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芳 邱清峰
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对处在“新旧动能转换期”的山东来说,保护和开发工业遗产,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可行性路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升级以及日益加快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保护利用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此次调研报告尝试关注山东省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先进文化,使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得到充分保护,同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长远发展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山东省是我国较早开埠的省份,工业基地多分布于胶济铁路以及津浦线山东段附近,这些地方拥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分布着非常多的制造业以及矿业企业,在这些产业的影响下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化工产业、酿造业、铁路运输业等等。这些工业遗产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山东乃至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发展历程的写照,更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1年,山东省有172处近现代工业基地遗址被列入工业遗产名单;而到了2016年12月,全省已经有217处工业文化遗产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中,其中淄博以46处位居榜首,而烟台则以30处位居其次,此外,枣庄、济宁和青岛的数量都超过了20处,其中枣庄24处、济宁22处、青岛20处,济南、德州和潍坊的数量也均在10处以上。在全省的工业旅游点中,这8市的数量占比达到了85.7%。就产权属性层面而言,在217处工业文化遗产中,有200处属于国有、集体资产,有17处属于私人资产。就类型划分而言,5个属于博物馆,52个属于车间、建筑群、厂房及办公场所等,此外,还有4个酒窖、28个古窑址、20个桥梁古道。就保护情况而言,83处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23处遭受到了严重损害,还有82处出现了部分残缺及损坏。就开发情况而言,131处对外开放,43处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用途,26处被开发为工业旅游项目。就保护级别而言,有9处属于国家级保护单位、40处属于省级保护单位、47处属于市级保护单位、35处属于县级保护单位。就现阶段而言,已经被列为国家级以及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分别为29家、337家,“山东省名牌工业旅游商品”达100个以上。
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山东省尚未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无法从法律以及政策层面为保护工业遗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很多工业建筑和旧址由于缺乏有效的界定以及充分的重视,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济南的工业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不管是纺织业还是面粉业都曾经是北方地区的龙头产业,比如在全国曾经很有名气的济南火柴厂以及成丰面粉厂等。济南工地企业拥有质量非常高的厂房建筑,比如成丰面粉制粉楼始建于1922年,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视为济南的标志性建筑。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纺织业逐步走向了没落,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传统工业也开始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比如济南火柴厂等。而一同消失的还有大量文物价值较高的厂房建筑。
随着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开始从工业化向后工业化初期阶段转变。在此影响下,会淘汰很多传统产业,废弃的工业遗存也会越来越多,对此我们必须妥善处理。而目前大量的工业遗产并未纳入文物保护范围,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或威胁。最近几年,已经有非常多的工业遗产从我们视野中消失。比如在济南以及全国都享誉盛名的山东酒精总厂于1920年成立,是我国最早生产酒精的企业,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寻到往日的痕迹。济南火柴厂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从北洋军阀时期兴起一直发展到公私合营,现今已不复存在。
就现阶段而言,山东省文物部门依然在不断摸索和研究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等问题。而在文化遗产当中,建筑遗存属于主要表现形式,很少遗留生产设备,并且大部分遗产处于闲置荒废状态。如济南机床一厂,建于1958年,现已出售,处于闲置状态,厂内建筑仍维持当年原貌,且保留部分老设备。
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政府和开发商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如何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开发过程中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涸泽而渔的现象。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有些企业更看重厂址土地的利用,而非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产能升级。有的地方以开发利用的名义,将饭店和商品房建到了工业遗址上面,与保护的初衷完全背离,并且也导致建筑物的应有之义被抹杀。
目前,我国主要借鉴了国外的创意产业园以及主题博物馆的相关经验来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创新性不足,也未能充分结合我国工业遗产特性以及具体国情,无法充分融入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当中,也未能充分结合城市改造的具体情况。
为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应加快立法,从法制层面更好地保护山东省的工业遗产。目前而言,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必须在充分论证及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和建筑物等工业遗产得到强有力的法律保护。
工业遗产保护的重点在于合理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各地政府要抓紧时间颁布实施地方性政策法规,同时在城市和地区发展规划当中纳入工业遗产保护相关内容,既要合理利用又要加强保护。就现阶段而言,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法定保护体系中所纳入的工业遗产数量已经达到了92处,除此之外,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以及历史建筑名录的分别有9处和19处。为了对工业遗产的价值特色进行有效提炼,2017年济南第一次对3条工业遗产廊道以及9处工业历史风貌区进行划定,同时还对城市格局以及历史风貌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要求。
山东省各大城市应加强对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把部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的工业遗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将其划定为历史优秀建筑,依法严格保护。比如,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就收录了山东路矿公司旧址、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等;2013年,原胶济铁路济南站近现代建筑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城市发展当中要想更好地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必须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保护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对用地和建筑控制要求进行明确。同时还要确保规划指标的合理性,借助于公开出让以及政府划拨等方式加强工业遗产保护项目的建设。济南按照三个不同的保护等级对省内的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了划分,分别为一般、比较重要、优秀,同时还将这些工业遗产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这也是济南首次将工业遗产纳入法定保护体系。
2017年,规划部门建议将济南机车厂等9处工业遗产建筑列为不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要求,划定保护范围,确保保护要求落实到位。也就是说,禁止商业开发这9处建筑。通过规划部门的推荐,包括成丰面粉厂在内的19处比较重要工业遗产建筑被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单。要对这些建筑的特色构建给予严格保护,改造既不能对其原有内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也不能对其整体外观风貌做出改变。另外,被列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名单的一般工业遗产建筑共计64处,在对其外观风貌的识别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在内部可以进行加层扩容改造。
应当与各地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工业遗产资源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进行创新。青岛啤酒博物馆建立在老厂房、老设备之上,利用青岛啤酒百年前的糖化大楼和办公楼改造而成。这个国内唯一的啤酒专业博物馆中,展示着许多从欧洲和全国各地收集的文物、图片以及青岛啤酒各阶段的实物。一台100多年的机器,只要接通电源,依然能像最初那样保证电机和变速箱的正常运转。这里还有老糖化车间的发酵池、存酒的木桶以及散发着酒香的车间。透过这些,百年历史清晰地展现于参观者眼前。
工业遗产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各级政府应全方位、多途径地对近现代工业遗址遗产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工业遗产保护工作,保留工业遗产的物质形态,弘扬工业遗产的文化精神,保持地区活力的延续性,在“新旧动能转换期”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