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扶贫实效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19-12-23 19:09时文雯
人文天下 2019年21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地区山东省

时文雯

近年来,在经济稳步增长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兼顾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随着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许多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文化生活水平却相对较低。为此,山东省文化部门积极探索文化扶贫之路,在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载体,通过丰富文化内涵激发文化内生动力,力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协同发展;通过文化挖掘和开发,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发展,夯实扶贫成果。实践表明,尽管山东省在文化扶贫上已取得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亟待提出补短板、强弱项的对策建议,助力文化扶贫提质增效,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切实做到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

一、山东省文化扶贫主要成效

(一)统筹谋划,助推文化为精准扶贫培植精神内核

文化在精准扶贫中起着核心催化的作用。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特色精髓,重塑贫困地区文化特色,实现文化扶贫模式从“被动接受式”向“主动开发式”转变,只有不断激发当地群众的创造潜力,才能不断挖掘开发根植于当地历史传统的文化特色,进而丰富当地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山东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不断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出台行动方案,全方位指导工作。出台《山东省“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方案》,该方案建设期为3年,资金规模约7.8亿元,将7500个贫困村作为精准扶贫对象。具体方案为“1张图、6件事、9工程”:编制1张图——全省文化精准扶贫数字化地图;办好6件实事——贫困村文化设备购置补助、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补助、基层视障数字阅览室服务站点建设、向贫困村及贫困地区福利机构送演出活动、支持贫困村文化活动建设、为贫困村配备便携式拉杆音响;实施9项工程——公共文化扶贫工程、非遗传承扶贫工程、文化产业扶贫工程、文化惠民扶贫工程、文化人才扶贫工程、乡村儒学扶贫工程、艺术创作扶贫工程、市场服务扶贫工程、国际合作扶贫工程。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奠定组织基础。各市签订《山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责任书》,投入大量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立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23个部门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各市成立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凝聚合力,强化了组织保障,重点推进村级文化中心(文化大院)、文化小广场建设及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三是制定具体政策,落实目标任务。印发《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山东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全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服务标准等。

(二)基层设施不断完善,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山东省在文化扶贫工作中本着统筹谋划、点面结合、强化措施、整体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通过完善现代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山东省文化馆依托基层文化辅导示范点网状辅导体系建设项目在全省16市基层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确定100个基层文化辅导示范点,被评为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实施意见》确定在7005个省定贫困村及户籍人口300人以下的村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并配套安装数字科普显示屏。

二是“流动文化服务车”进县入村。为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和乡村文化振兴,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通过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挖掘贫困地区文化特色和革命老区名人轶事,开展文化扶贫工作。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致力于贫困地区文化扶贫事业,不断完善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先后两次为《山东省“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中确定的58个贫困县分别配发了“流动文化服务车”,确保每个贫困县配备一辆文化扶贫基础设施。为确保流动文化服务车的使用效率,对其进行了后续追踪调查:截至2019年1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所投入的58辆“流动文化服务车”服务范围实现在省财政困难县和沂蒙革命老区县的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其服务范围已覆盖80%以上的省重点贫困村和黄河滩区新建村台。

三是“齐鲁文化云”助力数字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还需要在扶贫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创新,不断丰富文化精髓和文化传播途径,从而全面提升文化惠民工作的服务质量。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整合全省16市和137个县(区)的文化场馆、文化活动、非遗传承、艺术培训、文化产业、文化交流等文化资源,建设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齐鲁文化云,依托广电网络,把公共文化送进千家万户,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

(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助力文化扶贫品牌项目“百花齐放”

各地积极落实政策,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助推文化扶贫提质增效。一是加快推进实施各项重点工程。省定贫困村积极落实综合性文化活动室相对固定的兼职人员1名的政策,强力推进省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建成率达到94.68%。2018年,对全省10000个财力困难县(沂蒙革命老区县)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予以补助,扶持1000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继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10000场。二是各地文化扶贫品牌项目频现。山东各地采取多种形式送文化到群众身边,文化惠民不断取得实效。如济南钢城区推出京剧下乡演出活动,先后在12个贫困村进行演出,进一步弘扬了传统文化,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曲阜推出“百姓儒学”工程,为全市405个村居都配备1名儒学讲师;淄博张店区积极探索针对贫困老人的文化扶贫新模式,在强调敬老爱老的基础上,将儒家文化、孝善文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创新实施了“孝心基金+爱心保险”“村级互助+居家养老”“慈善救助+庭院经济”等孝善养老助困扶贫模式。

(1)全风化层在红粘土剖面中占的比例比较大,远大于其他结构层,并且其中夹杂铁壳和铁质结合带,而半风化层在剖面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二、山东省文化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地区文化设施利用率整体不高

近年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鉴于城市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医疗水平、居住条件等一系列优势,山东省各地市的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呈现出人口空心化,特别是贫困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群体受益面趋于狭窄。贫困地区人口流失导致文化建设投入与产出不协调,大多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空置和浪费,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均核算成本增加,如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文化活动室等设施管理和利用不到位,功能发挥严重不足。

(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分布不均,各机构人员配备情况不一,当地政府对基层文化服务单位不够重视,以及经费不足、人员短缺、队伍不稳定等因素阻碍了文化扶贫项目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此外,由于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文化知识、文化策划的学习和培训,导致各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通常综合素质较低,受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较差的影响,工作积极性不高,村一级缺少文化专兼职人员,文化工作开展难以取得成效。

(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山东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意识不足,缺乏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项目的能力,有待于政府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已开展文化扶贫的地区,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背景,其开展的活动大都缺乏内容策划及与市场对接的渠道,各地市之间往往千篇一律,这就导致各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缺乏与当地文化传承相适宜的特色化项目,其所开发的项目与周边地区呈现同质化趋势,从而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此外,文化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往往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富裕的居民参与度要高于较为贫困的居民参与度,从而导致文化扶贫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甚至有的地方在实施传统村落与旅游融合的项目时,仅致力于开发自然资源,将原有村落打造成旅游景区,却鼓励大部分原住民搬出农村,这就导致该村落丧失了其固有的村落文化,从而缺乏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

(四)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积极性不高

社会力量在文化扶贫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且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较多,在发展文化扶贫项目时,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一是可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二是资金使用较为灵活,在机制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在文化扶贫建设过程中,各部门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从目前调研情况来看,虽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但实践中由于减免程序繁琐复杂,导致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积极性不高,政府仍是提供主体,如文化设施是政府投入、公共文化产品是政府配送,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偏低、供需脱节、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等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

一是加强文化服务机构的职责履行,及时准确了解贫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根据服务对象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重视文化基础设施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文化活动广场的规划期,要充分考虑其可通达性和便捷性,在有限的空间和地域范围内,把更多的乡村人口囊括到“文化圈”中来,方便群众进行文化休闲与娱乐。

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共治。由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存在有限性的缺陷,因此,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和适应,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文化扶贫效果,是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利用网络传播打破区域界限,探索建立服务联盟,使不同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体系,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加强基层文化扶贫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激励机制。推动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图书馆、文化馆(站)总分馆制,建立聘用相对分离机制,实现县级政府对文化扶贫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保障其在职称评定、业务培训、荣誉奖励等方面的正当权益。

三是加强各地区文化企事业单位与基层文化工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通力合作,不断探索文化扶贫新模式和新路径,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策划夯实基础。

(三)推动文化产业引领文化扶贫

以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培育文化载体,打造文化业态,创新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优秀文化与旅游开发相融合,实现贫困地区经济与文化双丰收。

二是“文化+非遗”融合发展。以非遗生产性保护、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等形式,通过非遗保护资金、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以民族手工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三是“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业界环境,规范行业制度,在促进高频次的流动上发力,拓宽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助推文化产品资产化转变,提升文化产品的价值。

(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

一是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支出力度。在年度预算中,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投入比例,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支出经费充足,同时加强对经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确保经费使用落实到位。

二是在公共文化领域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缺陷,还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因此,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应积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以更好地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如深圳福田区创建的“社区图书馆激活计划”、北京西城区打造的“公共阅读空间”等都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成功典范。

三是鼓励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文化扶贫工作中来。除全面推进土地、户籍、社保等制度创新外,还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调动贫困人口学习文化、挖掘文化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不断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地区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