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彦波
(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
糖尿病足在我国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其主要是在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以及感染的共同作用下而引发的一种溃疡与感染。 糖尿病足修复期作为溃疡创面的重要修复阶段,其创面内的新生肉芽组织开始生长,并逐步充填创面。 为此,在时期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进一步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速度,促进创面愈合,大大降低截肢率。 该项研究以2018 年3 月—2019 年6 月为研究段,主要针对疽愈方促进糖尿病足修复期创面愈合的临床效果, 随机纳入了78 例糖尿病足修复期患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 将在该院治疗的78 例糖尿病足修复期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 例。 参照组男24 例,女15 例,年龄42~7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4.5)岁;研究组男25 例,女14 例,年龄43~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5±4.5)岁。 经临床诊断,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消渴症的相关条件,具备正常的沟通能力,且主动加入该项研究;同时要排除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与精神疾病患者, 并要将处于妊娠期与哺乳期的患者排除,筛选对该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参照组常规的治疗干预。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科学干预其饮食与运动计划,并对其心理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 其次,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程实施有针对性的降血压、控血糖、调血脂、抗感染、改善微循环与外科清创等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添加中药疽愈方进行治疗, 该药方为内服,主要组成成分如下:生黄芪30 g、玄参30 g、太子参30 g、徐长卿20 g、川牛膝20 g、红藤20 g、生地10 g、当归10 g、鹿角霜10 g、三七粉4 g。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0 d。
(1)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的中医症候积分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中医症候积分下降至70%~90%为显效; 中医症候积分下降至30%~70%为有效;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至<30% 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观察、对比两组疗效性指标改善情况, 主要疗效性指标包括创面面积、创面深度、皮温、踝肱比、创面情况评分、中医症候积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症候积分表对患者病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0 分表示无症状、2 分表示轻度、4 分表示中度、6 分表示重度;(3)对比两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 具体包括空腹血糖(F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餐后2 h 血糖( 2 h PG) 。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检验结果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数据表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疗效性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疗效性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表2 疗效性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项目 研究组(n=39)参照组(n=39)t 值 P 值创面面积(cm2)创面深度(cm)皮温(℃)踝肱比创面情况评分(分)中医症候积分(分)4.32±3.95 0.42±0.39 33.32±0.68 0.96±0.13 14.63±7.54 21.01±10.77 7.67±7.59 0.68±0.61 32.61±0.74 0.88±0.14 17.56±4.23 28.83±12.16 2.445 2.243 4.412 2.615 2.116 3.006 0.017 0.028 0.000 0.011 0.038 0.004
干预组患者各项糖代谢指标均低于参照组,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糖代谢指标比较(±s)
表3 糖代谢指标比较(±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 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干预组(n=39)对照组(n=39)t 值P 值6.71±0.84 6.73±0.86 0.104 0.918 9.23±1.33 10.02±2.21 1.913 0.060 6.75±0.61 6.79±0.72 0.265 0.792
糖尿病在中医研究中属于“消渴”“脱疽”的范畴,该疾病主要是由气阴两虚与消渴病久而引起的。 因此患者在发病期间充分体现出了虚实夹杂与本虚标实的特点。 在感染期,患者血液会发生凝滞,瘀阻经脉,灼伤脉络,热盛肉腐,破溃成脓,因此其足趾会出现溃烂、黄稠脓液等一系列现象[1]。 当其向修复期过渡时,余热未尽,燥热伤阴,气阴两伤,脉络瘀阻,这就导致创面愈合的速度大大下降[2]。 为此,治疗修复期糖尿病足的关键就是要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以此来加快筋骨肌肉的生长速度。 在修复期,西医主要是通过局部清创, 配合改善循环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但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气阴两虚这一症状,因此就需要中医来调整阴阳,标本兼治,加快患者创面的愈合速度。
疽愈方不仅可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行气、化瘀止痛,同时也能够有效促进修复期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 其中,黄芪作为君药,其活血生肌与益气托毒的作用较为显著[3];太子参、生地共用可以益气养阴、健脾生津,明显改善与消除患者的气阴两虚与燥热伤津等临床症状;当归可以活血化瘀,三七粉可以消肿定痛,二者合用可以有效修复与改善足部创面的血管情况,缓解患者长期缺血的症状[4]。 鹿角霜作为一种补阳药,其与太子参、生地等滋阴药物合用可以充分体现出其寒热并用、阴阳平衡的特点。 鹿角霜可温肾行血、助阳消肿,强化三七粉的活血功效,进一步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5]。 另外,针对糖尿病足修复期余热未尽、 气虚毒陷是这一病机特点, 就要应用玄参、红藤、徐长卿来清余热、散肿毒,从根本上解决患者足部创面迁延不愈的问题。 红藤可“攻血,治气块”,具有败毒活血、消痛通络的作用;徐长卿则可以解毒利水、生肌消肿[6],与红藤合用可以充分发挥其通络止痛的功效, 三者联用可以大大降低修复期创面感染的复发率。 上述药物的协同使用可以针对糖尿病足修复期的病机特点来充分发挥其热清毒解、瘀消疽愈的作用[7],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数据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疽愈方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效果与疗效性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治疗的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各项糖代谢指标。 由此可知,给予糖尿病足修复期患者疽愈方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创面的愈合速度,改善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时也能够大大减少药物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8]。 此次研究中,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因此疽愈方在糖尿病足修复期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安全性较高。 但随着样本量的不断增加与药物使用时间的不断延长,不良反应可能随之显现出来,因此需要中西医结合共同探究进一步的治疗方法,以此来增强疽愈方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