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子斐,张亚妮,杜 娟,程彬彬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 200433)
为深化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我校于2014年率先在全国医科院校中开办本硕博贯通的中医学专业八年制,其目标是培养掌握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临床能力、基本科研能力、良好职业素养、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中医学专门人才。为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中医学专业八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在本校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中,实验中医学被列为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必备课程,也是我校在教学改革中为中医学八年制专业学生所增设的特色课程之一。实验中医学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的一门学科[1],它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临床药效与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在过去几年中,笔者一直承担本校实验中医学的教学任务,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中医学八年制实验中医学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使之初步具备独立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科研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及实验基本技术。
根据目前比较权威、使用广泛的3本《实验中医学》教材(主编分别为:方肇勤、马超英、郑小野)中的内容,结合目前中医药科研的研究方向、课题思路与实验方法,初步拟定本校中医八年制专业教学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内容:绪论、常用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常用实验技术: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第三部分为中医科研:证的动物模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中药药理研究、中药药性研究、中药复方研究。根据以上理论教学内容,自编教材,进行理论授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并选取其中部分内容规划实验课程,丰富学生科研经验,提高学生实验技术水平。
课程时间为大四学年秋季学期,方式为小班次独立教学,共60学时,每次3学时,一共20次课,理论课9次(含考试1次),实验课11次,其课程顺序及内容为:(1)理论课——绪论;(2)理论课——实验中医学基本方法;(3)理论课——细胞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4)实验课——实验室安全及规则宣讲、常用仪器使用方法;(5)实验课——细胞冻存、复苏、传代与计数;(6)实验课——MTT实验;(7)实验课——细胞凋亡检测;(8)理论课——实验动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中药药理研究;(9)实验课——大鼠、小鼠的动物实验基本操作;(10)理论课——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中药复方研究进展;(11)理论课——证的动物模型及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12~15)实验课——寒热证关节炎小鼠模型的建立;(16)理论课——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17~18)实验课——PCR;(19)理论课——系统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0)考试。
为保障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选用4名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2名,博士3名、硕士1名,具有海外留学经验者2名,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上海市及学校课题共十余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总经费四百余万元,以第一作者/共同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中文论文二十余篇。
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讲解相关章节的概念、特点、方法、原则等基本内容,再重点介绍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如讲解中药药理研究时,介绍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中药药理研究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特点和分类,中药药理研究的研究思路与原则,中药药理研究举例。在授课方法上,借助多媒体幻灯片,采用传统讲授法,灵活运用案例法培养学生对中医科研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理论知识。例如,引用沈自尹教授的“肾本质”系列研究成果、天花粉蛋白抑制核糖体发挥抗肿瘤作用、携带有天花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抗肝癌、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鉴别西红花这4个典型科研案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2-5],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阐释中医基础理论、揭示中药机理、创新中药研发、保障中药品质方面应用,并加深学生对重组DNA、PCR、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作用的理解。
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实验技术的原理,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强调操作注意事项,接着让学生自行练习,教员根据学生实施情况进行指导调整,最后针对学生在操作练习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对于实验操作,将其步骤简化为口诀,便于学生熟悉操作流程。如将小鼠抓取的步骤总结为:1放(放小鼠)2手(准备手势)3抓(抓取耳后皮肤)4查(检查是否抓得过紧过松);把PCR实验过程总结为:1写(写下反应体系的试剂及体积)2准备(准备相应试剂)3加样(逐一加样)4混匀(涡旋或离心混匀)5程序(设定PCR反应循环及参数)6反应(反应进行)。由于学生都是这些实验基本技术的初学者,且后期学生开展科研课题会经常使用,因此在实验基本技术操作的教学过程中,狠抓细节管理。例如,对于小鼠腹腔注射而言,必须高度重视的实验小细节为:(1)将小鼠头朝下,减少针刺时损伤腹腔脏器的可能性;(2)45°进针,避免角度过小或过大;(3)选用比常规注射器针尖细短、刻度精准的胰岛素专用注射器,保障安全,准确注射。
考试成绩分为3个部分,总分为100分,分别为:(1)理论考试占50%,闭卷,题型有是非题、不定性选择、简答、实验设计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2)实验成绩占40%,形式为实验报告;(3)平时成绩占10%,教员根据学生平时上课回答问题情况综合评估。其中,在闭卷考试中,为评估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创新能力,设立论述题。此外,实验成绩为学生多次实验报告的平均值,且重点评阅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及分析等内容,评价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内容广泛,但重点不够突出,部分内容实用性不强。实验中医学课程理论体系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多门学科,可有效地拓宽学生视野,但重点不够突出,部分研究实用性不强。例如,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之一,其内容包含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知识庞杂,信息量很大,但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为相关研究成果的堆砌与罗列,教学效果一般。因此,今后可将课程重点放在实验中医学基本方法、中药药理研究。(2)实验课总时间配置充分,但部分实验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例如,学生在细胞培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课中,需要连续每天进行操作,但在学生课表安排中因其他课程时间冲突,未能实现实验中医学的连续每天排课,导致学生需要利用自己休息时间来进行课题实验,故在今后的授课中,需要及早规划实验内容、协调课程时间安排。(3)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的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分子生物学的实验课程中安排的内容为PCR,对质粒DNA的部分基因进行扩增后,然后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显色、鉴定。虽然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PCR技术,但是与细胞生物学、中药药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联系不够密切,可调整为中药对细胞干预后,抽提RNA,进行RT-PCR反应,判断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科研的助推,提升中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实验中医学以培养中医人才科研素养与能力为目标,是我校为中医学八年制学生所增设的重要课程之一。我们在前期课程准备中,从商定教学内容到编写教材,从上课实施到成绩分析讨论,克服了不少困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