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赛楠(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生命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通过开展实施与生命、生活相关的教育活动,使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从而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近年来,中小学幼学生遭到暴力意外伤害的报道时有发生。米脂恶性持刀伤人案、上海、成都幼儿园砍人事件,受到伤害的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学生,如何开展逃生教育,让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是学校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懂得何以为生,更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为何而生、如何而生的思考,理解生命的价值,进而以旺盛的生命力来表达生命的意义,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更广泛的和谐。而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的重点应是是生命安全教育。逃生技能的学习则是保障中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逃生技能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定义 ,我们只能将其拆分领悟其内涵。在汉语词语大全中逃生的意思、解释是逃出危险境地,以保全生命;技能的解释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体育的“体”字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育的起点应当是人的生命,因为人的生命揭示了人存在的本原,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最原始根源,也就是体育的原点。
在学校中进行逃生技能教育是实施逃生技能知识普及落实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体育以其强身健体 、发展学生体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功能。能够很好的将逃生技能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之中,两者有机结合,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逃生技能还能使体育教学更具有实用性,但逃生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并不是几节课能够解决的,相反它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认识与重视。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逃生技能也可使原来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得活泼且有趣,更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逃生技能的核心基础是体能。没有良好体能支撑空谈逃生技能只是花拳绣腿。在意外伤害来临时良好的体能及身体素质如快速奔跑能力、过障碍能力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勇敢的意志品质是决定学生能否逃生自救的关键。
中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就是通过学生在各个项目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各项身体素质。在体育课程上贯穿的速度、灵敏、耐力、力量、柔韧等八大身体素质的强化训练,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具备快速持续奔跑,灵活反应等能力。如中学体育课程的田径跑中的快速跑教学,目的就培养学生快速奔跑的运动能力。在遇到紧急情况威胁到生命安全时,利用快速奔跑能力逃离现场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能快速且有效的避免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体育课上的耐久跑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让学生在持续不间断的奔跑,提升耐力水平。如遇到歹徒追赶时,可以进行长时间不间断的快速奔跑,已达到逃生目的。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使其具备与儿童明显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在身体、外貌、行为模式、自我意识、交往与情绪特点、人生观等,逐渐成熟起来,更为接近成人。在认知方面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思维方式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够独立的思考批判,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处在在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和各个运动素质快速增长的敏感期。大脑对于新奇未知充满好奇心,敢于和勇于接受挑战,逃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全新的领域,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相较于小学阶段,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面对意外伤害及危险场景时,基本能做出的相应的反应及判断。因此,在中学阶段进行必要的逃生知识宣讲,结合体育课程进行逃生技能的训练是有必要的。而此阶段也是进行逃生方面知识及技能教学的重要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正面临着严重挑战。除了,社会学校家庭为学生创造的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外,更需要普及逃生技能教育让学生独立自主掌握相关的逃生技能,在危急时刻,学会逃生和自救。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如洪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因此,针对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及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安全应激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在中学阶段,根据学校的地理区位及气候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的防震防台防火灾等安全教育。同时也要学会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处。逃生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已经刻不容缓。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将逃生技能融入体育课程,首先在教学目标中应体现生命教育。目前,在体育课课时计划中常用的是新课标指导下的的三维目标体系。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大目标构成。认知目标侧重普及相关运动理论知识、项目规则等,技能目标主要侧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如某节篮球课的技能目标设定为,通过本堂课学习,使80%的学生掌握篮球三步上篮技术的技术要领。这种技能目标是可以通过直观的评价来得到。而情感目标则是通过体育项目,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如不怕累不怕苦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逃生技能教学,则需将课时计划中传统的三维目标扩充构建为四维目标,加上逃生目标,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如,在障碍跑教学中,可进行情景教学模仿火灾、地震、台风等意外事故。将逃生目标可设定为:通过本节课障碍跑,让学生在危机时刻利用障碍跑来进行逃生。通过计算障碍跑练习时间推算其逃生时间,时间越短反应越快逃生自救的概率越大。反之,则需要反复练习,直至达到安全逃生时间。在逃生技能目标设定方面也可添加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或包扎等作为逃生技能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学习并掌握这些自救及救人的方法,培养学生珍惜关爱生命。
在体育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合理的融入逃生技能教学。笔者在文章中阐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学科特点契合逃生技能教学的实战要求。因此,可将田径课快速跑、障碍跑、跨栏跑及游泳、体操课等和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新兴的运动项目中融入逃生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快速反应能力训练)例如快速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及反应速度。快速奔跑能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是在遇到意外危险情况及突发状况迅速逃生自救的两个重要条件。逃生自救的通道往往并不是一条平坦宽阔的大路,因此,利用障碍跑过障碍技术和跨栏跑的过栏技术,在应急情况下可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除此之外,游泳技能的熟练掌握、水中应急措施的掌握及防溺水安全教育则可以增加中学生在水中突遇危险的逃生几率。体操课上的攀爬训练、野外生存及定向运动利用地貌、植被等辨别方向的训练都可作为逃生技能的手段。
体育课堂要进行生命教育,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融入逃生技能外还可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利用情境教学、竞赛、练习组织形式进行生命教育,中学体育固有的学科特点将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师采用的的通常是结果评价,即运动技能掌握的技术和成绩评定,往往忽略了过程性评价。改变体育课单一的评价方式,将逃生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贯彻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不同类型的逃生技能学习分布在不同的学段和不同的模块,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在中学阶段至少让学生掌握3-5种逃生技能。学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及加压包扎等多种急救方法,并将这些急救措施的掌握情况作为期末考核的评价指标。通过师生互评小组测评和自评检验逃生技能及急救方法的掌握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的位置不言而喻。课外体育活动是贯彻生命教育,强化逃生技能掌握的重要阵地。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防火防震防溺水防台风等实战演习不仅可以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还可将逃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暴露在实战演练中。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中找出最佳逃生线路,未雨绸缪,教会每一个中学生具体逃生自救的方法。这样在面临重大灾难及意外伤害事件时,学生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充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做到救助他人,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融合逃生技能教学在现实环境中可行的,但仍面临较大困境,仍需多方合力,才能做好。体育教师在此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自己的生命激情,以积极的情绪、健康的心态、启发性的语言、优美的肢体运动去感染学生,去调动学生的生命激情、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每一节体育课堂。
(1)加强体育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及逃生技能的培养。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融入逃生技能教育的前提是加强体育教师生命教育能力及逃生技能的培养。聘请专业的逃生技能讲师,让体育教师首先学会如何在意外事故及灾害面前逃生。加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宣讲力度,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让体育老师担负起逃生技能教育的重要使命;
(2)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模式。逃生技能的教育除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落实外,需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相关力量的支持,形成多方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