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泉杰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以“观物取象” “立象尽意”以达到 “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及 “感而遂通天下”的功能。其成书之初,与筮法紧密相连, 《左传》曾记载 《周易》的占筮之法, 《史记·龟策列传》也有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后受阴阳家和道家影响,产生 “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的思想。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创作出品,集合 “一念舞坊”的青年创作人员与捷克主创团队合作打造的舞剧作品《易·文》,正是以我国传统文化 《周易》的精神内涵为立意,将其浓缩至舞台之上,借助肢体、音乐、灯光的呈现,赋予其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崭新样式,成为舞动中的文化。肢体语言的参与实现了《周易》跨越时间维度的交流,黑与白的泼墨画构图,即分即和,简单两色如同阴阳八卦交织,雕琢出一个时空画卷,把穿越千年的思想精神展开在当下的坐标轴上。
从内容上讲,舞剧 《易·文》是以乾卦中的元亨利贞四个卦辞为立意,加之由阴阳调和衍生出的元之影、利之影、贞之影为表征对象,用现代舞的身体语汇,揭示生命的起始、生长、收获、趋正四过程,呈现对生命本源逻辑的智慧洞悉。元,万物之始;亨,万物之长;利,万物之遂;贞,万物之成。元亨利贞,化繁驭简,涵摄一切,在哲学思辨、审美艺术之界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意蕴。肖苏华先生曾说,“立意关系到一个舞剧的文化底蕴与高度,同时又关系到思想的深度与高度,从而决定着艺术品质与思想品质。”舞剧 《易·文》正是以 《周易》中的内在精神,以肢体语言的舞剧样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以 “阴阳调和”的传统意象与 “动态平衡”的现代表达交织呈现,多元统一,在时间维度中,实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以文化自觉指引文化实践,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传承文化的独有艺术样式。
同时,舞剧 《易·文》在寻求话语通感的探索实践中,找寻到一条从理论科研转化为艺术实践的研创之路,用现代舞的身体表现力,将虚实相生的强烈对比与阴阳两极的平衡统一结合在一起,借助中国传统意象竹子、山水、明月,传递跨越时空的《周易》精神。
从结构上讲, 舞剧 《易·文》 由 “阴”、 “阳”两篇章构成,七位舞者化身为元亨利贞及其相生的影子,在舞台上进行阴与阳、虚与实的诠释。“阴”的部分意为文察时变、品物流行,呈现生命处于起始状态下的肢体表达; “阳”,意为妙赞化育、大明始终,万物的动态平衡与生命的生生不息在肢体的舞动下进行诠释。
文察时变、品物流行,当灯光缓缓浮现生命的轨迹,竹子的气韵在 “元”的手中得以唤醒,男性的 “阳”赋予竹子的 “阴”生命的脉动。在 “亨”的起承中,万物流转,动势呈现,生生不易的周易哲思渐渐凸显, “利”的创造收获与 “贞”的趋正能量交织融合,独特的肢体语言描绘出 “阴”与“阳”的调和交感。当音乐碰撞出生命跳动的脉搏,元之影、利之影、贞之影与元亨利贞刚柔相生,静与动的转换、内与外的通畅、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让舞者的肢体焕发出最大的能量。不断切换的灯光设计,将队形的调度呈现出时空的交错, “元”与“利”的碰撞结合,将黑暗中的力量在灯光的映射下放大凸显,大与小的影子对比,则是太阴、太阳赋予生命的不同纹理,叙述着生命的历程。
“妙赞化育、大明始终”,一场大雨的洗礼,将舞者身上的色彩退去,线条不再硬朗,轮廓变得柔和,在 “阳”的气韵中,元之影与利之影缓缓入场,播种下一粒粒的希望,描绘出生命轮回的形状,旋转交织、起伏变化,不停歇的是行进的脚步和生命的延续, “阳”与 “实”在此刻变得明了。当舞者们身处生命的轮回中,静静地原地瞭望,一轮明月挂在空中,四时合序,日月同辉,吟唱着《明月几时有》的曲调,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 《周易》的动态平衡、张力和谐在此相辅相成,衍生出影子间的舞动配合,使得 “阴”与“阳”、 “虚”与 “实”的形象构造、表现立意更加连贯统一,呈现对立生成的辩证思想。 “亨”带着象征生命起始的竹子再度出场,一个轮回仿若逝去,众美相聚、成就彼此, “生生之谓易”,揭示着万物生成变化、阴阳和谐的根本规律,以古思今,关照当下,领悟其道。
舞剧 《易·文》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周易》,它的创作将我们 “穿越”回了 《周易》所处的时代,站在舞剧 《易·文》所呈现的 “周易世界”里,角色的呈现让每位演员重拾表达的冲动,在传统文化的意象下,通过形式上的阴阳调和及动作上的刚柔并济,呈现黑与白、虚与实的对比生成,揭示万物中的动态平衡。突破表达的边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蕴含着东方气质的舞剧《易·文》,以一种独特的创作意象,诠释着舞动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