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阗
近年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激荡一直是当代舞蹈艺术创作的热点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在推陈出新的不懈探索中亟待展现新观念、新内涵、新追求。从舞剧《兰》的意象式渲染,到舞剧《棂·花姑子》的情境式叙述,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一念舞坊”始终挖掘传统文本之精华,灵活当代创作之形式,传达时代精神之深刻意义。2018 年11 月,“一念舞坊”又一部以传统文化经典《周易》为题材的小剧场舞剧《易·文》在省会大剧院首演启幕,此部作品以更深层、更具体、更内涵的方式,将传统文本《周易》中极富价值的哲学精神和思维模式,铺开、浸染于当代舞蹈话语的表达中。从作品的选材立意到舞蹈语汇的编织,传统文化的渗入是整体的、非聚焦单一方面的可感,同时又是具体的、由表及里的可见。由此,对走进小剧场“感受”舞剧的中国观众而言,也就意味着对这份当下的“传统”有了更直接、更亲切的身份认同。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根源,自其衍生出的自然及人文思想对中国后世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万物生乎变化的辩证思维模式为中国古代哲学及艺术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易经》是基于人自身来理解和思考宇宙的。以“我”作为出发点,强调“亲自”、“亲身”的体验和探索,而这不仅是“我思故我在”的心灵游戏,更是建立在实在的物质身体之上的考察。“《易经》包含的身体哲学,是从身体出发对天地万物的关照,是一种由我出发的视界对事物的透视、理解和评价,和西方对个性身体的反观不同。准确地说《易经》是透过身体来思维,以此把宇宙与人身、社会与人身联系起来。”①这种对身体的思考由自然到人文,既具体又深刻,既指导人们的自然生活,又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
从《易经》的身体哲学出发,舞蹈“以动为本”的话语体系正与《易经》之“变”的思想互为表里。“生生之谓易”,万物循环、恒久的状态得益于变化繁衍,而运动中的人体,也以自身对象化为宇宙万物的映射,在动态中使自身趋于一种稳定状态,进而达到“天地人和”之境界。舞蹈是加入审美体验的人体运动,由此“身体”就变为一种文化中介,即“身份”,进一步有了归属性的意识形态根基。
舞剧《易·文》采用现代舞的肢体语言,兼从中国古典舞和太极中汲取精华,在刚与柔、动与静的动作质感中,力图塑造一种阴、阳反复转化的复杂关系,而这种关系是核心所在,舞者的身体表达也因此不被束缚于性别之中,而归于一种同一的简洁。作品虽然借助现代舞表现形式,为我们呈现了身体多变的可能性,但动作并非简单的堆积和叠加,而是对立统一于“气”的流动下,以“圆”的方式循环流转于舞者身体的内部空间及舞者与舞者之间。就这样,舞剧首先借“身体”整体而细腻地呈现出能量的动态平衡之感。
作品既而通过“身份”传达一种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象征符号。这种身份是集体性的,基于性别、民族、国家等文化背景,来自个体身份共享的经验和价值观。以上的阴阳、刚柔、动静、虚实,以及气韵及圆的贯穿都是中国古典舞,乃至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典型表征。此外,诸如象征卦爻的竹竿、象征阴阳八卦图的“种子”的圆形轨迹等道具元素的使用,则是传统文化符号更为清晰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身处全球化多变环境的当下,每一个个体身份都在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共享文化语境下,我们都难以独善其身地坚守所属集体身份的界限。中华文化向来在文化差异上持更多豁达、包容的心态,舞剧《易·文》正可见这种兼容并蓄,除却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语汇的融合,在表达方式上更趋向现代舞的抽象与隐喻,但整体基调与风格却可见中华文化根基的稳定与自信。
时间,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维度,生存于三维空间的我们,将探索认知的触角伸向可见的每个角落,却唯独不能掌控时间的进退,由此,很多艺术创作都致力于在时间这一概念上突破现实与常识的界限,颠覆人们的现有认知。时间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提供证明,时间是《周易》极为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周易》的时间观是在循环中线性发展的,万物“与时偕行”,变化的本质就是时间的存在,同时时间也带有人文属性和情感特质,强调人在“适时”、“应时”中的主观性、能动性,从而发出惜时如金,把握当下的时间价值取向。②
《易·文》引入了《周易》的时间观念,在创作手法上不拘一格。舞剧整体上为线性时间结构,在80 分钟的表演时长里,塑造出富于节奏变化的多种时间感。舞剧起始,通过自然声效与舞者的日常动作营造出与观众同步的生活真实时间;继而采用了如古老的壁画或画卷般展开的多场景时间结构,在这种时间结构下,场景流畅地衔接交替呈现,淡入淡出中引导着观众的视角持续深入;随后,节奏突然随音乐有力的节拍加快起来,转为一种边缘清晰的碎片式时间结构,并在黑白对比强烈的频闪中营造出一种迷离的虚幻感;最后,经过一段平静的过渡,舞剧的后半段归于一种缓慢,让感官与知觉在细腻的情感体验中进入尾声。在以上整体的线性时间结构下,作品还对时间作了某些细节处理。如舞者的持续旋转以及循环的卡农式舞句,都赋予了循环与线性时间观融合的具体化表现;舞者逐一从流动的一簇中剥离并停滞在某个点上,则制造了一种加速度与瞬间感相对比的时间张力。
在《周易》看来,空间的本质是时间,因为时空本一体,宇宙即时空的连续体。在舞剧中,光影的运用可谓把时间与空间结合在一起,光是时间与空间作用的产物,光影流动,人在时空中才得以投射出存在,人才能反观自身以及万物。光影在作品中不仅是烘托氛围的手段,而是一种内驱力,推动、引领着舞者对空间做出反应。八卦,包含着《易经》对空间及方位的探索与归纳,八卦相荡产生六十四卦,辐射状地将空间细密地划分开来,在《易·文》中,我们隐约可见八卦的引用——以舞者为“卦中心”的转向性动作,对方向的变化由此强调出来,使“单向”的舞台具备更加开放的意义。此外,舞台空间饰以黑、白两种色调也暗合了八卦的象征,营造出一种虚幻感,因单一的色调而更易容纳各种想象,色彩反而“无中生有”,因人而异。
《周易》是兼具自然哲学与人生哲学的传统经典,它对宇宙万物的思考不仅停留在自然认知与哲学思辨上,还对人的道德与社会行为准则作出指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周易》传达的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发自对自身及万物的探知与求索。人既置身于自身之内,要重视道德的修养和自我的完善,也置身于自身之外,效仿天地自然之道,向宇宙寻求生命的本质与真谛。这种以独立为前提的自强不息是对人性的鞭策与个性的鼓励,而以归属为目的厚德载物又是渺小自我探索无尽之界的一种乐观意识的体现。其间蕴含的对时间流逝、生与死、人与自然等诸多议题的讨论延续至今而仍未过时。
舞剧《易·文》试图通过“传统与现代”共同搭建的审美体验,建构传统文化《周易》传递的当下思考。如今,信息的即时性和高速流动性,让人逐渐丧失时间感知能力,忽视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只会使自我走向迷失。《易·文》正是首先唤起精神性体验,让观众的心智放慢脚步,得以在瞬间的停留中有所顿悟,思考当下。舞剧从一开始就利用音乐与舞美塑造一种神秘感,把观众带到遥远而纯粹的过去,在经过一段“时空旅行”后,情感特征在时间缓慢地流淌中被释放出来,观众在冥想般的心境中得到心灵的自我净化,捕捉那些容易转瞬即逝的情感变化,体会瞬间与永恒的对比,感受时间流逝对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生命轮回,苦乐参半,而一件好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它浸染你的心灵,使你平静地体验当下。舞剧《易·文》正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当代人深层的感性体验中唤起情感共鸣,并以此引发开放多元的理性思考,进而发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永恒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