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选人用人要求与标准。为了更好的培养出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在各大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其中体育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不仅可以实现学生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等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由此可见,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心理教育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就业现状,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谋得一席之地。
在党的十九大中习总书记强调了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是关系到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环节,各大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要求学生要具备对自我心理情绪管理的素质能力,而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责任性等,从而获得更好的适应与生存能力,由此可见,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体育心理素质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内在心理活动的指导与培养,通过对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体育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的进行实践。
素质是指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影响对内在心理形成的引导,是反映个人综合素质的有力体现,而体育素质是通过体育活动对身心进行深入引导,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全面成长与发展。
体育心理素质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形成对心理内在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团队能力、适应能力、独立能力等适应社会需求的意志品质,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简而言之,通过体育实践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不断形成强有力的心理素质,具体有三个特点:(1)具有综合性,体育心理素质不仅包括体能素质、体育文化素质等,更包括组织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反应能力等心理水平的教育与培养;(2)具有可发展性,通过体育活动实践培养出可持续的、稳定的、和谐的心理状态,在主观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优质内在素养与修养,并且始终处在稳定的发展状态中,保持着积极向上的趋势;(3)具有可评价性,体育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的身心行为形成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的积极影响,反之,如果缺乏正确体育活动的依托,反而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引导,由此可见,体育心理素质具有可评价性,可以对体育活动或个体进行基础评估。
意识指导实践,实践可以反作用于主观意识,而体育活动则是通过对人体活动有目的的调动,从而形成对内在心理素质的引导与培养,可以说,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
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也就是形成了“学与练”的动态融合过程,通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动态体验形成对自身认知、自身情绪、自身能力的控制与调节,从而形成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体育比赛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比赛不断培养积极向上的状态,通过竞技体育形成顽强拼搏、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处理问题、应对困难的综合能力。再如: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针对体育动作对学生进行细节指导,学生通过听取指导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这个磨合过程中对自身能力有全面深入的认知与评估,通过正确的定位不断完善优化自身能力,为出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团结协作是体育竞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配合的良好素质,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如:体操、接力跑等团队体育项目都要求队员要明确分工、和谐配合,这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到最多的团队活动有篮球、足球,要求学生互补不足、发挥自身优势,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团队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身能力为团队做出个人贡献。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温暖的象牙塔中,缺乏面对挑战与困难的应对能力,而高校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更多的是通过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用于挑战与拼搏的心理状态。如:在参加体育竞技比赛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与挫折,教师适时的鼓励与引导让学生不断反思提高,从而更加自信的积极心态,在日后学习生活中面对突发的困难也能发挥拼搏精神,时刻处于自我反思与自我激励的状态中,这也是面对激烈社会竞争所必备的能力。
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增强体质,更多的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心理状态,培养出终身参与体育、不断取得进步、保持积极方向的观念。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品质,而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状态形成正确引导,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与热情,形成有利于终身的优质心理素质,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坚持参与体育活动,不断磨练和锻炼身心,将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从学校延伸到今后生活中。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各大高校要全面开展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而体育教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有部分高校存在体育教学不足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虽然各大高校都开设了体育必修课与体育选修课,然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重专业轻体育”的现象,甚至出现体育教学时间被其他专业学习占用等现象,在社团活动中也没有给予体育项目社团的足够重视,不仅减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更是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普遍性的特点,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比如缺乏柔韧性的学生在练习体操项目时就会出现自卑心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关注与引导,则会让学生愈发抵触体操项目,反而出现了运动思想障碍。高校教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指标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沟通与互动的体育教学自然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也无法实现对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校在组织运动会或者体育社团活动时缺乏足够的宣传,导致参加体育动的学生人数受到限制,在没有体育竞技比赛时缺乏对体育精神的全面宣传,体育项目的影响力不足。此外,缺乏体育讲座、体育培训等学习形式与平台,使得学生对体育精神缺乏系统化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虽然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建立了体育场馆,也设置了羽毛球、篮球、乒乓等基本的体育设施,却缺乏对新型体育项目设施的引进,比如棒球、网球设施等,无法拓展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追求,无法实现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针对当前体育心理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各大高校应及时转变思维、创新思路,为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了解体育精神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每个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提高对自身履职能力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内容,根据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体育爱好进行了解,同时根据课堂表现对学生体育能力进行测评,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此外,增添课堂互动与沟通时间,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鼓励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体育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此,各大高校应设置专业的体育教学研究部门,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制定专业的体育教学展开计划,同时,对学生进行体育摸底调查,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进行跟踪记录与分析,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专业知道。此外,充分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内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搭建及时沟通平台,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疑问可以及时有老师进行帮助解答,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体育资讯,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素质活动的热情。
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就需要拓展体育活动平台,各大高校除了必要的体育课程设置外,还应该注重体育社团与体育竞赛活动等方面的组织,鼓励体育社团根据学生兴趣开展体育竞技活动,同时邀请专业运动员为学生开展体育知识讲座等,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转变思维、专业研究、拓展平台,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学生优质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体育文化价值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