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耐旱性研究

2019-12-23 06:31阿布都瓦斯提买买提雷钧杰张永强
新疆农业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旱区水区抗旱性

阿布都瓦斯提·买买提,雷钧杰,张永强

1.喀什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喀什 844000 2.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随着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干旱成为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我国平均每2~3 年就会发生一次严重旱灾[1]。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新疆在同纬度地区属于降水最少的区域[2]。新疆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9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以上,农业用水比重过大,用水效益较低,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3]。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提速,造成了新疆的水资源结构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农业用水进一步减少[4]。因而新疆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新疆农业种植的关键因素,培育和选择高产的抗旱品种是节约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小麦作为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全球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以小麦为主要食物,其种植面积约2亿hm2[5]。新疆农业生产中小麦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新疆地区小麦的总产量占整个新疆地区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播种面积占全疆的50%以上[6]。新疆水资源整体缺乏,水资源已成为限制新疆小麦种植的关键因素,因此新疆小麦的抗旱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小麦的抗旱性鉴定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分别是小麦的种子萌发、苗期和田间产量指标的抗旱性研究[7~10]。而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最直观反应就是地上生物量的变化[1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同品种的冬小麦,为了解北疆地区种植的主栽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本研究以北疆地区7 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冬小麦品种对叶片SPAD 值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新疆北疆地区选择小麦抗旱节水栽培品种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采用的材料均为北疆冬小麦主要栽培品种,分别是:新冬 17 号、新冬 18 号、新冬 22 号、新冬33号、新冬41号、新冬48号、石冬8号。

1.2 试验设计

在大田滴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水区和旱区两个因素,副区设置7个冬小麦品种,分别为:新冬17号、新冬18号、新冬22号、新冬 33 号、新冬 41 号、新冬 48 号、石冬 8 号。采用大区试验,水区和旱区之间预留1.5 m 隔离带,以防水分横向渗漏。每处理小区面积60 m2(4 m×15 m),各处理均于2016年10月20日采用人工播种,行距20 cm。滴灌带采用1 管4 行(带间距60 cm)的铺设方式。播前结合整地深施磷酸二铵300 kg/hm2、尿素58.5 kg/hm2作为基肥,在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分别追施尿素228.75 kg/hm2、76.2 kg/hm2。水区和旱区灌水方式如表1。

表1 不同处理滴灌量及滴灌时期(m3/hm2)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定点调查各处理冬小麦基本苗、冬前总茎数、返青总茎数、起身期总茎数(春季最大总茎数)、收获穗数。

1.3.1 叶绿素含量测定

在孕穗期、抽穗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用手持持便携式SPDA-502 型叶绿素仪(日本Minolta Camem 公司)测定。每处理测定5 株,拔节期测定倒2 叶,孕穗期测定旗叶,每片叶选取上、中、下测定3个值计平均数。

1.3.2 产量及产量结构

成熟期从各小区选取4 m2(2 m×2 m)样点,单独人工收割,脱粒后风干称重,并折算产量,籽粒含水量为13%。另从每小区取1 m 双行样段,调查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1.4 数据分析

采用 Microsoft Excel2010 作图,用 DPS7.05 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叶片SPAD值变化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水区、旱区各品种冬小麦叶片SPAD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且各品种均在灌浆前期达到最大,其中水区最大值为60.59(新冬41),分别较同等条件下石冬8 号、新冬18 号、新冬17号、新冬 22 号、新冬 33 号、新冬 41 号提高了1.73% 、10.65% 、12.75% 、14.72% 、15.19% 和9.09%,经方差分析得出,其与石冬8 号差异不显著,与新冬41 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其他各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旱区最大值仍出现在新冬41,最大为58.51,分别较同等条件下石冬8 号、新冬18 号、新冬17 号、新冬22号、新冬33 号、新冬41 号提高了0.24%、7.65%、14.27%、16.62%、0.73%和9.69%,经方差分析得出,其与石冬8号、新冬33号差异不大,与新冬18号、新冬41 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其新冬17 号、新冬22 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进一步分析可知,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新冬41号、新冬33号、石冬8号的SPAD值在整个测量期内均明显高于其他各品种;水区各品种SPAD值均高于旱区相应品种。

图1 不同处理冬小麦叶片SPAD值的动态变化

2.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3 可知,水区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相应的旱区品种。水区和旱区的各品种间有效穗数均以新冬22 号的最大,分别为671.59 万穗/hm2(水区)和646.57 万穗/hm2(旱区),其中水区各品种有效穗数差异为:新冬22 号>新冬18 号>新冬17 号>新冬48号>新冬41号>新冬33号>石冬8号;旱区则为:新冬22 号>新冬18 号>新冬41 号>新冬48 号>新冬17 号>新冬33 号>石冬8 号。水区各品种穗粒数明显高于相应旱区各品种,水区最高为44.13 粒(新冬17 号),最低为27.49 粒(新冬22号);而旱区最高为42.16粒(新冬17号),较水区同一品种降低了4.46%,最低为22.61 粒(新冬22号),较水区同一品种降低了17.75%。各品种千粒重,水区在42.89~55.73 g 之间变动,旱区在35.26~49.63 g 之间变动。籽粒产量水区最高为8 757.81 kg/hm2(新冬41 号),分别较石冬8号、新冬 17 号、新冬 18 号、新冬 22 号、新冬 33 号、新冬48 号分别提高了26.52%、2.09%、1.36%、10.77%、3.16%和10.66%;旱区籽粒产量最高为7 234.38 kg/hm2(新冬33号),分别较石冬8号、新冬17 号、新冬 18 号、新冬 22 号、新冬 41 号、新冬 48号分别提高了67.15%、19.18%、13.62%、40.30%、10.77%和9.54%。水区各品种的生物总量及收获指数均明显高于旱区相应品种,其中生物量降低幅度3.78%~26.90%,收获指数降低幅度为4.51%~20.42%。

表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叶绿素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干旱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史晓霞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强抗旱性品种的叶绿素含量要高于弱抗旱性品种[14]。本次试验研究结果符合以上规律,整个试验小区的SPAD 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水区各品种SPAD 值基本均高于旱区相应品种,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新冬41 号、新冬33号、石冬8号的SPAD值在整个测量期内均明显高于其他各品种。

对粮食作物来说,其抗旱与否最终体现在籽粒产量方面,因此产量是作物抗旱性最终最切合生产实际的鉴定指标。小麦的穗不仅是籽粒产量的直接供应器官,而且穗部性状也与抗旱性存在密切关系。许海霞等研究认为,干旱胁迫对单株穗数、穗长、有效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等农艺性状影响较大[17]。姚维传等研究指出,干旱胁迫和非胁迫相比较,所有品种在干旱胁迫下都表现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18]。这些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水区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相应的旱区品种。有效穗数在25~133 万穗/hm2之间变化,穗粒数在0.14~11.02 粒之间变化,千粒重在在1.95~6.1 g 之间变化。水区各品种的生物总量及收获指数均明显高于旱区的相应品种,其中生物量降低幅度3.78%~26.90%,收获指数降低幅度为4.51%~20.42%。本研究结果和前人相符:在小麦产量的显著增加并不是完全依靠地上生物量的增加而获得的,而是与收获指数的显著增加相关[19]。

4 结论

本试验中,旱区不同品种小麦的SPAD值明显低于水区,干旱导致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其中生物量降低幅度3.78%~26.90%,收获指数降低幅度为4.51%~20.42%;旱区中新冬33 号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低于大部分品种,同时叶绿素含量、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均高于多数品种,旱区籽粒产量最高为7234.38 kg/hm2(新冬33号),最低为新冬22号5156.25 kg/hm2。综合各指标和产量因素,本试验条件下,新冬33号的耐旱性最强。

猜你喜欢
旱区水区抗旱性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对共享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研究
26个葡萄砧木品种耐旱性评价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宁南旱区有机培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