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改革 机制创新
——浅谈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管理经验

2019-12-23 11:57张乐群
人文天下 2019年16期
关键词:歌舞剧青岛市艺术

张乐群

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作为基层文艺院团,近六年来分别在歌剧、舞剧上双双荣获“文华大奖”。取得成绩的背后,是“青歌人”坚定改革、在艺术创新中的努力前行的步伐。本文聚焦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院团管理、艺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效进行浅析,以飨读者,谨供交流。

一、五年“小步快跑”,一年“量变到质变”,从人情管理到制度管理,实现从事业到企业的“内核”转化

青岛市歌舞剧院是全国首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体制改革、迈向企业化管理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了5 年,2009 年到2014 年。第二个阶段是2014 年。

第一阶段的五年主要是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和演职员思想意识的转变。可以用“小步快跑”来形容。今天的青岛市歌舞剧院实际是由原青岛市歌舞剧院、青岛市民族艺术剧院(原青岛市吕剧团)、青岛市曲艺团整合而成的,内部机构上有六个各自独立的业务团、演职员300 余人,五行八作,样样齐全。

刚刚整合到一起时,除了人员复杂、机构重复、发展定位不清晰等客观问题外,更多的是演职员的安置和思想稳定问题。为此,剧院多次向南方先行改革的单位去考察、学习,比如广州、江苏等。从中,我们明确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出人才、出作品,是用更好的机制、体制去激发活力,逐步摆脱了“政府办文化”的依赖与局促,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力。

在制度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上,重点在演出成本管理和演职员工资分配上下功夫。

(一)在演出成本管理上。2009 年开始的五年来,我们试点很多版本,都是围绕演出成本进行精打细算,如《演出项目成本核算制》《演出申报备案制》《演出管理规定》《演出呈报制》《项目人剧组负责制》等等。从最初的繁琐核算、手工填报,到最后的一张电算化表格贯穿始终的“演出呈报表”,实现了演出前预算、演出后决算,并以此汇总成演职员绩效并指导工资发放。

(二)在演职员工资分配上。重点激发演出排练的积极性,开展绩效考核,主要考核出勤和演出场次,并实行积分制。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在考勤方式上,也是经历各种尝试,先是演出日志制,由各团团长或考勤员手工记录演职员日常出勤情况,实践证明,这种人治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之后我们采用了人脸识别考勤机,上下班打卡,以机器考勤数据管理为主。开始实行考勤打卡制时,演职员十分抵触,毕竟多年松散的管理,大家一时很难接受,我们就以三个月为期的试运行方式,比如先记录、不与工资挂钩,到后来的真正运行。在考勤中也是充分体谅大家的实际情况,打卡时间也是各团错时上下班等。

演出和出勤制度化、标准化以后,渐渐地大家有了规范意识,其他工作也都积极向上起来。为实行积分管理打好了基础。

(三)在人员分流上。我们主要是实行了老人老办法(选择事业退休)、5055 提前离岗。目前演职员在职在岗的有原事业编、企业合同制、劳务签约项目制三类。签约项目制相当于一个人才蓄水池,平衡了用人与人员成本的矛盾。

二、与时代拥抱、与市场握手,细分三大市场

在市场开拓上,剧院在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突破创新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政府、社会、企业这三大市场都进行了契合时代要求的细分。

(一)服务政府需求方面

1.以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省文旅厅重点扶持剧目为发展方向的,以展示我市政府文化成果为主要目标的精品剧节目。如之前的舞剧《红高粱》《法显》《东厢记》和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歌舞情景剧《筑梦》以及目前正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剧目的民族歌剧《国·家》。

2.以满足市政府外事会议接待演出任务的“古风华韵”民族管弦乐伴宴音乐会。民乐团多次随市委主要领导、国家外办邀请完成外事接待演出,近两年多次出访泰国、英国、德国进行对外文化交流。

3.舞蹈团多次应邀参加APEC、上合峰会、“海军节70 周年庆典”等国家级会议、节庆演出任务。特别是去年参演的“上合之光艺术表演”,同张艺谋团队成功合作。

(二)满足广大市民文化需求方面

主要依托集团青演卡“惠民演出”,推出的满足艺术普及教育、社会公益等为主的社会市场。

1.儿童剧、亲子音乐会。以剧院说唱团为主要演出力量,先后推出了四个系列近十部原创儿童剧,一票难求,场场爆满,深受市场的欢迎。交响乐团推出儿童交响音乐剧系列和胎教主题音乐会系列,尝试探路亲子音乐会市场。

2.经典、流行、新形式音乐会。整合电声乐、交响乐、民族音乐等艺术形式,开创了经典流行音乐的市场之路。

3.高雅艺术进校园。近两年来,剧院交响乐团多次和中央歌剧院歌唱家合作,赴全国各地高校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音乐会。今年3 月,促成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我单位交响乐团承办的青岛市“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发挥好艺术的普及教育功能。

4.社区公益演出。针对之前的政府办文化到政府采购文化的社会市场,多次参与各区市政府部门的文化招标活动。如市文明办、市内各区市、城阳及下乡扶贫等社会市场的演出。

5.培训产业纵深发展

(1)舞蹈艺校建立分校。以往单纯的培训、考级,到现在为学员提供演出实践、参赛获奖机会。年年组织学员出国交流、举办艺校学员专场演出、参加国家级舞蹈比赛等。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声誉,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音乐大师班。连续两年举办音乐大师班、引进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国字号院校专家教授讲学,满足音乐学员的艺术实践需求。

(三)企业市场

一是我市大型国有企业如华通集团合作演出;二是《红高粱》应邀和文化经纪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全国巡演,也是剧院创收的渠道之一;三是尝试企业冠名赞助的方式合作。

三、请进来、送出去,破解人才短板。

剧院人才匮乏一直是艺术发展创新的瓶颈,近两年来努力在人才资源上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进行改善。

1.请进来——人才引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引进人才均根据学历、成就分四个级别进行高薪聘请。

2.送出去——外出培训制度:有学历培训、短期培训、剧目观摩等。

3.精品剧目的创排对队伍整体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4.签约演员——人才蓄水池:普通劳务签约演员、项目劳务签约高层次演职员等。

四、“大而全、全而精”企业愿景,“六个团、六个中心”的产业构架

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前身是青岛市歌舞团,成立于1960 年,已经近60 年的发展历程了。经历了建国以来基层院团所有的机构改革,几经风雨、分分合合,但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大而全、全而精”的企业愿景和六个团、六个中心的产业构架。

(一)六个业务团

舞蹈团、交响乐团、民族乐团、说唱团(曲艺团、吕剧团整合而成)、现代乐团、合唱团,主要攻坚舞台艺术。

(二)六个中心

创作中心、宣传营销中心、职工帮扶中心、儿童剧艺术中心、舞美中心、艺术培训中心。

1.创作中心

由各团团长及有创作能力的演职员参与,综合部负责督导。在创作流程上,形成各团提报创作计划、创作中心评估立项、财务部核算、综合部督导落实的标准化管理体系。2018 年创作:大项目2个、惠民院线创作15 台、复排更新节目11 个。如儿童剧系列《大懒猫》《三个丑家伙》《奔跑吧公主》《我是喔哈哈》;儿童音乐剧系列《捣蛋鬼维克多》《彼得的故事》;新流行音乐会系列《绽放》《征程》《中国梦民族魂》《再回首》等演艺品牌,

近两年来,剧院在演出场次和经济收入上节节攀升,2018 年总收入达1240.68 万元,相较2017年的940.45 万元增长32%。全年各类演出共计330 场,各业务团相互配合的累计场次更是达439场。场次指标比2017 年的277 场增长19%。

2.宣传营销中心

2018 年开始,在综合部增设兼职宣传团队,成立宣传中心,系统的做好立体化宣传。搭建100家网络互通平台、探索与国家级媒体合作、直播平台宣传、借鉴专家团队的影响力。在剧院精品剧节目特别是《马向阳下乡记》的立项、创排、获奖中,得到了文旅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专家团队的帮助和扶持,专家团队每次看戏、改戏都提出了宝贵意见和中肯的好评,也是收获良好口碑的渠道。

3.职工帮扶中心。

集合党政工青妇群团组织,为演职员排忧解难,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工作。特别是在剧院业务演出繁忙之际,帮扶中心发挥积极作用,把大家紧紧的凝聚在一起。儿童剧艺术中心、舞美中心、艺术培训中心,是剧院完全走市场的产业化战略布局,今年开始试点,主要针对当前演出市场和培训市场需求,谋求企业外延发展。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作为青岛市综合实力最强的文艺院团,我们将努力践行“撸起袖子干、挥洒汗水拼”的实干精神,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好坚定改革、机制创新的新征程,开创出一片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歌舞剧青岛市艺术
弄月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陕西,我的家乡
纸的艺术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爆笑街头艺术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