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9-12-22 14:09:51徐智鹏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素质心理健康学科

□ 徐智鹏(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体能素质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高校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素质训练,健全年轻人的体魄与精神,使其心理层次也能朝着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通常偏向于对体能素质的锻炼,高校体育教学更注重形式运动,但其教学是否能够体现出真实的锻炼效果,仍无法得到反馈。相应的,一些体育教学课程与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存在严重落差,使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弱,体能素质也就无法得到更显著的培养。基于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背景下,高校体育科目指导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加强,从而体现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实际作用。

1、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

1.1、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在教育体系中并不罕见,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心理学与教育学相互融合,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具备的职业组织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解,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要是现代教育体系能够更加适应当代教学,那就必然需要指导教师从学生心理层次作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策划。学生群体的心理现象可包括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与情感能力等多个方面及形式,其中感知能力是学生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的基本心理活动的概括,人类作为高级的情感动物,其情感的产生都是基于感知能力之上而形成的自我思考现象,从这种自我思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与进行的活动,才形成了人类的“思维”。人类之所以高级于其他动物,恰恰是由于人类具备了这种“思维”,故在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尊重了学生的心理活动。

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其思维与心理活动都较为活跃,由于青年时期的人类刚刚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向往与好奇充斥着成长过程,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是积极的、进步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能够督促学生进步,但其弊端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

就体育学科的教学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体育科目对于学生的体能素质考核是较为严格的,部分学生在升入高等院校之前身体素质相对较差,面临入学后的体育考试就显得十分吃力,在未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的情况下,指导教师若一味的“逼迫”学生进行体能素质锻炼,就相当于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身心的压力与负担。如800m考试中,是难度较大的长跑项目之一,对于学生的耐力与速度是双重考验,在实际考试过程中,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仍占据一定比例。那么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若一味的锻炼学生跑步,不重视兴趣调动,就会使跑步运动成为学生抵触的项目,心理情绪越是消极,教学落实的效果就越是不佳。

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学科教学效果是存在关联性的。心理学相关理论上讲,人类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心理活动能够带动人类的潜在能力。故在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师要注重从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育,才能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方向。

1.2、当下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思考

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着,当下高校教育中,各个学科领域都在探索着更适合学科自身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始终是为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而设置的重要学科,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注重多方位发展。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时代的挑战,如何在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层开发学生的体能素质,并能够在体能训练中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体育学科指导教师格外注重的问题。

论教学模式的创新,体育学科的教学方法则更为自由,就当代教育体系而言,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也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开发,或是指导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目前高校就读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轻松式”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复存在,当下社会人才竞争之激烈,早已加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应作为学生放松身心的学科存在,使学生能够享受于体育教学、享受于体能锻炼、享受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权利。使传统模式下的硬性体能锻炼变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方式,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指导教师应不断学习当代教育知识与体育科目的理论知识,使课程变得更具专业化、科学化,充实并丰富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内容。

2、心理健康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

2.1、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根据相关心理学教育的理论知识研究表明,指导教师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使学生对自身价值具备清晰的认知。学生作为人类的独立个体存在,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有所不同的,非智力因素的涵盖面较广,其中包括对情感能力与行动能力的概括,同时也是学生养成完美人格的重要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全方位人才,对人才的健全人格培养尤为重要。体育学科作为辅助性学科来讲,虽不作为专业课程存在,但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是具有实际作用的。指导教师应认识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因素,对此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要着重体现出思维与行动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方法予以创新,使学生大脑半球的智力得到协调与开发,从而发掘学生关于体育方面的潜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部分内容,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重视程度,使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

2.2、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中,指导教师往往存在一部分误区,由于体育学科对教材的讲解较少,且教材的应用程度应并不广泛,那么指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理论部分的忽视现象,甚至认为体育学科教育不需要理论知识基础。这种想法是极为错误的,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作出规划,才能对实际课程的应用作出教学指导,知识是人类总结出来的规律,而并非固定的模式与方法,指导教师应重视体育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更要贯彻体育教育的基本原理与结构。体育作为一门竞技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各项运动竞技的规则,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呈现。非体育类专业课程的高等教育,在知识系统的教学中虽不必过于深入,但仍需使学生了解体育理论课程相关基本知识,才能在实践与运动的过程中更为科学化的选择锻炼方式,这无疑是培养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方便体现了体育类课程的实际意义。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推进,使高校体育教学朝着新时代所需求的方向更进一步。

2.3、重视思维能力的拓展

传统的教学理念上始终存在着“体育即运动”这一错误认知,认为体育教学只能与身体素质锻炼绑定,而不能对思维能力拓展产生实际作用,这一认知显然是不正确的。体育专业知识不仅具备完善的结构体系,其实际教学课程更应注重理论概述的严谨性与学生智力层次的培养。根据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接受运动刺激的同时能够在大脑皮层形成意识反应,从而带动思维的跳跃,即“人类潜意识”,同时研究结果也明确指出,人类潜意识下的思维活动要比日常的思维活动更迅捷,这也为教学的创新模式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够通过运动的刺激,将大脑皮层的潜意识激发几率提高,使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高校学生处于接触社会的初期阶段,培养独立思维意识是较为重要的。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通过运动形成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理性的人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高校体育教学能够以运动的形式作出指引,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对此加以研究和探讨。

2.4、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心理学理论认为,高校教育中体育竞技能够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在锻炼学生的体能素质过程中,逐渐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由上文所述可知,体育学科存在一定的竞技性,在竞技中输赢是必然存在的结果,当竞技类学科教育中增加了学生的荣誉感,同时也就使学生在竞技中养成了良性竞争意识。体育竞技的科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勇于面对失败,且为学生培养坚韧的情感意志。通常拥有强健体魄的人在心理素质上也比较强大,而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其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故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也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的关键方向,是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上提出的新内容,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论,相关教育部门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构建新时代的教育形式,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3、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其中心理健康是时代赋予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挑战,也是新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迎接教育模式转型的挑战,积极构建当代科学化教育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进步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体育教学应在此背景下发挥自身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培养高等人才全方位素质作出教育贡献。

猜你喜欢
素质心理健康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超学科”来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