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的《荆棘鸟》

2019-12-23 11:57:34
人文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菲奥娜荆棘鸟拉尔夫

陈 懿

一、引言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拉尔夫崇尚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登上红衣主教的位置,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却也一直遭受着痛苦的内心折磨。梅吉对于拉尔夫的痴迷而坚决的爱,也注定了她婚姻生活的不幸结局。

二、文学伦理批评的方法论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被引入中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伦理批评在西方学术界逐渐衰弱,与此同时,中国以聂珍钊为代表的学者掀起了文学伦理批评的热潮。聂珍钊认为文学伦理批评“是一种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它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1],并提出“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2]。

三、对《荆棘鸟》的文学伦理学分析

(一)菲奥娜——婚姻的第三者

菲奥娜是富家千金,原本可以嫁给豪门公子过上富足幸福的日子,却爱上了已婚政治家帕克哈,并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弗兰克。由于败坏家族名誉,菲奥娜被家族赶出家门,并且下嫁给了剪羊毛工帕迪。即便如此,菲奥娜表示:“我爱他到了疯狂的程度。而且,我想,我绝不会再爱另外一个人了”[3]。从文学伦理批评的角度看,菲奥娜作为一个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跟一个已婚男人生下孩子,是绝对的败坏家族门风的行为,违背了上流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她爱上有妇之夫的错误和对这个家庭的漠视,也直接导致了这个家族下一代的悲剧。由于缺乏正常的父爱,儿子弗兰克与丈夫帕迪水火不容,互相仇视,脾气变得暴虐乖张,最终因杀人罪离开家园在监狱度过了大半生;女儿梅吉在爱情的道路上撞得头破血流;菲奥娜其他的儿子们在德罗海达的土地上埋头苦干,却不懂得去憧憬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在这个家庭里,女性角色的缺失导致了儿子们的性格缺陷——不懂得如何去爱。

(二)拉尔夫——叛道者

神父拉尔夫高大英俊,温柔而又富有智慧。他从小深受天主教教义的熏陶,他的灵魂已经归属于上帝,发誓用一生来效忠上帝。对于金钱,他嗤之以鼻;对于投怀送抱的美女,他也无动于衷。纯洁美丽的少女梅吉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拉尔夫的一成不变的教士生活。爱情的出现,动摇了拉尔夫忠于上帝的誓言。爱情与信仰在这一刻发生了冲突。拉尔夫对上帝产生了质疑,上帝对拉尔夫来说“不过是一个骗局,一个幽灵,一个小丑”[4]。最终,儿子戴恩的死彻底打垮了已经在崩溃边缘的拉尔夫,他“哭泣着,在深红色的地毯上蜷成—团,像是一汪刚刚流淌出来的鲜血”[5]。一方面,他崇尚上帝,誓死为上帝服务终身,神性的光环始终笼罩着他;另一方面,人性本能的需求驱使着他追求爱情,并且为此而迷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社会是二十世纪上半叶,虽然教会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是历史遗留的宗教沉淀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依旧深远,宗教教义和社会道德要求神职人员对上帝绝对的忠诚,禁欲主义是准则。拉尔夫本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上帝的信徒。然而,拉尔夫却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道者。从一开始对梅吉的一见倾心,他对上帝的信仰就已经动摇了。天主教的禁欲主义,不仅要求对感情和身体上的禁欲,还要求对世俗社会金钱、权利的禁欲。拉尔夫却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他极力讨好罗海达牧场的女主人玛丽·卡森以获得经济支持,不惜牺牲自己爱人的利益去继承一千三百万英镑遗产。更有甚者,他跟梅吉还偷尝了禁果,这是对上帝绝对的背叛。作为一个高等的神职人员,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道者。

(三)梅吉——背叛婚姻的荆棘鸟

梅吉是小说当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只荆棘鸟。为了拉尔夫,她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即使鲜血直流耗尽生命也毫不后悔。拉尔夫的成熟儒雅和智慧深深吸引了这个单纯美丽的少女,两颗慢慢靠近的心灵终于燃起了爱情之火。可是,上帝不允许一个神父跟她一个世俗之人相爱。被拉尔夫抛弃后,梅吉最终嫁给了形象酷似拉尔夫的男人卢克,然而却并不幸福。卢克崇拜金钱,将梅吉视为挣钱和发泄欲望的工具,对梅吉毫无感情可言。与此同时,拉尔夫再次出现,抚慰了失落而痛苦的梅吉,两人偷尝了禁果。在与上帝的角力中,梅吉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好景不长,拉尔夫再次离开了她。虽然梅吉从上帝那里“偷”来了爱情结晶戴恩,但是戴恩在一次救人的过程中丢掉了性命。上帝带走了戴恩,她与拉尔夫的爱情结晶不复存在。梅吉说“我所偷来的,我还回去”[2],与上帝抗争一生的梅吉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从文学伦理批评的角度来看,对比《红字》里的海斯特,她与梅吉的命运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她也与牧师相爱,并生下了私生子。海斯特所处的时段是十七世纪神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清教徒律己的严苛程度远远超过了二十世纪澳大利亚的天主教徒。海斯特与她的女儿都是耻辱的象征,红字的标签时刻提醒世人这是一对耻辱的母女,无论走到哪里,她们都要遭受世人的唾弃。但是梅吉面对的耻辱和苦难远不及海斯特,尽管梅吉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周围的人没有因此而抛弃她,而对她予以了包容和关爱。梅吉出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当时传统伦理道德对世人的禁锢没有《红字》里的社会环境严酷,但是女性地位仍然底下,梅吉背叛婚姻,跟丈夫之外的男人跨越雷池是为整个社会所不齿的。更有甚者,她还生下了两人共同的孩子。就当时的社会来讲,这个背叛婚姻的女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她没有像海斯特那样被刻上耻辱的标志,但不能与爱人厮守在一起的痛苦与丧子之痛是她注定要受到的惩罚。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通过摹仿而“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7],即是指出文学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假如她能跟拉尔夫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温顺的儿子戴恩如愿顺利的走向神职之路,就会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发生严重冲突,故事的震撼力也就随之消逝了,聂珍钊提出的文学的“教诲”功能也就不复存在。

四、结语

文学伦理批评主要目的在于对文学现象进行伦理与道德的分析,客观地阐释文学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并对其做出价值判断。从文学伦理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方法论,它强调文学及其批评的社会责任,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并以此作为批评的基础”[8]。奥娜爱上有妇之夫,成了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终被爱人和家人抛弃;拉尔夫作为神职人员,爱上了美丽的女孩梅吉,破坏了教会的禁欲主义,失去了最珍贵的爱情和亲情;梅吉不顾上帝的存在,执意与上帝的忠实信徒拉尔夫发生感情,背叛了自己的婚姻,触犯了上帝的旨意,最终被上帝收回自己的孩子。主人公最终都为自己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历史形成的社会伦理法则和道德风尚对人的束缚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有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最终都会受到谴责和惩罚。作品《荆棘鸟》对社会的警示作用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菲奥娜荆棘鸟拉尔夫
如何唤醒他
最温暖的馈赠:1250万美元的遗产
亲密的朋友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学生天地(2017年21期)2017-11-07 02:38:15
风暴将至
《荆棘鸟》
一个承诺
小小说月刊(2014年8期)2014-08-29 04:19:28
一个承诺
《荆棘鸟》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等猪会飞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