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任光辉 赵正元 罗志红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自古有“鱼米之乡”和“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湖南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北部洞庭湖是全国第二大淡水湖,境内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4大水系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城陵矶注入长江。然而这个造就了“鱼米之乡”的八百里洞庭,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湖南省是我国最早发现血吸虫病的地区[1~3],流行历史已超过2000余年,同时也是历史上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地区之一,尤其在解放前血吸虫病肆虐,危害深重[4~6]。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与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70年几代血防人艰苦卓绝的努力,血吸虫病防治取得卓越成就,2008年全省达到疫情控制标准,2015年全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截至2018年全省41个流行县已有10个县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3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按照《“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湖南省消除血吸虫病规划(2016-2025年)》要求,2020年湖南省将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5年达到消除标准,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已经进入消除新征程。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本文旨在回顾湖南省近70年来血防的辉煌成就,总结湖南省在抗击血吸虫病中的经验,展望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未来。
1.湖南省血吸虫病的发现
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历史悠久。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肝、肠组织中发现日本血吸虫虫卵,证明血吸虫病在湖南省流行至少有2100年历史,只不过历史上普遍将血吸虫病称为“水臌病”或“大肚子病”,属于古代医学文献的“蛊胀”、“蛊囊”之范畴[7,8]。1905年美籍医师Logan在常德县周家店发现中国首例日本血吸虫病病人[9,10],此后美国Voget(1910)、Hume(1911)、Lanning(1914)、Reed(1914、1916)、Faust及Meleney(1924)分别在益阳、岳阳、华容、沅江、长沙、湘阴等地相继发现血吸虫病患者。Totell(1924)在常德县、澧县等5个县现场调查发现人群阳性率为60.3%,Meleney(1924)在岳阳洞庭湖边发现大量钉螺[11~14]。
2.湖南省血吸虫病的历史危害
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省血吸虫病危害严重。1949年澧县有云天河、曾家港等13个村濒临毁灭;首次发现血吸虫病的周家店附近的郑家屋场13户死亡11户,2户迁出,成为“绝人场”;华容县金牛堰12户死绝8户,只剩下5人,曾流行“金牛堰,苦难言,天荒屋场毁,穷人泪满堰”的民谣。临湘县源潭公社解放前30年内血吸虫病毁灭屋场319个,死绝1800户,“百家垅”变为“绝户垅”。屈原农场凤凰台仅1948年因血吸虫病死去522人,31户人口死绝,出现“路上无人走,死者无人埋,处处断炊烟,纯纯皇草生”的悲惨景象[12]。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防治机构设置与病情的摸底调查
(1)防治机构设置
1955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通过成立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15,16],1956年湖南省省委成立湖南省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1957年成立中共湖南省委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与办公室,1957年变更为省革委会血防领导小组,1974年改为中共湖南省委血防领导小组,后又经过几次更名,至1980年省政府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工作小组,1995年调整为省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至2001年又改回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延续至今。
1950年湖南省建立全省第一个血防机构“湘雅医学院农村疾病防治委员会岳阳实验所”(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前身);1952年沅江县成立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所,1953年澧县、1954年华容建立防治站,部分地区开始建立防治小组。自1956年起,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市、县、乡各级逐渐成立了相应的血防领导机构与防治业务机构[17]。
(2)湖南省血吸虫病病情的摸底调查(1950~1956年)
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于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平原为中心,向西部、南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呈辐射状分布。1950~1953年,省血防专业机构对岳阳、临湘、华容等地开展多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感染率在15.9%~68.7%之间。1953~1956年3次全省大范围血吸虫病病情摸底调查发现,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疫区主要在沅江县、汉寿县、常德县、澧县、华容县、益阳县、南县、岳阳县、望城县等17个县(市、区)及大通湖、西湖、建新等3个国营农场、99个县辖区、10个镇、756个乡,病人数35万,全省人群感染率估算为21.3%,受血吸虫病威胁人口数达到715万,钉螺面积达28.7亿m2。随着血吸虫病疫区国营农场改制与行政区划更变,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于2008年最终变更为41个流行县(市、区、场),流行区人口数2 067万,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38.9亿m2。
2.大规模的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阶段(1956年~20世纪80年代初)
此阶段,由于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全国缺乏安全、有效、价廉的治疗药物,群众个人防护意识不高,政府投入有限,在集体经济的大背景下,我省与国家其它省份一样采取了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湖南省主要采取了结合生产环境改造有螺环境,自1951年起采取了“围垦灭螺”、“不围而垦灭螺”、“堵湖汊灭螺”、“修筑护堤平台灭螺”、“矮围蓄水灭螺”、“开沟沥水”等方式改变钉螺孳生环境进行灭螺[18,19]。至80年代初湖南省围垦(含堵湖汊)238处,兴修大堤长1 222 km,围垦面积达21.3亿m2,洞庭湖大量垸外钉螺面积转变为垸内钉螺面积,此后主要通过药物结合环境改造方式进行消除。截至1982年,常德市、益阳市、慈利县、临澧县、石门县、长沙县、宁乡县、临湘县、汨罗县、津市市等10个县及千山红、西湖、黄盖湖、大通湖、北洲子、金盆、涔澹等7个国营农场达到消灭与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全省累计消灭钉螺面积21.8亿 m2,其中垸内钉螺面积消灭11.1亿m2(下降93.0%),人群粪检阳率由原来的19.73%降至3.27%,病人数下降至6.1万人。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是当时科技水平与历史条件形成的,因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在湖沼型疫区难以再实施[20,21]。
3.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
20世纪80年代开始,洞庭湖区停止了“围垦灭螺”等方法压缩钉螺面积,我省血防工作徘徊不前,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在10%~20%之间,高危人群感染率甚至超过50%,1989年全省推算病人数升至29万人,急血病人数由1985年624人上升为2 259人;洞庭湖泥沙淤积,钉螺面积不断扩大,实有钉螺面积由15.5亿m2扩大到17.1亿m2。70年代末,高效、安全、廉价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吡喹酮开始广泛使用。曹鸣魁(1983年)首次在湖南常德地区尝试开展大规模人畜同步化疗试点,成效显著[22,23]。1987年起,我省总结人畜同步化疗经验,开展湖南省洞庭湖区域血吸虫病人畜同步化疗,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逐渐形成了大规模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易感地带灭螺为辅的国家综合防治策略。1992~1998年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时期,湖南省继续实施这一防治策略。1998年全省11个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赫山区、北洲子农场、黄盖湖农场、西湖农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人群感染率从项目实施前的平均感染率11.59%下降至2000年的5.67%,降幅为51.08%,牛感染率由10.73%下降至5.88%,降幅为45.20%,急性病人数由817人下降至238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4.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阶段(21世纪初至今)
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结束后,因财政支持缺口较大、1998 年的特大洪水和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等,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回升,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数由2000年的139人增至2003年234人,推算病人数由20万变为21万,表明在湖沼型高发地区,化疗不能预防再感染,不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以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防治成果难以巩固。2004年在湖南召开的全国血防会议确定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湖南省对该策略展开了多方面探索:针对家畜传染源,实行了“封洲禁牧”、“家畜圈养”、“牛羊淘汰”、“以机代牛”、“安全牧场”等防治措施,逐渐形成了君山-安乡模式,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24];针对人群传染源,强化渔船民管理,推行“渔船民上岸”、渔船上安装无害化卫生设施[25]或厕所改造等措施;针对钉螺控制,采取了结合农、林、水利项目工程综合治理方式。特别是2015年后开展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四大工程项目,沿洞庭湖3 km范围内的牛、羊基本淘汰,人群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垸内钉螺面积不断压缩。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计淘汰牛7.6万头、羊9.4万只,基本扫除洞庭湖区家畜传染源威胁。截至2018年底,全省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新发病人、病畜,全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场)中,10个县到达消除标准,13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疫情达到历史最低时期,血吸虫病防治正迈向消除新阶段。
湖南省为中国血防探索出具有湖南特色的血防经验,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1.党与政府高度重视血防工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便是广泛流行的血吸虫病。1955年毛泽东主席 “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 的号召至今犹在耳边。70年来,党与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血防工作,湖南省自1955年开始逐步设立了省、市、县各级政府血防工作领导机构,将血吸虫病防治纳入党与政府的工作体系,纳入全省政治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重大民生工作总体统筹,为全省血防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机构与经济保障,这也是中国制度优越性在世界血吸虫病防治上的最重要体现。同时,湖南省一直探索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体系化、制度化、法治化。1984年我省发布《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通告》。1987年湖南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全国第一个关于血防规范性的地方法规—《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条例》[26],规定了政府与相关部门职责,提出了相关阶段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明确了保障基础。该法规推动了全省血防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为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与出台提供了历史经验与参考。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消除血吸虫病十年规划及其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进与协同长江经济带建设、洞庭湖生态治理,湖南省委、省政府将血防工作纳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与《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度的出台为湖湘人民“送瘟神”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政府主导下的部门配合与群众参与是战胜血吸虫病的不二法宝
70年的中国血防历史告诉我们:抗击血吸虫病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1956年我省各血防相关部门便开始了协同配合,后经科学全面的血防工作规划,目前已建立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1998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省直部门办血防联系点制度,其与政府领导下的血防工作领导小组制度为全省血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发挥群众力量一直是党与政府的光荣传统。广大流行区的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出于受疾病威胁和折磨的切身体会,积极配合和参加群众性预防、检查和治疗行动,使血吸虫病防治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27]。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表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群众参与血吸虫病防控的热烈场景。在探索消除血吸虫病的过程中,湖南血防逐渐形成了“敢为人先”的血防湘军精神与血防文化,其激励着我省代代血防人与全省人民共同奋战,践行“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使命。
3.血防策略与时俱进,科学研究是重要推手
湖南省在防治血吸虫病历程中为全国贡献了一系列的血防经验、“湖南”方案和科技成果,对全国消除血吸虫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对防治策略的贡献。湖南省在新中国初期便提出了“围垦灭螺”、“不围而垦灭螺”等环改灭螺措施,在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不高的历史条件下,为我省取得基本消灭垸内钉螺面积、降低人群感染率等防治成效作出了主要贡献,成为全国湖沼型灭螺的重要措施。此外,湖南省根据自身的血吸虫病流行特点,总结出血吸虫病湖沼型流行地区钉螺分布的“两线三带”理论[28,29],并提出了易感地带的概念(1964~1990)及其分型、分级和危险指数(DI),以及环境污染评价指标-传染源实际污染指数(IRC)等[30~33],为全国确定血吸虫病防控与灭螺的重点地区提供了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湖南省为全国开展大面积人、畜同步化疗策略提供了可靠的试点数据与经验总结,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期间全国血防策略的制定与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对科研的贡献。我省杨赞元教授研发的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是WHO推荐的且至今仍是我国大面积人群血吸虫病筛查的主要免疫学诊断方法[34,35]。我省率先发现东方田鼠不感染血吸虫,为探索血吸虫病病理机制提供了一种动物模型(1960)[36],为血吸虫病疫苗开发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开展了一系列血防科学研究,如:洞庭湖区防治血吸虫病综合示范区建设、封洲禁牧和安全牧场等传染源管理的策略探索、渔船无害化卫生设施的研制等,为全国血吸虫病疫区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科研推动血防工作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未来我省血防科研将坚持精准防控策略,探索可操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防控措施与精准的监测技术。
1.血吸虫病传播环节仍未阻断
经过近70年的综合防治,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达到历史最低时期,但是血吸虫病流行的生物、自然、社会因素仍未消除,血吸虫病疫情还存在反弹复燃的风险。
(1)孳生环境复杂,钉螺难以消除。我省洞庭湖易感堤线有1 530 km,钉螺面积尚有17.3亿m2,占全国钉螺面积的47.7%。我省钉螺面积大部分位于垸外地带,洲滩面积大,易于钉螺孳生,且受当前灭螺药物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现有药物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此外,生态环保日益被重视,洞庭湖许多有螺区域已被纳入生态保护范围,药物灭螺与生态环保存在一定矛盾,这进一步加大有螺洲滩面积压缩的难度。
(2)动物传染源依然存在。我省近几年已将沿洞庭湖大堤3 km范围内的牛、羊完全淘汰,但是受动物疫病和牛、羊养殖利润上涨等因素影响,加上牛、羊淘汰无强制性法律条文约束,以及尚未建立淘汰后的长效管理机制,牛、羊养殖反弹压力大,洞庭湖区牛、羊淘汰后成果难以保持。另外,在洞庭湖区除了牛、羊为主的家畜传染源外,尚有大量作为血吸虫病保虫宿主的野生动物存在,如保护动物麋鹿和野猪、野兔等,彻底消除动物传染源难以实现。
(3)高危行为难以杜绝,人群潜在感染风险。虽然洞庭湖区近几年渔民上岸转产、禁渔、禁沙工作已经开展,但水域中仍存在大量的渔船民与水上交通运输等工作人员,加上湖区每年均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人群每年因生产、生活、抗洪抢险等接触疫水情况难以杜绝。此外,随着生态好转,血吸虫病疫情减轻,人群防护意识下降,洞庭湖区旅游、休闲娱乐、垂钓的人员日益增多,人群仍存在潜在感染风险。
2.精准防控与监测的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全国与我省血吸虫病疫情持续降低,防治策略将转向精准性防治,将由普遍性防治转为监测为主的防治模式,但是如何转变尚没有形成具体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疫情持续下降,许多疫区县(市、区、场)已经达到传播阻断状态,政府对于血吸虫病防控重视力度有所减轻,血防成员单位也未能有效沟通协调,居民的防病意识严重下滑,加上血防机构改革与未来经费投入不确定性,血防监测机构人员年龄老化,大多监测机构人员青黄不接,监测网络与监测能力难以满足日后消除血吸虫病的需要。
3.消除血吸虫病的策略与技术尚待研究
为尽早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当前的防治策略与技术亟待提升,今后血防科研工作应紧紧围绕当前防治重点和难点开展系列研究:为确保牛、羊淘汰后不出现反弹,开展如何建立有效的牛、羊淘汰后长效管理机制研究;针对当前的血吸虫病监测网络与技术尚不敏感,传统的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难以发现病人等情况,开发高敏感度、高特异度与低成本的诊断技术与试剂;基于传统的钉螺调查方法工作量大、成本高且效率低的局限,研究先进的螺情监测技术和方法,及时发现阳性环境,开展重点防控;开展针对性强、低毒性、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型灭螺药物研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敏感的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反应的敏感性及时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30年全国要达到血吸虫病消除的目标,这对血防工作提出了更严格、更精准的要求。今后湖南省将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把血防工作纳入当地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完善监测预警体系[37~40],并将按照全国血防工作会议要求,围绕早日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宏伟目标,重点做好“四个进一步”: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调整血防策略;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湖南血防人誓将乘着党的十九大与全国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的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接挑战,再送瘟神,还一方水土清净,保百姓安宁,共筑健康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