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頔
自2016年起,中演院线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依托山东省会大剧院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创造了艺术研究、创作机构创作出品,国际化主创力量支持,整合社会资源组建演出队伍,专业艺术制作机构运营,专业院线制作推广的立体艺术创作模式。先后合作并共同出品了中英联创舞剧 《棂·花姑子》以及中捷联创舞剧 《易·文》,并借助由中演院线发起并运营的 “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将演出推向国际市场,形成了 “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良性创作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产品对内合作以及对外交往的创新性实践中,中演院线与山东省艺术研究共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联合制作及联合出品是中演院线近些年项目研发的新尝试。依托直营剧院延伸触角,通过整合国际、央地等多重院线资源、集合平台优势,吸引及搭建优质合作伙伴,通过院线渠道,实现演出项目的独家管理与低成本运营,盘活与嫁接地方直营剧院优质资源,直面观众口碑与参与市场风险,锤炼专业队伍的同时,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的外海成员输送优质国内演出项目。该种方式可以有效实现社会效益及剧院联动效应的双效结合。联合制作、共同出品是演出优质内容运营实现业务增长、参与市场竞争与掌握核心演出资源的有效抓手,也是中演院线近些年项目开发及工作的重点之一。
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合作恰逢其时,依托其在山东省内的强大科研与艺术号召力,集结舞蹈领域的有生力量,中演院线依据中方创作主题及内容要求,提前一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征招国际制作团队,以实际工作践行 “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与国外艺术家团队合作的道路充满了观念的激荡与文化的碰撞。如何让国外艺术家团队更好的理解中国故事的同时,又极大程度上展现其国际先进创作理念是双方共同探索的课题。 《棂·花姑子》取材于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在前期创作阶段,双方团队秉持“内容为王”,树立精品的意识。在中方导演确定题材及创作方向后,与国外主创深入挖掘故事精髓,经过十几轮反复沟通及深入研究后,中外双方终于将创作的切入点锁定在解读恩与爱,唤起向善、至美的人性追求这一普世价值主题上。国内外团队通力合作,以激发舞者内在情感及爆发力为主要创作方式,融合中国民族民间舞特色,一部传递爱情与恩情,探寻和思考生命本质、讲述传统文化 “阴阳”对立却又融通的当代舞剧应运而生。
伴随中国的国际辐射力、现实感召力和文化影响力在逐年扩大,与中国有关的各种话题以及大大小小的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与日俱增。中国故事是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新理念,讲好中国故事,既包括同一语境的对内传播,又包括对外的跨文化传播,但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需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很容易陷入以下两个误区,一是有故事,没中国,生搬硬套导致作品两张皮。二是有中国,没故事。中国人讲中国,往往过于注重中国理念的传达而缺乏世界共性的表达,难以引起共鸣。对于舞台艺术的国际传播而言,舞蹈艺术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表达载体。我们强大的传统文化魅力吸引到国际知名编创力量,与中方主创们一起解读中国传统题材,并借助舞蹈的语汇表达普世价值是双方不谋而合的联创诉求。中演院线借助其长期积累的广泛国际资源,提前一年组建国际编创团队,吸引了来自英国、捷克以及德国等众多国际化新力量,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在题材搜寻、剧本翻译及跨文化融合等方面不断打磨,为后期实战排练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这种运营模式不仅是一次全新的实践与开拓性的尝试,也是在央地合作、跨国交流中所罕见的,资源整合程度之高,国际编创力量介入之深入,在中方总导演的把控下,中国故事的筋骨被打磨得愈加坚韧,灼灼其华。
这其中不得不提到舞剧 《易·文》的创作,融合与共通是讲好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合作基础。创作之初,在确定了以 《周易》为创作主题后,如何让国外团队深入浅出的理解 《周易》的内涵,可谓是难住了中方团队。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 “大道之源”。这样一部经典,如何在舞蹈中进行抽象与具象之间切换,我们开始搜寻各种可以代表中国自然哲学的符号,在众多提供给外方创作团队的素材与内涵解读中,《周易》中投射出的中国的 “竹”文化吸引了来自捷克的编舞。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仪态万千,万古长青。这与该剧的创作取材源泉——东方哲学经典《周易》有着不谋而合的思想契合,在世界语境下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传统的内容,以舞蹈语汇展现天地万物或实或虚的纹理轨迹,写意生命孕育之初品物流行、妙赞化育、文察时变、大明始终的生生不息。在舞蹈编创中,双方编舞共同参与,通过演员的即兴反映,把竹子的立意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不仅是舞者身体的延展,更是生命纹理不屈不折的舞动。
《中国文化报》在 “做好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一文中指出: “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如何走得更远、更稳、更有影响力?……应当始终保持一个文化大国的开放胸怀,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同时,要把握住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的历史机遇,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务实有力的举措,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无论是 《棂·花姑子》还是 《易·文》,始终坚持使用 “现代舞”的这一世界性的舞蹈语汇,兼容并蓄,加之中国传统元素如灯笼、竹子等的舞台设计的契合性融入,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剧场作品。
与此同时,国际化团队的加入并融入创作,为舞剧注入了多元灵感,项目结束后,国外参与人员纷纷表示,在他们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之前,便对“来自东方的力量”充满神往,而项目排练结束后,更是 “爱”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中方的主创及演员的表现震撼。而这也是我们传播中国故事的强大信心来源。凭借扎实的内容的创作,在项目筹备之初,我们便立足本土,不忘初心,充分汲取,相互借鉴。通过编创团队,搭接国外艺术机构优质推广资源,让中国故事飘扬国外,沿着丝绸之路的足迹扬帆起航。无论是在古老优雅的英伦上演恩爱传奇,还是在欧洲的心脏之都舒展纹理,中国故事通过一场场演出,一次次活动与工作坊,为一带一路沿线观众送去了当代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认知和新表达。
早在创作的过程中,中外团队便考虑到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内容解读问题,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我们的 “中国故事”起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为更深层次解读作品本身,剧目名称选择意译的解读方式更为贴近作品的精神内核。 《棂·花姑子》的中文名字取材于 《聊斋志异》,考虑到国际传播中,外国人对于中国传统作品缺乏了解,导演在排练过程中,不断给外方参与人员阐释主题,讲述文化,创造性的将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创作过程中的思想碰撞结合在一起,以IN BETWEEN作为作品的英文译名。IN BETWEEN的字面翻译为 “在中间”,而在作品中,无论是创作过程中的中外文化激荡还是故事本身所探索的阴阳、恩爱的主题,无不体现了寻求平衡与融合的创作理念。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将作品的名字作为线索,使国外的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通过演前导赏等形式,生动地了解到中外联合创作背后的故事,为舞蹈作品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解读方式。而 《易·文》的英文译名FOLDING SHADOW则是在作品的舞美设计中被反复彰显。FOLDING SHADOW的字面翻译为 “折叠的影子”,黑与白,阴与阳,具象的竹与抽象的影都是世界在解读 《周易》文化时最立体和标志性的符号。形神兼备的解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观演后热切的讨论,成为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的最有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