设置了隶属于礼部的僧录司,统领天下僧尼,地方上也设置了相应的僧尼管理机构,敕文应是这一年任命法师管理安国寺时所下。时人将敕文刻碑,碑背面刻有安国寺历代方丈法号:

福慧智子觉,了本园可悟,周洪普广宗,道庆崇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寇淳祺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郎照幽深,性明监重祚,殷勤愿济度,雪庭大道师,引入归玄路。

碑上的方丈法号排行即是元朝少林寺方丈福裕法师所定少林寺辈。

猜你喜欢
安国砖雕寺院
林安国藏品
流落民间皇家匠户砖雕情缘
敢为当先
山西古代建筑的砖雕艺术
流落民间的皇家砖雕匠户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宽恕
拜佛
大运河放歌
传统砖雕的装饰艺术及其传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