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峰,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衰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累积以及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传统产业范式与当前经济环境的不适应性,包括供需关系失衡,产能过剩,产业利润下降,GDP持续放缓等问题日见突出。广西由于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因,产业范式受制于高新产业要素供给缺乏和传统产业转移规律的影响,区域内产业大多集中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转移产业链上,造成广西产业发展长期处在低端化之中。
2018年12月,中国政府提倡“深化改革,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战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以供给要素为重点的传统产业范式全要素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产业知识、技术和创新等供给要素的增量优化传统产业范式形成的投融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存量来促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产业高端化发展。
从广西产业结构的存量看,区域内大部分产业是通过传统的产业范式——“雁式”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广西重点产业——糖业虽然规模和设备技术达到了亚洲龙头产业的水平,但其产品种类的单一性和产业低附加值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非常有限。从广西供给侧的要素投入看,区域内大部分产业主要依赖了传统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的产业范式,而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端现代产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使区域产业基本以中低端产业为主,产业资源粗放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过快。这种传统产业范式是导致广西产业长期低端化发展根本原因。因此,以产业组织创新为驱动,大力培育和投入现代产业要素,优化广西区域要素投入结构,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实现广西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产业范式是广西产业反低端化的重要举措。
目前,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而言,广西经济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广西区域传统产业内部资本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的投入空间。同时,外部发达地区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又快速、持续地挤压着广西区域内同类产业的资本效率,驱使区域内传统产业进一步提高资本效率。广西区域传统产业结构和区域外发达全要素产业供给成为广西当前产业范式的新特点,并且迫使广西产业从传统产业要素积累向产业全要素发展的新范式发展,形成广西欠发达地区产业进步、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系统。
根据广西产业范式的发展现状,2018年7月,广西公布了《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即到2020年,广西区域工业创新驱动产品高端化发展,提高产业要素产出效益,打造自己的绿色发展能力,基本形成传统产业范式和新产业范式两种并举的局面,归纳如下表所示:
理论分析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把产业价值链和信息服务价值链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新的产业发展范式,并且两种价值链相互产生创新。即:信息服务带动工业产品创新,提高产业技术效率,同时,产业从工业化体系向互联网体系的跨体系转型升级形成更加显著的整体协同创新特征。这种整体协同推动产业从产品研发、供应链组织、产品制造和营销等各环节的效率全面提升,最终推动产业新范式的产生和发展。因此,产业融合基本分为两大类,一是需要驱动型的产业整合。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是以需要为主导,通过消费偏好、产品联合、政府采购和基础建设投资等促使产业间进行跨产业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产业范式;另一种则是供给驱动型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供给、产品更新、服务提供等要素促使产业间进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产业形态。另一方面,实证表明,在信息时代环境下无论是何种产业融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产业融合中都起到了不可缺少的融合剂作用。同时,在一个区域内,产业融合模式变革该区域的产业范式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信息技术和产业基础。
从广西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广西产业结构面临的基本属性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属性:工业化和产业积累薄弱。在广西产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低端产业仍然占有较高比例,新型产业规模弱小,区域内产业全要素供给的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创新体系等供给要素尚不具备优势。因此,广西区域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传统产业范式。
但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广西区域产业融合和新型产业范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事实表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是刺破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范式的有力武器。如广西采用“互联网+贸易”模式构建的新型产业范式,仅2017年,广西进出口额就达到了3866.3亿元人民币,贸易额增长了22.6%,贸易增幅比全国增长率高出8.4%[1]。可见,在现代信息经济环境下,“互联网+”在产业融合和产业新范式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与区域产业的结合将实现新信息的生产,实现新产业范式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通过优化区域产业生产和创新产业要素从而完成区域产业升级转型。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且区域优势农业资源多为粗加工,农产品价值链短,价格低廉,经济效益差,而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普遍较低,其中现代服务业和公共资源供给明显不足,造成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长期失衡。广西产业在40年改革开放中,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整体上看,传统农业和高能耗冶金及有色金属工业(表一)在区域产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占比中明显供给不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通过产业发展的全要素供给解决产业结构中供需失衡的问题,提升区域有效供给的能力。因此,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现状,变迁广西产业低端趋势化发展的战略性策略就是推动和提升广西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现代服务业中对广西具有战略意义的有效供给,重点要素供给:一是创新主体的培育服务的供给,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技术人才培育;二是为产业融合所必须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供给;三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共性技术供给;四是支持创新服务的租赁、融资平台的公共服务平台的供给。因此,积极推动和发展广西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范式对广西产业发展和反低端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欠发达地区产业新范式的完成是一个该区域经济的整体活动过程,需要区域政策协同,技术要素供给和区域创新机制共建等一系列区域产业高端化活动,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协同和共性技术供给是产业变迁的核心要素。如果把产业革命看成是激进式的产业变迁的话,那么产业融合则是一种渐进式的产业革命。广泛的产业融合促使新产业技术,新产业技术最终会推动一个区域产业的联动式发展,从而形成该区域新的产业范式。因此,产业技术是驱动区域产业范式变革的根本性力量。
在信息时代环境中,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广泛地刺破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中固有的传统产业范式,形成广泛的超乎想像的产业融合。区域内产业间的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区域供需平衡并产生新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变迁。欠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结构无法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满足因产业融合所产生的市场需求。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产业融合产生新要素的供给,并提升这种要素供给的效率,特别是供给技术、创新、知识等要素的效率。同时,把区域传统廉价劳动力低要素的供给转换为高效率、高产出的技术进步、创新和制度变革等新的区域要素;二是推动发展区域工业化需要的现代化服务供给能力,通过知识服务、技术创新、增加资源附加值等提升欠发达地区产业在全球化价值链配置中的地位;三是提供欠发达地区产业融合所需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
在较长时期内,广西区域经济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基础相对落后,决定了广西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基础和空间都十分有限。然而,在信息化环境中,广西产业新范式的形成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扩大产业新要素供给,即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广西产业新范式形成的主要手段。而这种策略的结果将推动广西区域内现代服务产业范式的优先形成。
在欠发达地区产业范式创新的路径中,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产业融合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模式重构和产业动力转换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欠发达地区产业阶段性转型和升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欠发达地区对传统产业的固化和工业基础的制约,产业难以自觉高端化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产业范式创新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的现状和资源特征被动孵化产业共性技术促使区域产业变革。在这方面,国内、外比较常用的做法就是构建跨境工业园区和区域性研究联合体。
研究联合体(Research Joint Ventures ,简称RJVs)是区域内是有效驱动区域产业集聚和变迁的核心要素,并通过搭建区域内企业与企业间的研发联合平台而形成的研究联合体。实践证明,研究联合体和区域创新体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即:区域创新体系在滞后1期对RJVs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并且RJVs产业产出在滞后1期影响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投入和运行[2]。区域产业高端化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两大高端要素,而实现区域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的路径则是在区域联合研究体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可见,研究联合体建设是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必经之路,而区域研究联合体建设与发展又依赖于企业R&D的积极投入。
因此,广西产业高端化发展必须依赖区域研究联合体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的要素供给,通过走R&D活动激励、研究联合体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广西产业反低端化。由于广西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生存压力大,抗风险能力弱,对R&D的主动性不高。那么,通过制度安排鼓励企业积极从事R&D活动,形成区域研究联合体是广西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广西研究联合体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研发产业将会成为广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欠发达地区产业低端化发展的历史证明,在工业化基础薄弱,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通过市场对产业的自发性引导是很有限的。同时,欠发达地区以利润引导对产业投入并追随发达地区产业模式对欠发达区域产业投融资的长期效率非常有害,使欠发达地区产业中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基本无法形成。为此,需要从欠发达地区内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通过欠发过地区的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措施,为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下马“三高”产业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实现欠发达地区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环境中,信息化和互联网已经刺破了区域经济固有的产业发展范式。在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可以选择与发达地区同样的产业范式,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和产业投融资体制变革,把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范式从要素积累为主的产业范式转换为以技术进步、产业创新和制度变革为主的高端化产业范式。完善欠发达地区制造业配套服务,提升欠发达地区在全球产业链配置中的地位,从战略的角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效率模式,从而深化欠发达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
纵观产业发展史,欠发达地区产业低端化具有较强的惰性,特别是在全球化产业链配置和区域竞争的环境下较难实现自我产业高端化。因此,欠发达地区产业反低端化需要通过投融资体制、金融体制和产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并把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竞争,利用好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生态持续健康的发展,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产业反低端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