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初探
——以高职院校武术项目为载体

2019-12-22 19:37甘茂尧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5150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团武术中华

□ 甘茂尧(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515041)

1、总目标(为期三年)

1.1、建设总目标

通过三年的建设期,将高职院校“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基地”打造成省级(市级)武术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引领示范单位、省级(市级)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宣传示范窗口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全国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武术特色项目知名学校。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中华武术文化中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的功能,增强中华武术文化自觉、自信。

1.2、具体目标

建成以武术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 “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基地”,围绕其主要内容,在武术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面分别取得一定的成果。

(1)武术课程建设方面。

在高职院校原有武术课程纳入公共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打造精品选修课及两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充实教学资源。同时,将武术融入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渗透在相关课程教学环节。形成“必修+选修”、“线上+线下”以及专业课程与融入式课程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2)社团建设方面。

建立对接全院所有班级的二级高职院校社团,并建设既具有社团管理职能,又具有人才选拔功能的“武术联盟”。通过“社团对接班级”,“联盟对接社团”的层级式建设结构,实现武术教育的全覆盖。

(3)工作坊建设方面。

建成汇聚武术精英人才的工作坊“弘艺堂”。整合其他学校与社会资源,并配以充足的设备和场地,开展武术主题活动和现场实践体验活动。

(4)科学研究方面。

在原有的科研管理系统上,专门设立武术相关课题研究专项。同时,设立“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定期开展学术年会、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交流范围和渠道,奠定武术发展的科研基础。

(5)辐射带动方面。

建设辐射带动以及交流展示平台,主要秉承 “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走基层”、传统文化走出去等基本精神,通过高校校际交流、中小学对口帮扶、乡村社区普及全民运动、国际交流走出去等,拓展武术交流平台,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6)展示交流方面。

以社团、“武术联盟”、“弘艺堂”、“大师工作室”等不同层级的武术组织为基本单位,开展包括参与体育赛事、武术交流以及主动承办赛事、组织讲座、普及教育,以及各类武术学术活动等,从而打造高职院校武术文化传承的闪亮名片,提升武术文化影响力。

2、建设方案

2.1、建设思路

在各高职院校业已形成的较具特色的武术育人模式下,构建“2344”的武术文化传承模式,建立在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2大基础”之上,通过“3+4层级”的人才梯队及组织管理结构,运用包括学校、乡村、社区、国际交流“4大平台”,在展示交流、对口帮扶、竞技比赛、共建共享等多样形式中实现对武术文化的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

2.2、建设内容

(1)夯实“2 大基础”。

①立体化武术文化课程

多样性的武术专业课程建设。开设一门必修和两门选修的形式,将武术课程纳入到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师资队伍,引进更多民间武林人士、民间拳师、门派掌门人等名师、大师,开发出更高水平的课程。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充实教学资源;普适性的融入式课程建设。将武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结合教学环节渗透武术文化的相关内容。

②科学研究

依托高职院校现有的科研机构,设置武术文化、武术竞训、武德育人等专项课题项目。同时,建立专门的“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吸引行业专家、主管部门、相关院校、民间武林门派、各级各类武术会馆、道馆、武校、体工队等相关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加强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厘清武术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与内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与路径。

2.3、建设“3+4 层级”

(1)个层级的组织管理机构。

建立以“社团”对接班级、“联盟”对接社团、“中心”引领发展的三个层级的组织管理结构。武术社团是高校普及武术育人的重要载体,以社团为基本组织单元,实现武术教育全覆盖。“武术联盟”对接二级高职院校社团,实现对社团的管理。“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作为高职院校最高层面的武术教育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汇集武术精英的“弘艺堂”、武术“大师工作室”,以及致力中华武术研究的“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实行层层管理,有序推进。

(2)4个层次的人才梯队结构。

武术人才梯队结构的建立是武术传承的保障。在原有三级人才梯队结构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大师工作室”,发挥武术拔尖人才的引领作用。其中,二级高职院校多样的社团吸引武术兴趣爱好者。高职院校武术联盟既是武术社团的管理机构,是在社团基础上经过选拨形成,注重专业武术人才的培养。“弘艺堂”汇聚武术精英形成武术全能团队,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研究团队,包括在外校聘请的专家、精英,以及民间武林人士、民间拳师、门派掌门人等名师,同时也包括从武术联盟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武术人才。“大师工作室”是在“弘艺堂”基础上设立的专门的武术拔尖人才工作室,更好为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发挥引领作用。

(3)搭建“4 大平台”。

武术需要在交流中得以传承创新。在以建设的 “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基础上,通过帮扶、竞技、共建等各类形式实现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辐射。学校平台包括高校以及中小学,其中高校主要是通过各类赛事交流、共建武术团队等形式实现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社区及乡村平台,主要是本着将武术发展为全民健身运动为目标,结合社区居民健身活动,以及乡风文明建设,扩大武术受众。国际交流平台,是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国际交流中心,将武术文化推向国外,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强中华武术文化影响力。

3、建设成果

3.1、预计完成情况

(1)课程建设。

围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新开发6门课程,计划每年开设30个班级,总计达90班次,主动选课人数增长10个百分点。三年建设期间重点建设1-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一门比较成熟的与武术文化相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形成自编教材。

(2)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梯队建设方面,3年计划培养50余名武术联盟骨干学生,辐射全国的乡村、社区、中小学从事武术套路、散打、双节棍、传统养生、太极拳等培训教学工作。计划为高水平运动队的提供30名武术储备人才,为高职院校的武术文化建设及推广和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面向全国各高校、武协、民间武术团体募集更多的更好的师资,总体计划引进签约高职称专家、武术博士、武英级运动员、国家级裁判、民间武艺传承人等高水平人才参与武术项目建设。同时,计划在建设期间打造1-2个“大师工作室”,对武术项目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4)科学研究。

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在建设期间定期举办学术年会、学术交流会,并且在此期间至少举行1次全国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持续开放武术文化类、武术竞训类、武德育人类等专项课题项目,与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同步推进,让科研引领行业水平。

(5)平台建设。

乡村、社区平台建设,保持在省级(市级)各区县的乡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定期开展“武林论道”、“传统养生大讲堂”、慰问演出等活动外,开拓全国区县的工作。计划签约10个乡村、社区挂牌成立长期交流合作定点交流单位。在少数民族重大传统节日中崭露头角,向西部地区、偏远地区、乡镇、社区、基层单位倾斜,以慰问演出为主,计划开展各类晚会形式参与演出20场。

(6)学校平台建设。

继续践行中央“传统文化进校园”,辐射全国计划对口帮扶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教学基地”达到10个;建立“武术后备人才训练基地”20个。派遣20余武术名师、大师到各地区小学,平均每年开展武术兴趣班20余个。高校校际间,采用最新型人才交流互动模式,开展“百人交流计划”,互访武术类高级人才达上百人,共建高水平运动队合作基地10个,逐渐在全国各级各类武术赛场上崭露头角。

(7)国际交流平台建设。

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华武术,以展演活动、武术人才输出以及接收国外学生到校学习中华武术等形式,与2-3个国家开展长期稳定的武术文化交流活动。

3.2、文字音像资料档案

记录各类建设成果,形成完备的文字音像建设资料的同时,与出版、电视、电影、新媒体等产业深度合作,尝试更多更高的投入,形成多维一体的武术文化产品。而且,面向市场开发出微课视频APP,吸引更多成果展现及影响力。

团队与画报、宣传海报、电视、新媒体合作,在公交、高铁等公共场所进行广告投放,将课程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中华武术研究与推广中心建设、辐射带动效果等方面进行内容展示,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4、预期成果

通过三年的建设期,将高职院校“中华武术文化传承基地”打造成省级(市级)武术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引领示范单位、省级(市级)优秀武术文化宣传示范窗口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全国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武术特色项目知名学校。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的功能,增强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自信。

猜你喜欢
社团武术中华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